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之财政改革与发展专题新闻发布会

“江西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之财政改革与发展专题新闻发布会

自动播放

新闻发布会现场(图片均由 省政府网文颖摄)

新闻发布会现场(图片均由 省政府网文颖摄)

江西有声新闻发布厅第862期:【江西这十年】省财政厅副厅长黄平发布财政改革与发展专题新闻

【直播团队】

总监制:毛宁 直播统筹:李梦丽 摄像:谭兴浩 信息采集:胡珊珊

直播热线:0791-86847839

7月21日,江西省政府新闻办、省财政厅联合召开“江西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之财政改革与发展专题新闻发布会。省财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黄平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财政十年收支情况与经济发展、财税改革等主要做法、成就以及下一步思路举措,省财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苏昌平,省财政厅预算处处长周志华,省财政厅经济建设处处长戴永华,省财政厅乡村振兴处处长罗贤东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省委宣传部对外新闻处处长黎峰主持新闻发布会。

省委宣传部对外新闻处处长黎峰

省委宣传部对外新闻处处长黎峰

黎峰:

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江西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举行系列发布会第二场,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省财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黄平先生,省财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苏昌平先生,省财政厅预算处处长周志华先生,省财政厅经济建设处处长戴永华女士,省财政厅乡村振兴处处长罗贤东先生,请他们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财政十年收支情况与经济发展、财税改革等主要做法、成就以及下一步思路举措,并回答大家的提问。

下面,先请黄平先生作介绍。

省财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黄平

省财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黄平

黄平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

上午好!

欢迎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同时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江西财政工作的关心、关注与支持!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极不平凡的十年,也是江西财政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十年。十年来,省财政厅全力践行“作示范、勇争先”目标要求,认真组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深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全力推动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为书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江西的精彩华章作出了积极贡献。

非凡十年,我们感铭党恩,矢志进位赶超,财政实力上台阶、大跨越。与我省经济实力大幅跃升同步,财政收入保持平稳较快增长,财政“蛋糕”越做越大,实力越来越强,主要体现在“两个进位、一个赶超”。收入总量前进5位。2012-2021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1372亿元增长到2812亿元,实现翻番,年均增长8.3%,比全国平均增速高1.4个百分点,总量排名从全国第20位前移至第15位。支出总量前进6位。我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从3019亿元增长到6779亿元,年均增长9.4%,高于全国平均增速0.9个百分点,总量排名由全国第19位前移至第13位。市县呈现赶超态势。2021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过50亿元的县(市、区)有2个;超10亿元的有67个,比2012年增加42个,南昌县、丰城市、贵溪市上榜全国财政收入百强县。同时,尽最大努力下沉财力,2012-2021年市县财力占全省比重平均值为85.6%,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非凡十年,我们胸怀大局,对标重大战略,发展底盘愈稳固、更坚实。紧扣中央和我省重大战略部署,确保国家意志在财政部门落地见效。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财政力量”。2012-2021年,下达中央和省级财政扶贫资金、衔接推进补助资金452亿元,年均增长19.5%,超过全省财政支出年均增速10.1个百分点,25个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退出,我省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推动重大区域发展夯实“财政支撑”。聚焦“一圈引领、两轴驱动、三区协同”区域发展战略,不断加大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十年间累计下达市县各项补助资金近2万亿元,推动实现更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今年是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战略实施十周年,2012-2021年,我们统筹各类补助资金9959亿元,推动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发生华丽蝶变。当好“过路财神”,建立健全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强化区域发展财力基本保障,兜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财政方案”。2012-2021年,全省节能环保支出累计1363亿元,年均增长14.7%。在全国率先建立纵向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省内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实施两轮赣粤东江和首轮渌水赣湘跨省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出资10亿元参与设立国家绿色发展基金。为科技创新发展树立“财政导向”。持续深化科技“放管服”改革,试行差旅费、科研经费包干制,简化政府采购和资金拨付程序,切实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坚持把科技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2012-2021年全省科技支出1147亿元,年均增长25.4%,高于同期全省财政支出年均增速16个百分点,有力支持我省创新平台建设和核心技术攻关。

