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系列新闻发布会:全面建设幸福河湖新闻发布会
江西
站内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系列新闻发布会:全面建设幸福河湖新闻发布会

自动播放

新闻发布会现场(图片均由 省政府网文颖 摄)

新闻发布会现场(图片均由 省政府网文颖 摄)

江西有声新闻发布厅第1205期:全面建设幸福河湖新闻发布会

【直播团队】

总监制:苏越 直播统筹:李梦丽 信息采集:何红艳 摄像:郭俊栋

直播热线:0791-86847839

3月14日,江西省委宣传部、省水利厅联合举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系列新闻发布会:全面建设幸福河湖新闻发布会。省水利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许盛丰发布和介绍有关情况。省河湖长制工作处处长鲁博文,省水利厅规划计划处处长杨永生,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处处长黎明,宜春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郑亮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省委宣传部对外新闻处处长徐承主持新闻发布会。

省委宣传部对外新闻处处长徐承

省委宣传部对外新闻处处长徐承

徐承:

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举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系列发布会第四场,邀请省水利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许盛丰先生,省河湖长制工作处处长鲁博文先生,省水利厅规划计划处处长杨永生先生,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处处长黎明先生,宜春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郑亮先生,介绍“全面建设幸福河湖”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的提问。

下面,先请许盛丰先生作介绍。

省水利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许盛丰

省水利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许盛丰

许盛丰:

各位新闻媒体朋友: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今天的发布会,感谢社会各界、记者朋友们长期以来对江西水利事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

水利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支撑和重要带动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水利工作。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确立国家“江河战略”,部署全面推行河湖长制等重大改革,发出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

江西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迅速行动,坚持造福人民、人水和谐,将幸福河湖建设作为水利发展改革纵深推进的关键环节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举措,因地制宜开展幸福河湖建设探索实践,着力形成河湖保护治理新格局。省级总河湖长以1号总河湖长令的形式,印发《江西省关于强化河湖长制建设幸福河湖的指导意见》,全面启动幸福河湖建设,吹响了我省建设幸福河湖的冲锋号。全省第一批共确定108条(段)河流开展幸福河湖建设,计划总投资约667亿元,覆盖所有市县。同时,将幸福河湖建设纳入省委重点改革任务和省政府领导重点调度工作,全面推动建设。在全省上下协同推进,改革攻坚下,赣鄱大地越来越多的河湖水流活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幸福河湖“江西样板”底蕴愈来愈丰润,美丽中国“江西样板”成色更足、底色更亮。目前,全省108条(段)幸福河湖建设项目推进顺利。截至2024年底,建成生态廊道951公里,完成投资约550亿元。并涌现出宜黄县宜水、靖安县北潦河,湘东区萍水河等一批有颜有值、有情有景的幸福河湖“江西样板”。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江西水利将继续奋勇争先,善作善为,在以系统观念持续推进流域生态综合治理的基础上,坚持以河湖长制为抓手,以流域为单元,以河湖水系为脉络,围绕“五个强化”,开展幸福河湖的实践探索,着力打造“河安湖晏、水清鱼跃、岸绿景美、宜居宜业、人水和谐”的江西特色幸福河湖。

一是强化水安全保障。全面推进省级水网先导区建设,全力推进乐平水利枢纽等流域控制性枢纽工程实施,加快推进康山、珠湖、黄湖、方洲斜塘蓄滞洪区安全工程建设,提速推进鄱阳湖区重点圩堤治理等一批重大水利工程前期工作。推进实施新一轮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坚持旱涝同防同治,进一步完善流域防汛抗旱减灾工程体系、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体系,保障江河安澜。

二是强化水岸线管控。省级总河湖长连续签发总河湖长令,推进河湖库“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充分发挥河湖长制平台作用,组织开展“清河行动”专项整治,排查整治影响河湖库健康突出问题。加强河湖采砂管理,严厉打击非法采砂行为。在全面依法划定河湖管理范围的基础上,加强河湖岸线分区管控,严格涉河建设项目许可监管,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维护河湖空间完整,功能完好。

三是强化水生态修复。持续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深化“五河两岸一湖一江”全流域治理。推进河湖和已建水利水电工程生态流量目标确定与保障,加强生态流量调度和监管。强化水土流失预防保护,实施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常态化做好水土保持遥感监管。全面推进河湖健康评价,滚动编制实施“一河(湖)一策”,维护河湖健康生命。

四是强化水文化传承。组织开展全省水利遗产现场普查核查,建立江西水利遗产台账。因地制宜开展水情教育基地、河湖长制主题公园、水利风景区等建设。持续开展江西水文化走基层、深挖赣江水文化活动,让江河文化“活起来”,讲好赣鄱治水故事,让江河文化走进大众,将幸福河湖建设成为传承地方民俗风情的载体、沿岸百姓精神文化的纽带。

