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虹 风间:中兴丞相周必大

朱虹 风间:中兴丞相周必大

周必大 (1126年-1204年),字子充,一字洪道,自号平园老叟,吉州庐陵人(今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南宋政治家、文学家,“庐陵四忠”之一。二十五岁进士及第,四十五岁任兵部侍郎兼礼部侍郎,五十四岁任参知政事,五十八岁出任枢密使,六十一岁担任右丞相,六十三岁任左丞相,封许国公,七十八岁去世,谥号文忠。

双亲俱亡 起于文章

靖康年并不是一个好年份。靖,是平安的意思,康,是富足的意思,这个年号以此二字为名,毫无疑问是寄予了北宋王朝美好的愿望。只是可惜,这一年号却显得无比讽刺,中国历史上最美好的年号之下,是中国历史上最耻辱的年月。在这一年年初,原本应当充盈着欢声笑语的汴京城却只有一片死寂,慌乱的神色出现在普通市坊内寂寂无名的百姓眼中,也流露在庄严皇城中天下唱颂的天子脸上。北风带着荒蛮的气息吹进城内,将富足的靡靡丝竹打散在猎猎军旗之下。金朝骑兵在完颜宗翰的带领下盘踞在汴京城外。蛮族军队如此大规模的出现在中原京城之下,在北宋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也鲜少出现。靖康二年,徽宗钦宗两位皇帝,以及无数的百姓和财富被金朝驱赶着走向东北,身前是荒芜的草野,身后是残破的国都。这是宋朝最凄凉的年月,北宋覆灭,朝廷逃至黄河以南建立南宋,整个国家遭到了严重的打击,朝臣在逃难中慌乱的祈祷,百姓在废墟中绝望的哀嚎。但他们当时并不知道,在这样无望的光景之中,新的希望已经种下。这一年,周必大在苏州出生,六十年后,他将建立一个安定的王朝。

周必大的童年是幸运而又不幸的。在乱世之中,很多人都面临着缺衣少食的困境,而周必大并不用经历这些,他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之中,从小便锦衣玉食生活。但在他四岁时失去了父亲,在十二岁时,又失去了母亲。在人生尚未开始的时候,周必大就已经失去了父母的关怀。这对于他本人而言,毫无疑问是残酷的,他的人生之船还没有准备好起航,庇护它的码头却已经消散。他在全国各地漂泊无定,原本安稳的生活陡然飘摇了起来,富足的世家子弟也带上了一些流浪的色彩。但也正是这样的漂泊,让周必大第一次彻底走出了华美的高墙之内。

在周必大居无定所的这段时间里,正是岳飞反攻金朝的时候。一句 “靖康耻犹未雪‍” 激起了南宋将士久违的血性。赫赫战功随着岳家军的金戈嘶鸣传遍了整个南宋疆土,但是在战无不胜的威名之下,也终究避不开万骨枯朽。在周必大十五岁时,岳飞走到了风波亭。在南宋的喧哗散尽之时,少年却不再沉默了,周必大开始展露自己的才气,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二十五岁的周必大进士及第,三十四岁时,凭借一纸策文进入宋高宗的视线。周必大凭借文章开始了自己的人生,但在那一卷卷斐然的文墨之下,藏着的,是远不止于纸笔的目标。

得遇明主 直言敢谏

作为文人,能够写出足够深刻的文字自然就已经足够了,但作为政治家而言,这最多只能算是一个小小的加分项。正是因此,周必大即使被宋孝宗钦点为起居郎,也没有引起当时朝臣的过多关注,就算是孝宗本人,也只是把他当做一个写文章的好手来对待。可雄狮终究是雄狮。周必大在他三十六岁的时候第一次露出了属于他的獠牙,这一年,是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距离岳飞去世已经过去了整整二十个春秋。二十年可以让金朝忘记曾经望风而逃的耻辱,也可以让宋朝忘记曾经所向皆靡的风华。金朝的使者高昂着头颅走进临安城,要求南宋恢复当年和谈时使用的礼度。宋廷的朝臣们面对这一要求都沉默的低下了头,在以天下中心自称了千年的中原王都内,抬着头的却是所谓蛮夷。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低着头,在大殿的角落里,周必大和金国的使者一样,高扬着头,目光如炬。在金人惊讶而又愤怒的目光中,周必大上奏,不仅不恢复和谈时的旧礼,反而应当端正对金国的称谓。皇帝和朝廷众人一起惊讶的看向了他,在周必大坚毅的眼神中,他们似乎都回想起了一些东西。于是金人沮丧的离开了临安,周必大在宋孝宗和朝臣眼中的形象开始悄悄转变。

在金人离开南宋两个月后,周必大就再一次展示了他的刚强不屈。事实上,在周必大痛斥金国使臣之后,朝中有很多人认为他是在投机,只是因为靠近皇帝身边而判断出了皇帝的真实想法所以才会有如此举动。这一次,他要对抗的,不再是那在北方遥远着的金人,而是那些站在他身前的所谓权贵们。反驳朝中位高权重的那些高官们,毫无疑问是需要真正的勇气的,因为高官们可以随时剥夺他的人生。但他还是依然走到了那些穿着紫色官服的官员面前,将自己手中的奏本高高举起。慷慨激昂的话语回荡在大殿的柱石之内,站着的人和坐着的人都看向了那个铿锵有力的身影,有很多迷茫的眼神变得坚定了起来,于是那些聚在一起的黑影逐渐分开,又逐渐向着那个孤单的影子围了上去。奸臣蔡卞的儿子蔡仍复官失败了,与之而来的,周必大成功的令皇帝和大臣对他刮目相看。皇帝开始真正的重用他,临安城内也有很多人开始与他结交,周必大一时之间成为了孝宗朝炙手可热的人物。