非凡十年,我们统筹资源,精准施策发力,财政调控致广大、尽精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大局谋划、细致精当推进,连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千方百计统筹财政资源,支持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政府投资力度前所未有。2012-2021年累计安排中央和省级预算内基建投资1339亿元,2015-2021年发行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4635亿元,有力支持我省重大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减税降费力度前所未有。以减轻市场主体负担为核心,全力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该给的给最优、该减的减到位、该降的降到底。2018-2021年,全省累计为市场主体减免税费4365亿元。全省行政事业性收费事项由103项减少到57项,省级设立的涉企收费事项全部取消。撬动社会资本力度前所未有。2013年以来,我省陆续创新推出“两通”“两融”、PPP等财政金融产品,为市场主体发展“输血造血”。截至2021年,“财园信贷通”“财政惠农信贷通”、政府融资担保、农业信贷融资担保、PPP累计撬动1万多亿元社会资本支持经济发展。中央财政支持力度前所未有。我省财政收支压力持续紧张的情况下,中央财政的关心支持对我们克时艰、渡难关起到了“强心剂”“定心丸”作用。2012-2021年,中央财政补助我省一般公共预算资金2.28万亿元,年均增长6.5%。同时,大力支持我省开展国家示范试点建设,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普惠金融等中央试点项目进展顺利,取得明显成效。

非凡十年,我们心系群众,站稳人民立场,民生保障显温度、尽力度。坚持人民至上,把握人民追求更好更高生活品质的迫切愿望,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加大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擦亮“幸福江西”民生底色。2012-2021年,持续实施民生实事工程,一共办好549件民生实事,全省民生领域累计支出3.9万亿元,占同期财政支出比重稳定在80%左右,着力解决好就业岗位、托幼园位、上学座位、医疗床位、养老点位、停车车位、如厕厕位等民生实事。特别是,面对疫情严峻挑战,全省财政部门闻令而动、尽锐出战,2020-2021年,全省统筹资金154亿元,支持常态化疫情防控及疫苗接种,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非凡十年,我们攻坚克难,奋勇破冰前行,财税改革固基础、强支柱。充分发挥财税体制改革“突破口”“先行军”作用,以“刀刃向内”的勇气纵深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显著增强。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蹄疾步稳。推进全口径预算管理,“四本预算”有效统筹衔接;稳步推行零基预算改革,完善支出标准体系建设;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构建具有江西特色的“三全”“五有”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应急处置工作机制,切实防范化解财政重大风险;推进财政信息化、数字化建设,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初步建成并平稳运行。税收制度改革走深走实。开展“营改增”试点,全面实施并持续深化增值税改革;落实税收法定原则,根据税法授权先后完成环境保护税法、耕地占用税法、资源税法、契税法和城建税法的配套立法工作;出台《江西省税收保障条例》,我省成为全国第三个为税收保障立法的省份。省以下财政体制日臻完善。推进省与市县收入划分改革,理顺省以下政府间收入划分关系。出台基本公共服务、教育、科技等11个领域的省与市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厘清省与市县职责和界限。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省级专项资金项目由330项清理整合至30项。财政“放管服”改革见行见效。积极推动财政简政放权,省本级行政权力由61项精简调整到24项,构建起权责清晰、运行公开、监督有效的财政权力运行机制。在全国率先完成财政票据电子化,并实现非税收入收缴“异地通办”,政府采购电子卖场“全省一张网”初步构建,政府投资评审、会计服务“一次不跑”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回顾十年发展历程,我们深深感到,江西财政发生的每一点变化、取得的每一项成绩,都是省委省政府正确决策、坚强领导的结果,都是全省各级财政部门和广大财政干部上下同心、矢志奋斗的结果,也是包括新闻界朋友在内的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大力监督的结果。在此,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帮助财政改革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感谢。

今年下半年,将召开党的二十大,这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要事、喜事。全省财政部门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上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以更高政治站位、更强使命担当、更实政策举措、更深为民情怀、更严工作作风,牢记嘱托担使命、感恩奋进谱新篇,继续开创财政各项工作新局面,为稳住经济大盘和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作出财政贡献,以万众一心的好氛围、稳健发展的好成绩、幸福安康的好景象、和谐稳定的好环境、风清气正的好生态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我就介绍到这里,谢谢。

黎峰:

谢谢黄厅长的介绍!下面开始提问,提问前请举手,并通报一下所在新闻机构。好,开始。

中新社提问

中新社提问

中新社:

十年来,江西省民生工作取得诸多亮眼的成绩,请问江西省财政厅在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方面主要有哪些经验做法?