五是强化可持续利用。贯彻“四水四定”,落实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快落实国家节水行动。系统推进水资源优化配置、水源地保护和水价值转化。建立健全河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因地制宜构建各具特色的河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将幸福河湖建设与产业发展、改善人居环境、居民增收有机结合,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2024年12月31日,水利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局六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幸福河湖建设的意见》,全面部署了幸福河湖建设任务。我省将持续深入抓好《意见》的贯彻落实,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将全力推进幸福河湖建设作为推动江西水利改革发展的关键举措,持续提升河湖安全保障水平,维护河湖健康生命,让赣鄱江河永远造福赣鄱人民。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徐承:

谢谢许厅长!下面开始提问,提问前请举手,并通报一下所在新闻机构。好,开始。

中新社提问

中新社提问

中新社:

我们关注到,去年年底,水利部等六部门印发了全面推进幸福河湖建设意见,请问下一步江西省将如何贯彻落实?

省水利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许盛丰

省水利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许盛丰

许盛丰:

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我省立足省情水情,全面推进幸福河湖建设,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抓好《意见》的贯彻落实,不断增强赣鄱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夯实“幸福根基”。组织制定全省幸福河湖建设实施方案(2025-2030),谋划“十五五”幸福河湖建设。重点明确建设目标、关键任务和实施路径,以“流域+区域”统筹推进全省幸福河湖建设,计划到2030年,以各地“母亲河”为重点建成一批幸福河湖,到2035年,全省江河湖泊保护治理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河湖面貌全面提档升级。

二是强化标准引领,赋能“高质发展”。制定出台江西省地方标准《幸福河湖评价标准》;明确平安、生态、宜居、智慧、人文、富民等方面的具体量化指标,引导各地因地制宜,以水为媒,全面开展幸福河湖建设,探索推进河湖生态产品价值转换,推动绿色协调发展。

三是强化项目建设,提升“颜值外形”。按时完成宜春市温汤河、赣州市小溪河2条国家级幸福河湖建设任务与验收评估;争取2025年新增国家级幸福河湖建设项目开工建设。有序推进全省幸福河湖建设项目实施,不断提升河湖安全保障水平,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力争2025年年底,全省基本建成100条幸福河湖。

四是强化宣贯推广,唱响“水韵赣鄱”。深入挖掘江西水文化内涵,加强面向社会公众的水文化宣传教育,让水文化走进大众。结合水利部幸福河湖建设项目,独具特色,各美其美的典型幸福河湖建设案例,推出一批如靖安县北潦河、宜黄县宜水等幸福河湖优秀典型,发挥示范带动效应,让幸福河湖滋养群众美好生活。

谢谢。

江西日报提问

江西日报提问

江西日报:

推进河湖库清“四乱”,提升河湖安全保障水平是建成幸福河湖的基础,请问江西省水利厅在这方面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进展情况如何?

省河湖长制工作处处长鲁博文

省河湖长制工作处处长鲁博文

鲁博文:

感谢您的提问。近年来,我省累计清理非法占用河道岸线55.5公里,拆除违法建筑约9万平方米,清除围堤158.9公里,恢复防洪库容244.9万立方米,全省河湖库面貌焕然一新。主要措施如下。

一是高位布局。2023年4月,省级总河湖长签发第1号总河湖长令,全面启动河湖“清四乱”三年攻坚行动。2024年4月,省级总河湖长再次签发总河湖长令,对水库“清四乱”作出部署。结合大中型水库防洪库容安全管理专项行动,我厅迅速制定水库“清四乱”攻坚方案,将水库“四乱”问题整治纳入河湖“清四乱”三年攻坚行动,一体部署、一体推进。同时压实属地责任,将河湖库“清四乱”工作纳入每年度的河湖长制工作要点,形成高位推动、全面部署的工作格局。

二是高效联动。健全“依法依规、分类施策、分级督办、闭环管理”工作机制,充分运用河湖长制平台,实行“月调度、月通报”。创新“四不两直+专项督导+驻点督办”模式,强化省、市、县三级联动,针对重难点问题分类施策,集中力量攻坚中央环保督察发现问题整改。靶向施策,打好组合拳,稳步推进河湖库“四乱”问题整改销号。目前,5179个“四乱”问题已完成整改5002个,整改率96.58%。河湖治理成效显著提升。

