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虹 章丽:民间航海家汪大渊
江西
江西 > 人文 > 正文

朱虹 章丽:民间航海家汪大渊

汪大渊画像

汪大渊画像

提到航海,中国人人都知道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但早在元代,江西就有一位伟大民间航海旅行家,他就是《岛夷志略》的作者汪大渊。他与郑和航海全由政府资助不同,几乎仅凭一己之力,完成了伟大的航海行动,他的故事比郑和早了半个多世纪。

汪大渊(1311年—?),字焕章,元至大四年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市青云谱施尧村汪家垄。汪大渊天资聪颖,父母用《论语》中“焕乎其有文章”之意,给他取字“焕章”,望其成才。一切果然不负父母期望,成年后,他纵横大海,周游列国,先后两次从泉州启航随商船远行。航程数万里,历时近八年之久,涉足220余个国家和地区,他以纪实体裁写下了沿途的所见所闻,回国后将游历情况编纂成《夷岛志略》一书。《中国大百科全书》指出,汪大渊“成为清朝中期以前出洋最远的航海家之一”。当今的学者也考证得出“他是有史料记载的第一个到达大西洋的中国人”“是最早到过澳洲的航海家”。汪大渊对世界历史地理的贡献也早为中外学人所认可,被国外学者尊称为“东方的马可·波罗”。

一、胸怀大志 “少负奇气”

效仿司马,立志远游。 少年求学时,汪大渊勤奋苦读,博览群书,更从浩瀚书海看见了外面的世界,决心像司马迁一样,游遍天下名山大川。他自小便对《史记》爱不释手,尤其是《货殖列传》中南北各异的地理、自然、物产等内容,更是反复诵读,他在这种“纸上神游”中沉浸不已,十分仰慕司马迁周游四方、深入实际、严谨著史、调查探研的精神。渐渐地,一个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著书立言的雄心和梦想悄然在他的心底生根发芽。他还收集了许多记载各地逸闻趣事和风土人情的地理著作,尤其对那些关于海外地理的游记分外痴迷,不知不觉中,在他的心中埋下了一颗蓝色的种子。

朱虹 章丽:民间航海家汪大渊

元代著名史学家吴鉴称其“少负奇气,为司马子长之游,足迹几半天下矣”。事实上,汪大渊最终比司马迁走得更远,甚至可以说,他是古代中国走得最远、走的国家最多的人。

家乡航运,环境熏陶。 “江到南关古渡头,旁分一曲入溪流。垂杨夹道三千户,绕郭连樯数万舟。”这是宋朝人宗必经《南浦》诗中所描述的赣江抚河交汇口(即汪大渊出生地施尧村南关口)一带航运业繁盛的景象。可见,南昌青云谱区施尧村一带,自然地理条件优渥,水运业较为发达,是古代中国水上交通的良港和货运集散地。“施家尧来好风光,造得龙舟走四方。造起龙头高万丈,造起龙尾凤朝阳。河边渡子领一支,来来往往渡客商。”这首收存在《青云谱区志》风俗杂记中的施尧村排工们的号子《造船歌》,展现了这一带自古以水运、造船为业的民间生活情景。其实,自晋以来,南昌造船及配套行业较为发达,因盛产木材而历来是全国有名的内陆造船基地,更是江西洪州造船基地所在。到了唐初,将作大匠阎立德“即洪州造浮海大航五百艘”,可见当时南昌造船基地的规模之庞大和生产效率之高着实令人惊叹。

出生在衣食无忧的商人家庭,自幼居住在当地最大的航运港口,成长在这种对外航运频繁的环境中,这些为少年汪大渊提供了远洋航海的信息基础和经济后盾。不到二十岁,他就萌生了踏浪远游、海外探求的愿望。

古泉州

古泉州

南游泉州,耳濡目染。 汪大渊青年时束装远游,沿着赣江一路上溯,来到“海道所通、贾船所聚、蕃商集居、杂货山积”的外贸巨港泉州城。元朝的泉州是“梯航万国”的对外贸易商港,与埃及亚历山大港并称于世。在那里,他看见了许多前所未闻的盛况。偌大的泉州城内外,各种肤色、操各种语言的中外商人和水手充塞街市,摩肩接踵;市面上,琳琅满目的中西奇货堆积如山;江海里,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小船只首尾相衔,一切都是那样鲜活壮观、生动奇异,让汪大渊大开眼界、叹为观止。

在这天下少见的富裕繁华之地,汪大渊探险求奇的欲望得到了进一步激发,这也使他坚定地树立了走出国门、探索世界的远大志向。

二、远航诸国 “附舶浮海”

1330年冬春之交,弱冠之年的汪大渊首次扬帆远航,由泉州港附舶出海,沿着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开始了一段传奇般的蓝色文明之旅。这次航行的区域,远至西洋的阿拉伯及非洲地带。1334年回到泉州,前后历时近5年。1337年,汪大渊第二次由泉州港出航,航涉的区域重点在南海诸国。1339年夏秋间回到泉州,前后历时近3年。