省财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黄平

省财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黄平

黄平: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盘点10年来江西发展成就,民生改善是我们最温暖的感受。多年来,我们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至上理念,坚守民生情怀,努力补短板、兜底线、办实事,一体推进民生实事工程、全面建设幸福江西和健全完善民生制度保障攻坚行动,努力把人民群众“盼的事”“想的事”、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急的事”转化为扎扎实实“做的事”,全省人民福祉大幅提升,百姓的生活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我们主要做法有:

一是高站位,接续描绘民生蓝图。省委、省政府专门成立全面建设幸福江西专项工作组、民生实事工程实施领导小组,由省领导亲自挂帅,省直单位主要领导分口负责,办公室设在省财政厅,高位推动各项任务组织实施,并将民生实事工程完成情况纳入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将全面建设幸福江西纳入省综合考核范围,强化激励约束。同时,坚持将民生实事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持续谋划,连续十多年一以贯之,一年接着一年干,一茬接着一茬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着力构建稳定的保障和改善民生长效机制。

二是强保障,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按照“坚持兜底线、注重可持续、提高精准性”的原则,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加强财政资金统筹整合,逐年加大投入,集中力量办成一批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好事实事。10年来,我省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逐年加大,用于民生方面支出超3.9万亿元,占财政总支出比重稳定在80%左右,年均增长近10%,其中教育、科技、文化、社会保障、卫生健康等领域支出年均分别增长8%、25.4%、11.3%、11.9%、12.7%。

三是聚民意,汇集各界民生期盼。开门问策、集思广益,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切实把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充分吸收到方案中。一方面,在谋划政策阶段,通过面向公众、基层广泛征求意见,邀请人大、政协、专家、基层代表等召开座谈会进行科学评估论证等多种形式,将民生实事完成情况编入省人民代表大会预算草案参阅资料,及时掌握各方面意见和建议,调整优化方案内容。另一方面,年度实事完成后,开展评议、评价、评估工作,通过电视网络渠道报道等公开晾晒民生实事工程“成绩单”,通过量化的评价数据,全面客观掌握实施成效,了解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接受社会监督,为今后推动民生实事工程科学动态调整提供决策依据。

四是抓落实,有效增进民生福祉。一方面,通过建立定期调度、按期销号、及时催办、实地督导等制度,有效推动各地各部门将民生政策落实落细。我省多项民生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比如,我们在全国率先出台婴幼儿补贴制度,率先出台为困难群众增发一次性补贴政策,“党建+农村养老服务”品牌在全国推广。特别是,今年新增110亿元资金推出财政稳市场主体、促就业创业、稳基层“三保”16条措施,力度之大、举措之实、响应之快在全国范围内引起较大反响。另一方面,注重民生资金管理使用,定期开展监督检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建立健全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对民生资金分配、下达、支付、发放实现全过程、全链条监控,截至目前,省财政分配下达中央和省级直达及参照直达管理的资金超4000亿元,实现精准“滴灌”,直接惠企利民。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秉承为民服务、为民保障、为民担当的责任感,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着力解决就业岗位、托幼园位、上学座位、医疗床位、养老点位、停车车位、如厕厕位等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努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朝着全面建设幸福江西的奋斗目标迈进。

这个问题我就回答到这里,谢谢。

人民网提问

人民网提问

人民网:

财政是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财政的高质量保障。请问江西财政在促进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有哪些创新举措?