三是高质固本。省市县三级河长办建立“督办-整改-销号”闭环机制;五级河湖长创新“智慧巡河”模式,建立“河湖长制+”多元共治模式,如开展“河湖长制+水文”试点,落实“河湖长+警长”“河湖长+检察长”协作机制等,联合住建、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等部门建立河湖圩堤管理范围内房屋问题整改长效机制;会同省自然资源厅建立河湖管理范围内耕地规范管理机制等。通过不断完善河湖管理机制,筑基固本,确保河湖管理长治长效。

四是高“新”赋能。探索运用卫星遥感、视频监控、无人机航拍等信息技术手段,对全省河湖库进行全方位监控,发现解决苗头性问题。同时,积极整合部门数据资源,建立完善河湖底板数据库,加快建设“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测感知体系,通过实时监控和智能预警,推动“四乱”问题整治由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转变。

这个问题我就回答到这里,谢谢。

省政府网站提问

省政府网站提问

省政府网站:

请问江西如何筹措资金保障幸福河湖建设?

省水利厅规划计划处处长杨永生

省水利厅规划计划处处长杨永生

杨永生:

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十四五”以来,我们统筹主要支流及中小河流治理、水美乡村等水利项目,系统推进幸福河湖建设,全社会累计投入773亿元,为我省大规模水利建设以及幸福河湖建设提供强劲支撑。下面,我从幸福河湖建设投入三个方面的特点来作介绍。

一是争取中央资金,强化试点引领。我省高度重视幸福河湖建设,积极将示范效益好的项目列入水利部试点,并积极争取中央试点资金支持。2022年,宜黄县宜水成功入选水利部首批七个试点之一,争取中央水利发展资金1.04亿元,为七个试点中最高。2023年和2024年,南昌县长堎河、于都县小溪河和宜春市温汤河相继被列入水利部幸福河湖建设项目。四个项目共计获得中央水利发展资金支持3.37亿元,并按照每个试点1000万的标准予以省级资金配套。这不仅为项目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更通过试点示范,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幸福河湖建设经验与模式,为全省幸福河湖建设提供了宝贵借鉴。

二是创新省级奖补,撬动全域投入。我省创新资金支持方式,对各地自主实施幸福河湖建设项目按总投资进行一定比例的奖补。2022年以来,累计发放省级水利专项资金1.33亿元,支持实施项目56个。通过设立奖补资金,成功撬动全省投入434亿元资金投入,以较小的资金投入带动了全省在幸福河湖建设方面的大规模投入,有效激发各地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形成了良好的示范带动效应。

三是拓宽资金渠道,汇聚多元力量。我省积极探索多元化融资模式,2022年以来,落实幸福河湖金融信贷178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2亿元、社会资本投入24亿元,为幸福河湖建设提供可持续的资金保障。如:共青城市向银行融资贷款8.33亿元,用于水系环境治理、沿湖岸线品质提升等项目,改善水域生态;石城县统筹整合5917万元开展赣江源头秋溪河流域幸福河湖建设,并出台优惠政策鼓励社会投资。此外,部分地方设立捐赠和奖励机制,为项目建设提供多元资金保障。

总体而言,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全省幸福河湖建设,广大人民群众可切身体会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美好愿景正走向现实。

谢谢!

江西电台提问

江西电台提问

江西电台:

请问“十四五”以来,江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在“生态好颜值”向“经济高价值”转变过程中采取了哪些措施?

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处处长黎明

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处处长黎明

黎明:

感谢您对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的关注。“十四五”以来,我省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497.03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提升到86.51%,共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126条,成功创建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9个,示范工程10个,科技示范园2个,数量并列全国第二,实现了向“生态好颜值”的华丽蜕变,为推进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坚实基础和有力保障。2024年共完成3类6单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交易,交易额1952.89万元,交易类型数量位列全国第一,交易额位居全国前列,实现了“生态好颜值”向“经济高价值”的转化,使“青山载银,绿水流金”,具体措施如下:

一是谋篇布局,绘好全域水土流失治理的一张蓝图。以2016年省政府批复的《江西省水土保持规划(2016-2030年)》为总体纲领,明确各阶段去存量的目标任务及总体措施。以各市县水土保持率目标值为阶段目标,明确水土流失治理任务、准确评价工作成效,以五年实施方案为阶段大纲,推动五年规划期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以各专项规划为具体举措,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着力打造新时代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江西模式”。