朱虹 章丽:民间航海家汪大渊

早期出洋远行须横跨滩礁密布的重洋大海,需经受狂风骇浪的侵袭和海盗劫匪的袭击,在茫茫大海中遭遇不测之灾实属常事。不难想象,汪大渊二度远航,定是历经了千辛万苦和无数劫难。这种种险情,汪大渊或听闻,或亲历,并留下珍贵的记载。像急水湾(今马六甲海峡沿岸):那里的海流奔腾旋急,使海船前进艰难,往往被推延了时月,加之海上潮汐变幻莫测,南来北往的舟人也无法辨识,故船舶在那里徊漩,有时经月尚无法摆脱险境;龙牙门(今新加坡):“贼舟二三百只必默来迎,战数日。若侥幸顺风,或不遇之。否则人为所戮,货为所有,则人死系乎顷刻之间也”;马尔代夫:这一带的“水中有石檬中牙,利如锋刃”,航船常被碰得漏洞百出。面对航海履险,汪大渊却毫不畏惧,勇往直前,百折不挠,走遍大半个地球。

在人类与海洋接触的过程中,汪大渊无疑是冲锋在前的勇士。他的航海是民间的创举,完全是凭借以商船活动为基础的民间航行线路,真正实现了“周游”的目的。这一壮举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汪大渊见证历史,历史也将永远铭记汪大渊的功绩。

三、亲历书写 “海洋文化”

在航海旅行中,凡所到之处,汪大渊对各地的地理山川、民情土俗、风景胜迹、奇事异闻、贸易货物等方面做了详细、严谨的记录,很多事情在旁人眼中“可怪可愕可鄙可笑”,但在他那里都是“身所游览,耳目所亲见”真实可靠的实际情况。回国后,为了让用生命换来的罕见珍闻不至于付之东流,遂写出了《岛夷志》。元至正九年(1349年),应吴鉴之约,《岛夷志》被收入《清源续志》,作为附录。

《岛夷志略》

《岛夷志略》

翌年,汪大渊回到久别的故乡南昌,复将《岛夷志》节录成《岛夷志略》,在南昌单独刊印,并请张翥作《序》,“以广其传”。此后元末农民起义在各地风起云涌,再无汪大渊生平记录。

现存《岛夷志略》约2万字,详细介绍了 99 条地名,每条还涉及几个邻近国家和地区。书中记载的220余个国名、地名中,有些是初次见,有些甚至是仅见于该书。这些翔实记载,在历史、地理、文化、国际贸易等领域均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科学价值,不仅是我们今天了解海上丝绸之路历史的珍贵史料,即便在当时也堪称郑和船队的航程和外交指南。

《岛夷志略》记载了台湾、澎湖是我国的神圣领土,当时台湾属澎湖,澎湖隶属泉州晋江县,盐课、税收归晋江县。这恰好是郑和下西洋的一个空白点,也是17世纪之前中国人对台湾岛最详细的历史记载。

《岛夷志略》记载了很多亚非各国的都城、市井、村庄的详细资料,许多历史地理位置的确定和修复重建,都有赖于此书的记录。如书中专门描述了已经消失的“龙牙门”(1880年前后被英军炸毁),这或许是关于新加坡最早的历史记载。如今,新加坡旅游局据此又复制了一个“龙牙门”。

《岛夷志略》记载了不少海外历史胜迹和奇事异闻。如汪大渊曾到大佛山采集到珍贵的奇异珊瑚,并作诗以记其奇遇。回国后就将该红珊瑚送给当时江西名人虞集,虞集还为这难得一见的奇物感叹赋诗。

《岛夷志略》记载了翔实的各地物产、商埠、贸易情况以及航程数据等经济地理类资料,这对当时泉州从事海外贸易的官员和远航的海商,具有现实指导作用,对其后我国对外贸易,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在《岛夷志略》中,汪大渊最早使用“东洋”“西洋”地域概念,为我们认识元代海外诸国提供了全新的注解。汪大渊将中国南海称为“万里石塘”,尝试从地理角度跨越海洋分隔,构建域外与中国本土之间的联系,提出了一个具有现代海洋法权的“大陆架”概念。

汪大渊和他的《岛夷志略》让中华民族以昂扬的姿态面对世界,向世人展现了一幅绚丽的蓝色文明图景。他的名字和著作将永远与世界航海史共存。

我们期待,南昌市青云谱区加快建立航海家汪大渊纪念馆,将其打造成为能与八大山人纪念馆并驾齐驱的又一个著名文化旅游品牌。

推荐阅读

朱虹:九江十大文化名片(下)

朱虹:九江十大文化名片(上)

朱虹:赓续红色血脉 激发奋进力量

朱虹:讲好红色故事 传承红色基因

朱虹:江西丰城--经济强县的文旅情怀

朱虹 曹雯芹:宣传江西第一人王勃

朱虹:红色于都—新长征 再出发

朱虹: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大力发展红色文旅

朱虹:“两山”转化赋能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

朱虹:“青春”萍乡激活文旅新势能

朱虹:什么是江西

朱虹:这里是神奇的江西

朱虹:我为江西鼓与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