省财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苏昌平

省财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苏昌平

苏昌平: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准确、完整贯彻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财政政策跨周期、逆周期调节作用,更多地使用融资、担保、贴息、债券等金融工具,创新运用“两通”“两融”“两投”等杠杆,为稳住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基本盘”发挥“定盘星”“压舱石”作用。

一是创新打造“两通”名片。2013年,我省在全国首创“财园信贷通”融资模式,财政、园区、银行合作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无抵押、无担保、低利息的流动资金贷款。截至2021年,“财园信贷通”累计发放贷款3408亿元,惠及10.7万户次企业。2014年,参照“财园信贷通”模式,推行“财政惠农信贷通”,有效撬动金融资本加大对农业投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截至2021年,累计发放贷款795亿元,累计受益户数近16万户。

二是全力构建“两融”矩阵。灵活运用融资担保、农业信贷担保等间接杠杆。融资担保创造“江西经验”。2012年,我省整合省直7个厅局所属融资担保机构正式成立江西省融资担保集团,其后不断壮大,并形成“国家-省-市-县”四级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和“五级风险分担机制”,提前实现市级机构全覆盖,再担保业务县域全覆盖,被评为最高的AAA级融资担保机构。截至2021年,累计为7.5万户企业提供1740亿元担保贷款。农业担保迈入“第一方阵”。自2016年江西省农业信贷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成立以来,积极发挥农业担保“政策”“费率”“体系”等优势,为广大小微农企和农户提供高效便利的农业信贷担保服务。截至2021年,累计近5.6万个担保项目提供315亿元担保贷款,主要指标连续多年稳居全国农担体系第一方阵。

三是综合用好“两投”工具。充分发挥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和政府专项债券两个财政主导的“投资”工具的撬动作用,靶向发力带动大量有效投资,支持重大基础设施、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建设,让江西城乡更美好。自2014年推动PPP模式工作启动以来,截至2021年,累计实施PPP项目485个,总投资额达4319亿元,基本建成了省级统筹、部门服务、市县(区)落实的PPP模式管理新格局,实现了更高水平公共产品供给的效率和质量。自2015年开展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以来,截至2021年,累计发行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4635亿元,有力支持我省农林、水利、能源、交通、公共卫生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稳投资、扩内需、补短板提供有力支撑。

通过运用以上财政组合“工具箱”,10年来,已累计撬动近1.5万亿元的巨量资金投入实体经济和社会事业建设,为加快构建全省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建设“六个江西”做出了财政贡献、体现了财政担当。下一步,我们将坚决扛起稳定宏观经济的政治责任,落实落细省政府43条稳经济措施和16条财政措施,着力稳住经济大盘,帮助中小企业纾困解难,推动积极的财政政策提升效能,更加精准、可持续。继续落实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为实体经济输送更多“真金白银”。

这个问题我就回答到这里,谢谢。

江西日报提问

江西日报提问

江西日报:

今年是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十周年,我想请问江西省财政在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贯彻厉行节约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省财政厅预算处处长周志华

省财政厅预算处处长周志华

周志华: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始终将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严肃财经纪律,改进文风会风,强化监督检查,持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确保各项规定落地见效,推动党风政风不断取得新成效。特别是,我省财政运行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因此,我们把党政机关坚持过紧日子的要求作为依法理财的长期原则,作为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的财政担当,不断深化改革、完善制度,精打细算、厉行节约,把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紧要处,把有限的财力更多统筹用于抗疫情、促发展、惠民生等重点领域,用政府的“紧日子”换取百姓的“好日子”,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一是立规矩,制度约束“硬碰硬”。注重在建章立制上下功夫,把“过紧日子”要求体现在制度建设上。提请省政府出台严格财政收支预算管理、加大开源挖潜力度的30条措施,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关于严把财政支出关口坚持过紧日子的若干措施》,聚焦重点、抓纲带目,提出18条过紧日子的硬措施。以省政府名义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从加强财政资源统筹、规范预算支出管理、严格预算编制管理、强化预算执行和绩效管理、增强财政透明度等方面,细化各项改革举措,落实落细过紧日子要求,以制度约束的“硬碰硬”举措,应对近年来财政收支紧平衡的特殊时期。

二是定标准,预算编制“实打实”。我省坚持扎紧预算编制和支出关口,持续压缩一般性支出尤其是“三公”经费,坚持“严”字当头,把好预算编制关口。特别是,2019年起,在全省推行零基预算改革,改变预算长期以来形成的“基数+增长”编制方式,打破利益固化格局,改革由点到面、由简入繁、稳步推进,目前改革已辐射至省级90%的预算单位、所有设区市本级和57个县。强化支出标准体系建设,制定涵盖基本支出公用经费、通用类支出、专用类支出,以及会展、物业、信息系统建设及运维服务等系列标准管理办法。2012—2021年,省级一般公共服务支出预算安排年均增长率低于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4个百分点。