文武兼备 治定乾淳

在这之后,周必大正式从幕后走向了台前,在短短的九年内屡受提拔,直到在周必大四十五岁时,宋孝宗将他封为了兵部侍郎,又过了四年,周必大升任吏部尚书。至此,周必大正式走进了南宋的权力中心。周必大也没有辜负宋孝宗的信任,在这段时间里,他屡次推荐能人善才,尽力填补当年秦桧驱良推恶的人才漏洞,同时削减赋税。在周必大的努力下,南宋百姓的脸 上露出了少有的笑容,雪白的炊烟又一次袅袅升起,和着温暖的日光晕染了南宋的土地。这样 的光景持续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南宋四大家也随之出现在了中国的文化版图之上,南宋的经济文化一时之间都昌盛了起来。在对外征战连年不利的背景下,能够建言献策将国家治理到如此地步,毫无疑问可以算得上是伟大的功绩了,但周必大并未止步于此,每当他走在街上看着市集喧闹,孩童摇着拨浪鼓欢悦地穿梭在人群之中时,周必大却经常皱着眉头,回望着遥远的北方。以南宋目前的军事实力,这一切的繁荣都有些虚幻不真实,就像建于流沙之上的宏伟楼阁,无论楼阁之上是如何雕龙画风锦绣金银,但终究还是不牢固的,或许只需要一场风雪,这一切就会坍塌而下,归于沉寂。好战者亡,忘战者危,周必大很清楚这个道理,于是他五十八岁的时候,接下了宋孝宗枢密使的委任。他其实并不用这样做,凭借在文治方面的成果,他距离位极人臣只不过是时间问题,更何况军务这个领域对于他而言并不熟悉,很有可能会犯下大错,失去皇帝的信任与后世的名声,甚至将他自己这么多年努力营造的太平时代付之一炬。但周必大依然这么做了,为了那些在田地里辛苦耕耘等待丰收的农人,为了那些在夕阳下幸福团聚的笑脸。淳熙十一年(1184年)周必大走马上任,随后立刻开始筛选将领,并且亲自前往军中视察,南宋的将领们一时之间慌乱了起来,随着周必大座下战马的嘶鸣声走过,南宋的战力顿时提升了许多。

除整顿军容之外,周必大的军事眼光也颇为独到,在周必大上任三年后,有传言称金朝与夏朝有所摩擦,或将开战。这对于当时的南宋而言,是一次雪耻的大好机会,甚至有望夺回沦陷的部分国土。但周必大顶住了朝廷之内由于承平日久而冲动的压力,依旧保持守势。有很多年轻将领在私底下痛骂周必大为懦夫,朝廷之内也颇有微词,认为文官出身的周必大不应该执掌军事。质疑与谩骂再一次笼罩了他,他的身影又有些孤单了,不过也和之前一样的,这个孤单的身影还是在坚定的向前。一个月,两个月,金朝与夏朝依然没有交战,前往探查的士兵回到了临安,传言被证明为虚妄。那些质疑与谩骂随之消散,周必大在文武两个领域的声望都达到了顶峰。于是又过了两年,周必大出任左丞相,朝中毫无异议。

在周必大这段时间的治理之下,南宋的军事实力与经济实力都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峰,有很多人都认为与金朝已经持平甚至犹有过之。所有人都在等着这位已然有着丰功伟绩的左丞相往自己的功劳簿上再添一筹,毕竟再多的治理成效也不如收复失地的成果能被后世铭记。但直到六十九岁致仕离开,他也没有发动一次战争。他已经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但他并没有忘记曾经年少流浪时徘徊在他耳边的哭泣。即使是岳飞也难以避免万骨枯的悲惨,自己又何必再去让这样的悲剧在这片土地上重演。或许现在出征可以打赢,或许收复更多的土地可以让我的名声传播到更远一些的后人耳中,但我更愿意选择让我能够亲眼目睹这些人都可以幸福的生活下去。就这样吧,功过自有后人评。嘉泰四年十月一日(1204年),周必大在吉州去世,年七十九。赠太师,谥号文。

其实周必大在他政治家的外衣之下,更多的,还是一颗书生的心。在文韬武略的功绩之外,他还是南宋文坛的盟主,诗风高雅清新,公文典重雅正,游记富有情趣。所谓“九流七略,无所不通”。也是因此,他在政治上的处理也难免带着许多书生的固执,但也正是这样独特的固执,才能使得颓唐的南宋开始复苏,人民免于战乱,社会逐渐安定,经济得以发展。

推荐阅读

全国人大代表朱虹履职建议篇(一)

朱虹 曹雯芹:南派山水画宗董源

朱虹 风间:一代名臣杨士奇

朱虹:这里是神奇的江西

朱虹 曹雯芹:抗倭名将谭纶

朱虹:打造党建学科建设的江西品牌

朱虹:大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

朱虹:三千灯火读文章 东佳岗上听莺吭

朱虹: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文旅复苏双胜利

朱虹 晓毅:可爱的弋阳

朱虹:十论红色文化

朱虹:七论赣菜发展

朱虹:我为江西鼓与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