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承载着一个时代所需要的精神内涵与信仰。在辽阔的中国革命历史长河中,有多少惊天动地的往事都凝固成一抹烟云,又有多少勇敢而又不畏牺牲的人,用他们的血肉之躯书写着人间奇迹。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于都图书馆的阅览室,翻开了这本《课文背后的红色故事》,这是由南昌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西省委原常委、省政府原副省长朱虹所编著的书,这本书不仅获得2023年度“少儿类”中国好书,还被中宣部评定为2023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的红色故事书。
作者朱虹在2023年度“中国好书”颁奖现场讲述给孩子写书的缘由
全书脉络清晰,以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内涵,把小学课文里的红色故事进行梳理、扩充,从青少年熟悉的人和故事作为切入点,以微观而又鲜活的细节描写英雄人物,让读者重温了那些隐藏在小学语文课本背后的英雄事迹,推动青少年去熟悉历史、铭记历史,在历史的回忆中学习先辈们艰苦奋斗、不畏牺牲的革命精神,让红色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这是一本钩沉教材中革命英雄事迹的书
文化的传承是教育,教育的最佳方式是阅读。当我们看到红井时,我们会想到曾经学过的课文《吃水不忘挖井人》;当我们说到井冈山时,我们会想到《八角楼上》和《朱德的扁担》;当我们看到电视剧里那些英勇杀敌、视死如归的场景时,我们的脑海里一定会涌出很多英雄的名字,比如:邱少云、赵一曼、黄继光、董存瑞……这些小学时曾经学过的课文,这些曾经激励过几代人的红色故事,伴随着我们一生的记忆。
井冈山茅坪八角楼毛泽东旧居内陈列的油灯和毛泽东著作(资料图)。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往古者,所以知今也。”好故事不仅要口口相传,还要传得久远。在这本书中,作者根据自己在红色文化方面的造诣,精选小学语文课本中27篇与革命文化相关的课文,深入探究课文背后的深层故事,多维度对课文进补充及拓展,对故事背景深入描写,挖掘课文故事中的精神力量,唤起青少年对革命年代的深情回望,让一代又一代的人明白,我们今天能在这样一个幸福、祥和、安定的环境里成长,是因为有那些舍生忘死的人在黑暗里举着火把,照亮了我们的前程。
这是一本将教育与红色故事相融合的书
小学课本中的《吃水不忘挖井人》《朱德的扁担》等系列故事,影响了几代少年儿童的记忆,但随着社会飞速发展,对于在蜜罐子里泡大的新生代,他们看不到水井,也极少吃到红米饭南瓜汤,更是不可能了解《冀中的地道战》中的“蛤蟆蹲”。而红色文化中蕴含的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正好可以修正这些不足和缺点。
作者巧妙地通过扩展方式,将文章故事说得更加直观易懂。如一年级下册《吃水不忘挖井人》,限于小学生水平和编书的体例,在课本上只有一页纸,103个字,课文上讲挖井的原因只有一句话,“村子里没有水井,乡亲们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当作者把《吃水不忘挖井人》改成《红井水 清又甜》后,全文达2800多字,从1931年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毛主席关心群众生活写起,一直讲到1950年,毛主席派人来慰问,乡亲们将这口井取名“红井”,并在井旁立了一块碑,刻上了“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用一口井体现了深厚的军民关系。
在瑞金市沙洲坝村红井开展的红色旅游研学活动。(江西日报首席记者 杨继红摄)
还有《冀中的地道战》,对于住在城市高楼里的“00后”,仿佛是很遥远的事情,当他们看到“蛤蟆蹲”这样的词,他们根本无法想象这是一个洞,一个可以藏人的洞,那就更不可能产生一种思想上的共鸣。作者就把课本中的《冀中的地道战》改名为《地道战的发展史》,通过详尽而又直白的描写,达到一种共情的目的。
这是一本用时代号召点燃红色火种的书
所有的历史,都会成为过去。一些人被写进文字,被永远怀念,一些事被载入史册,成为历史。而每一段历史故事的背后,都蕴藏着无声的力量。
这本《课文背后的红色故事》,既尊重了革命历史,又把握了新形势,丰富和挖掘红色教育的内涵,使革命故事和先进文化密切融合,用红色基因厚植童心,从我们耳熟能祥的人和事入手,比如书中《摘星星的妈妈回来了》一文,就选编了当代女航天员王亚平上太空“摘星星”的故事。还有《红军不怕远征难》一文,在原课本中是一首七律,但文中却不是律诗的形式出现的,作者从二万五千里长征开始的地方于都说起,书中列举了长征中著名的战斗,比如血战湘江、强渡大渡河、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等,让一场生命的远征波澜壮阔地呈现在大家的面前,也就让我们不由自主地想起了《七律·长征》的内容: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读完《课文背后的红色故事》,我感到,这是一本具有生命力和时代价值的书,这是一本穿越时空、让红色精神获得传承与创新的书,将会持续助力红色火种代代相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