三是减支出,经费安排“紧中紧”。省直党政机关发挥示范作用,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从严控制“三公”经费,非刚性、非重点项目支出能减则减、宜减则减。坚持源头控制和末端治理相结合,对各地各部门过紧日子成效做到可评估、可衡量、能约束。坚持“以收定支”原则,对财政支出严控、严审、严管,减少预算追加。2021年,全省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完成近541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为8%,占比较2012年下降2.2个百分点。2019-2021年,省直部门年初预算分别按平均5%、10%、10%比例压减一般性支出,共计4.9亿元。依托覆盖全省预算单位的“互联网+监管”公务消费网络监管平台,从源头上控制“三公”经费支出,并开展“吃公函”等“三公”经费专项检查。2021年省级“三公”经费支出2亿元,较2012年下降70.9%,经费连续8年压减。同时,建立健全财政存量资金与预算安排统筹结合机制和省直单位实有账户资金清理长效机制,盘活、收回各类沉淀闲置资金。近三年收回省直相关单位国库集中支付网上结转结余资金23.74亿元,收回实有账户资金4.48亿元。

下一步,我们将长期坚持政府过紧日子的方针政策,精打细算过日子、提质增效挖潜力,切实做到“应减尽减、应盘尽盘、应收尽收”,节约资金统筹用于促发展、惠民生等重点领域,有力保障“六稳”“六保”工作稳步推进。

这个问题我就回答到这里,谢谢。

凤凰网提问

凤凰网提问

凤凰网:

请问江西财政在发挥财政职能建立生态补偿方面有哪些经验做法?

省财政厅经济建设处处长戴永华

省财政厅经济建设处处长戴永华

戴永华:

感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我省各级财政部门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切实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不断健全财政支持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特别是,我们紧紧抓住补偿范围、补偿标准、补偿模式和资金筹措等关键环节,着力建立健全流域、森林、渔业等领域的补偿机制,初步形成了生态环境受益者付费、破坏者赔偿、建设者和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的良性运行机制,为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是流域生态补偿创造“江西模式”。在全国率先建立纵向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将水环境质量、森林生态质量、水资源管理等生态指标作为转移支付资金分配因素,由省财政对全省所有100个县(市、区)实施纵向补偿,2016-2021年,共筹集补偿资金174亿元,补偿资金年均增幅超过9.4%;推动实施东江、渌水跨省流域横向生态补偿,落实27亿元实施两轮赣粤东江跨省流域横向生态补偿,落实1.74亿元实施首轮赣湘渌水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建立省内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统筹省级奖补资金10亿元,鼓励和引导各县(市、区)之间签订横向生态补偿协议90余份,协议签订数居全国前列,覆盖了全省80%以上县(市、区)。特别是对部分县(市、区)水系直接汇入鄱阳湖和长江干流,没有下游补偿主体的专门实施定额补偿,充分调动直接入江入湖县(市、区)保护与治理的积极性。

二是森林生态补偿稳居“全国前列”。10年来,我省森林生态补偿持续扩围提标。一方面,将省级公益林一并纳入生态公益林补偿范围,加上中央补偿国家级公益林,总补偿面积扩大至5137万亩。另一方面,补偿标准由国有林中央补助10元/亩、集体和个人中央补助16元/亩统一提高至21.5元/亩,补偿标准居中部第一,全国前列,为我省持续扩绿提质,从根本上筑牢南方生态屏障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保障作用。特别是,积极探索差异化补偿试点,每年统筹1360万元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提高至26.5元/亩,着力加大重点区域补偿力度。10年来,共统筹安排补偿资金近162亿元,对全省公益林和天然商品林进行保护补偿。

