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虹 晓芳:最年轻的开国上将萧华
江西
江西 > 人文 > 正文

朱虹 晓芳:最年轻的开国上将萧华

朱虹 晓芳:最年轻的开国上将萧华

萧华(1916年--1985年),出生于江西兴国县潋江镇肖屋村,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上将,杰出的政治工作领导者。参加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部副主任。萧华所著的《长征组歌》被评为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

泥瓦匠家中的“神童”

萧华出生于一个贫苦的泥瓦匠家庭。萧华父母都是早期共产党员,家里是中共兴国县地下党组织的交通站,其父母后来都在革命斗争中献出了生命。萧华少年时代投身革命,经常担任送信任务。读小学时,受到中共地下党员萧以儒校长、萧以佐教员的启发教育。

萧华自幼聪颖好学,每年都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祠堂学租奖励,被人誉为“神童”。他身材瘦弱,衣衫褴褛,却才高志大。12岁那年,在《我的将来》作文中,便立志“打倒军阀”“铲除列强”,深受老师的器重。

1929年4月,毛泽东在兴国举办土地革命干部训练班,年仅13岁的萧华作为青年团的干部被选送参加,年底萧华被推选为兴国共青团县委书记。1930年3月,毛泽东找萧华谈话,萧华详细地报告了全县共青团工作和兴国城两度得而复失的斗争过程。毛泽东听后十分高兴的留他吃饭。随后,萧华便接到调他去红军工作的通知。

▲兴国县土地革命干部训练班旧址

▲兴国县土地革命干部训练班旧址

开国上将中的“娃娃司令”

萧华17岁担任少共国际师政治委员,22岁时已是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司令员兼政委。他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被誉为“娃娃司令”。

▲萧华(左一)与少共师领导们

▲萧华(左一)与少共师领导们

年轻军委委员。1930年6月,萧华到红军总前委报到,任红四军军委青年委员。他用一个多月就把红四军的青年组织建立起来,各级党委都配齐了青年委员。

智斗沈鸿烈。1938年,萧华率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在冀鲁边区坚持抗日。国民政府山东省主席沈鸿烈消极抗日,极力反共,他与国民政府河北省主席鹿钟麟策划组织“冀鲁联防”,试图把八路军赶出冀鲁边区。萧华拟定“和沈打鹿”的策略,与前往惠民县城视察的沈鸿烈谈判。沈鸿烈听说萧华不过22 岁,不屑一顾:“娃娃司令也来和我谈判?”为了镇住萧华,进城后将他搁在旅馆避而不见。萧华起草了一份《告惠民各界的慰问信》,即到街头散发,进医院慰问伤兵,到学校讲演,各界纷纷传“娃娃司令”如何深明大义,抗日有为,指责沈鸿烈置民族利益于不顾,对抗日无动于衷。沈鸿烈被迫慌忙安排会见,经过三小时的唇枪舌剑,被迫同意了抗日协议。

痛击鹿钟麟。面对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壮大,鹿钟麟企图用武力征服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将萧华赶出河北,实现所谓“收复失地”。鹿钟麟根据蒋的密令,委任民团头子孙仲文为游击支队司令对付纵队,包围抗日政府,袭击抗日部队。萧华派津南督察公署专员杨靖远交涉,为示诚意,杨靖远去时只带了一名警卫员,孙仲文却埋伏了10余名手下,准备扣押杨靖远。当孙仲文发出抓捕暗号之际,杨靖远眼疾手快,扣住孙仲文手腕,用枪口对准孙仲文头部,命令他让手下放下武器,后在警卫员的掩护下脱离险境。

▲萧华与夫人王新兰1955年在北京合影

▲萧华与夫人王新兰1955年在北京合影

在政治工作中形成“三大法宝”

以身作则形成“头雁效应”。18岁已是“少共国际师”政委的萧华,白天像“大家长”一样照顾着身边的战士,夜深来回查岗了解情况。在一次露宿山林时,他把棉被让给了干事王宗槐,自己在寒风中冻了一夜;过草地时,他强忍饥饿把仅剩的青稞给了战士吴宗汉,说:“我要到司令部去‘打游击’!”实则却是外出寻找野菜果腹。在强渡大渡河后,萧华不顾自身安危,高呼:“共产党员们,跟我上!”在他的带领下,战士们紧随而上、奋力拼杀,夺取石门坎。

善做宣传激发革命热情。萧华认为,做好宣传工作就是点燃战士们心中的热情。据许多老红军回忆,萧华“讲起话来鼓动性很大”。过草地时,警卫排一个班长牺牲,战士们陷入悲痛之中,看到此情形,萧华给大家讲了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故事,鼓舞了战士们的斗志。在初次横渡乌江失败后半夜下起了大雨,红军士气低落,萧华鼓励大家说,如此恶劣天气,这可是天赐良机,他的话让士气大增,果断成功。