二是共建共治,下好打造水保生态好颜值的一盘大棋。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面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下好打造水保生态好颜值的一盘棋。以山青、水净、村美、民富为目标,注重多目标协同,推进构建水利部门牵头协调、相关部门联动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健全共建共享的管理机制;强化两手发力,建立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机制,开展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以奖代补试点,探索建立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多元投入机制。“十四五”以来,江西省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497.03k㎡,共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126条,总结探索出生态清洁小流域“五个一”新模式,即“治理一条清洁小流域、振兴一个乡村、创建一个示范工程、培植一项绿色产业、致富一方百姓”,实施了治山保水、产业节水、疏河理水、生态净水、宣传爱水“五水共建”,推进治山、治水、治污、致富“四治(致)同步”,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实现了建设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小流域向打造水土保持生态好颜值的提升跨越。

三是探索创新,走出实现水保经济高价值的一条新路。省水利厅积极与省直有关部门以及相关市、县共同研究确定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和程序,部署上饶、赣州、抚州、吉安、九江等地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产品的筛选、价值核算、资产评估、转化交易、收益分配等相关工作,联系江西省公共资源交易集团统筹挂牌交易,最终完成3类6个水土保持生态产品的成功交易,实现了江西绿水青山“生态好颜值”向金山银山“经济高价值”转变。首批水土保持生态产品的成交为江西省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提供了经验,为探索以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升产业价值,以产业收益反哺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和乡村振兴的新路径提供了范例,进一步拓宽了“两山”转化通道和途径,为江西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高地贡献了水利力量。

四是总结提升,创建水保生态价值转化工作的一个机制。在2024年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交易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上,我们认真总结经验,努力提升工作质效,初步形成了水土流失图斑识别与地块确定、小流域划分与治理项目入库、生态清洁小流域实施与认定、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与反哺的全链条工作机制;将水保生态价值转化工作纳入2025年改革要点,并尝试探索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谢谢。

香港商报提问

香港商报提问

香港商报:

近年来,宜春市幸福河湖工作比较有特色,请问宜春市是如何谋划部署幸福河湖建设这项工作?进行了哪些有益探索?

宜春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郑亮

宜春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郑亮

郑亮:

感谢您的提问。近年来,宜春市河湖长制工作成效明显,2020年、2022年先后两次获国务院督查激励。2024年,温汤河成功入选水利部幸福河湖建设项目,北潦河入选水利部幸福河湖优秀案例,铜鼓县入选水利部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典型案例。在谋划推进幸福河湖建设工作中,我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党政主导,切实发挥河湖长制作用。充分发挥河湖长制在幸福河湖建设中的关键作用,建立党政主导、河长牵头、属地负责、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如我市温汤河幸福河湖建设项目建设之初就明确市政府副市长担任项目协调推进工作组组长,县市区总河长高位推进,各相关部门统筹谋划建设项目、协调解决河湖问题,凝聚幸福河湖共建共管共享合力。

二是系统治理,提升河湖安全保障水平。坚持系统治理,通过河道清淤疏浚、水系连通、护岸护坡建设、市政截污纳管、水源地保护修复、严格河湖岸线管理等措施,统筹推进河湖岸线生态治理,保护和修复河湖生态空间,提升河道防洪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筑牢幸福河湖基础。截至2024年底,全市完成河湖库“四乱”问题整改共827个,整改率99.8%,整治长江入河排污口(宜春段)521个,切实维护行洪安全,改善河湖面貌。铜鼓县将河湖长制体系延伸至小微水体,构建小微水体治理管护长效机制,实现水环境管护的全面覆盖,有效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

三是助力发展,推动河湖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积极探索宜春市河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结合区域特点流域特色,助力流域区域高质量发展,通过岸线景观提升,有效串联河流周边特色景点,将幸福河湖建设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打造绿色河堤、生态岸线、休闲步道等便民服务设施。如我市靖安县北潦河,通过开展幸福河湖建设,实现了连安全、连水系、连生态、连文化、连旅游、连民生“六连”目标,解决了河湖治理保护与流域特色农业、绿色制造业、全域旅游业整合度不高,转化为经济效益不够突出等问题。带动沿河流域旅游、乡村民宿、特色农业等产业发展,实现当年旅游综合收入72.98亿元,增长20.3%。

四是文化赋能,保护传承弘扬河湖文化。充分挖掘河湖治水文化和人文历史,在人口密集处打造水文化节点,努力将幸福河湖建设成为展示地方民俗风情的载体,传承治水护水文化的纽带。如我们今年在建的温汤河幸福河湖建设项目,就是依托富硒温泉文化、古李渠水利工程遗产、四方井水库、明月山景区、长寿村等区域特点,将水文化与自然景观、红色历史、民俗活动及乡村旅游融为一体,让水文化走进大众,在发展中保护和传承。

谢谢。

徐承:

谢谢各位发布人,谢谢各位记者朋友,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

推荐0
凤凰网江西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