三是渔业生态补偿考核“全国第一”。我省是长江流域退捕任务最重、压力最大的省份,自国家部署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退捕工作以来,我们聚焦“打造亮点、争当先进”的工作要求,推动出台系列务实管用、惠及民生的政策举措,确保“禁渔令”落地落实。特别是,强化资金筹集力度,共筹措资金32.16亿元支持落实长江禁捕退捕任务,比国家任务提前一年实现全面禁捕,取得了渔船处置完成率、渔民退捕率、适龄渔民参保率“三个百分百”和“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的阶段性成效。获得国家禁捕退捕2020年度考核优秀、全国排名第一的好成绩。

下一步,我们将高起点高标准落实生态补偿制度,创新补偿方式,完善配套保障措施,助推真正实现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目标,为加快把江西打造成美丽中国建设样板区、生态文明改革引领区、全面绿色转型先行区、生态福祉共享示范区作出财政贡献。

这个问题我就回答到这里,谢谢。

江西广播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提问

江西广播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提问

江西广播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江西省如期完成脱贫摘帽任务,全省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这也离不开财政的有力保障。能否简要介绍一下江西省财政支持脱贫攻坚、巩固衔接工作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省财政厅乡村振兴处处长罗贤东

省财政厅乡村振兴处处长罗贤东

罗贤东: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近年来,我们履职尽责、尽锐出战,以最高的站位、最强的意志,最硬的担当,确保我省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省25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3058个贫困村全部退出,江西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兑现了向人民的庄严承诺。总结多年来我省财政支持脱贫攻坚、巩固衔接工作情况,主要是做好“筹钱”“用钱”“管钱”这三篇文章。

一是创新“筹钱”模式,坚决落实财政投入主体责任。通过财政预算安排、统筹整合涉农扶贫资金、政府债券融资和土地出让收入等多种方式,千方百计筹集资金。2012-2021年,我省下达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衔接推进补助资金共452亿元,年均增长19.5%,其中: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30亿元,年均增长17%;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22亿元,年均增长22.6%;开展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工作,形成了“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投入新格局,累计统筹整合涉农扶贫资金523.4亿元,年均实际整合率达99.2%,资金投入增幅、年均实际整合率、资金结余率等指标,均超中央考核满分要求;落实好土地出让收入用于乡村振兴相关政策,确保土地出让收入按规定比例用于农业农村;在分配下达债券资金时,突出“贫困”因素,倾斜安排贫困县债券资金54亿元。

二是创新“用钱”理念,精准施策保障重点支出需求。脱贫攻坚期间,在全国做到“四个率先”,即率先出台《江西省统筹整合财政涉农扶贫资金实施方案》;率先开展贫困县财政涉农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和资金整合方案集中审核;率先引入第三方开展“三方会审”,率先推行“联审联批”机制,相关经验做法受到财政部充分肯定并在全国推广。巩固衔接期间,进一步优化了专项资金使用范围和支持方向,把支持产业发展摆在了更加突出位置,明确提出“逐年提高产业资金占比”,在全国率先出台财政衔接资金对帮扶产业支持范围的政策文件,让相对模糊的“产业”范畴变得清晰明朗,财政部在全国衔接资金绩效评价及考核中予以充分肯定。

三是创新“管钱”思路,提升财政补助资金使用效益。搭建覆盖省、市、县、乡四级的资金监控系统,建立健全全省各级财政部门纵向贯通和相关省直单位横向衔接机制,通过纵横联动,实现了信息及时共享、线索及时移送、工作及时会商。将各级各类财政扶贫资金、衔接补助资金全部纳入绩效管理,并贯穿项目资金预算的编制、执行、决算等各个环节,实现对资金全过程的实时、在线、动态监控,并将考核结果向市县有关部门通报,督促县(市、区)严格资金管理、提升资金使用效益。截至2022年7月,累计监控各级各类财政扶贫资金、巩固衔接资金3619亿元。

通过努力,自脱贫攻坚期以来,江西财政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绩效评价及考核工作中连续五年获全国优秀,多次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共获中央奖励资金20.8亿元。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立足财政职能,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强化投入保障,加强资金监管,并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支持重点,推动脱贫地区可持续发展,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保障。

这个问题我就回答到这里,谢谢。

黎峰:

时间关系,答记者问就到这里。谢谢各位发布人,谢谢各位记者朋友,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