因势利导巧做统战工作。 在抢渡大渡河之前,红军需要经过大凉山彝族地区,由于历史上造成的民族隔阂,彝族群众不准汉人部队进入。 萧华当即根据彝族人十分重视“义气”的特点,代表刘伯承司令员提议与彝族首领结为兄弟,并送上了一批枪支作为礼物。 刘伯承听到萧华谈判成功的报告后,亲自前去与小叶丹结盟,从而有了“彝海结盟”的美谈,也为红军部队顺利北上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驰骋东北的骁勇战将

1945年12月,萧华担任辽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12月28日,毛泽东起草了《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当时,东北匪患猖獗,蒋介石在大规模向东北运兵的同时大批收编土匪。萧华率部在安东打响了剿匪战斗,而后长途奔徙进剿临江、抚顺的匪徒,进而挥师岫岩。历时两个多月,萧华指挥部队歼灭了土匪2万多人,建立了巩固的根据地。1946年3月,国民党军占领沈阳之后,集两路重兵同时向本溪进攻,萧华和刚上任的辽东军区司令员程世才坚守本溪。萧华率部浴血迎战,本溪保卫战历时33天,共毙、伤、俘国民党军4700余人。

▲1958年,与周恩来一起在十三陵水库工地参加劳动

▲1958年,与周恩来一起在十三陵水库工地参加劳动

萧华采取军事打击与政治攻势相结合方法指挥的鞍海战役,开创了解放战争时期在东北战场上国民党军起义的先例。陈诚调集8个师计10万兵力,挥师南满,萧华诱敌深入,将号称“千里驹”的国民党军第25师引诱至预设战场新开岭之后,集中优势兵力一举将其歼灭,俘虏了师长李正谊以下8000多人,创造了东北民主联军一次作战歼灭一个整师的先例。

▲1955年国庆节,在天安门城楼上。自右至左:陈赓、粟裕、萧华、洪学智。

▲1955年国庆节,在天安门城楼上。自右至左:陈赓、粟裕、萧华、洪学智。

创作传唱经典的《长征组歌》

1955年,年仅39岁的萧华被授予上将军衔,成为我国最年轻的上将,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64年10月,是红一方面军开始长征30周年。萧华是万里长征的参加者,他深感自己有义务和责任把它写出来。经过反复考虑、比较,他认为诗歌这种形式,可以用丰富的思想感情,凝练而有韵律的语言,集中、概括、形象地表现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为了准确全面地了解红军长征历程,萧华找来大量资料,经过仔细甄选,最后选取了12个最具代表性的典型事件,怀着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极大的创作热情,以抱病之躯,废寝忘食,倾情创作了以《红军不怕远征难》为总题的《长征组诗》。

1964年12月,战友歌舞团从12首长征诗词中精选10首进行谱曲,分别是:《告别》《突破封锁线》《遵义会议放光辉》《四渡赤水出奇兵》《飞越大渡河》《过雪山草地》《到吴起镇》《祝捷》《报喜》《大会师》共10个战斗生活画面。借用了江西采茶调、苗家山歌、湖南花鼓、云南花灯以及陕北秧歌等艺术表现形式,经过谱曲,《长征组诗》变成了《长征组歌》。1965年5月初,经过修改的《长征组歌》正式排练,8月1日建军节,《长征组歌》在北京正式演出。

▲《长征组歌》剧照

▲《长征组歌》剧照

周恩来总理十分关心和支持《长征组歌》的创演工作,大家称他为《长征组歌》的总导演,他曾先后10多次观看、审听和指导《长征组歌》的创作和排练。他曾这样评价萧华和他的组诗:“只有经过了长征的人才会写出《长征组歌》;只有有激情的人才会写出《长征组歌》。你为党和人民做了件好事,为子孙后代做了件好事,我感谢你。”1975年,周总理病重期间,特意让秘书向原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请调《长征组歌》录音带。他是听着《长征组歌》的战斗旋律,抵抗病魔,直到生命最后一息的。

朱虹 晓芳:最年轻的开国上将萧华

1985年8月12日,萧华因病去世,走完了光辉战斗一生。他始终保持着对事业充满信心、勇往直前、艰苦奋斗的精神,他的一生是充满传奇色彩和历经磨难的一生,他永远以一名出色的共产党员形象展示在世人面前,成为永恒演绎红色旋律的美丽音符。

推荐阅读

朱虹 风间:中兴丞相周必大

全国人大代表朱虹履职建议篇(一)

朱虹 曹雯芹:南派山水画宗董源

朱虹 风间:一代名臣杨士奇

朱虹:这里是神奇的江西

朱虹 曹雯芹:抗倭名将谭纶

朱虹:打造党建学科建设的江西品牌

朱虹:大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

朱虹:三千灯火读文章 东佳岗上听莺吭

朱虹: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文旅复苏双胜利

朱虹 晓毅:可爱的弋阳

朱虹:十论红色文化

朱虹:七论赣菜发展

朱虹:我为江西鼓与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