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江西发布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作为全国正面战场的
重要作战区域之一
江西坚持对日作战八年
始终没有全境沦陷
为支撑东南抗战、屏蔽西南大后方
坚持全国持久抗战
直至最后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先来看几组数据
一起来了解
这场全民族抗战的江西记忆:
这个清明节,
我们无比怀念80余年前,
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牺牲了英烈们。
铭记他们为了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尊严,
抵御外敌入侵,
用生命和鲜血赶走了日本侵略者!
在抗日战争中,
江西涌现出了许多
可歌可泣的抗日先烈,
他们抛头颅,洒热血,
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
作出了杰出贡献。
他们的事迹和名字永远彪炳史册!
今天,
让我们一起来回顾
部分 江西籍抗战英烈的事迹,
铭记他们的不朽精神,
一起来缅怀!
↓↓↓
赣鄱抗战先烈谱
(按牺牲年份排序)
朱赤(1903—1937),修水县人。1925年考入黄埔学校第三期步兵科,毕业后参加北伐战争,作战勇敢。曾任第88师第262旅少将旅长,牺牲于南京雨花台,追赠陆军中将。
1932年1月28日,日军发动对上海的进攻。2月16日,朱赤随部同日军展开血战。经过两昼夜苦战,日军伤亡惨重,被迫停止攻击。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打响。已任第二六二旅少将旅长的朱赤率部在八字桥等地首战日军。11月初,日军直逼南京,朱赤旅受命固守中华门和雨花台阵地。12月11日,日军主力攻至中华门雨花台一线,与朱赤的第二六二旅发生激烈战斗。后来,雨花台阵地失陷,朱赤同全体官兵壮烈殉国。成为江西在抗战中牺牲的第一个将军。
1987年12月,民政部追认朱赤为革命烈士。2014年9月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易安华(1900—1937),宜春县人。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抗日英烈。历任排、连、营长等职。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时,在第87师任营长,后升任该师522团团长。
1937年, 参加淞沪会战,随第87师围攻上海市区日军阵地,毙伤大量日军,遂升为该师第259旅少将旅长。11月,奉命撤退上海后,率部投入南京保卫战,担任中华门右翼阵地之防守。12月10日,在敌陆空军的联合进攻下,雨花台阵地被敌突破,中华门三面受敌,部队转而攻击莫愁湖方向之敌。12月12日,在转战中,易安华不幸中弹牺牲,时年37岁。
新中国成立后,易安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2014年9月,易安华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范荩(1899—1938),丰城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8期,曾任黄埔军校第3期总队部教员及第7队少校队长。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
1937年,在武汉参加珞珈山将校训练班。卢沟桥事变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八十七军198师副师长。1938年夏,日军攻陷安庆后,投入约35万兵力沿长江两岸分五路进攻武汉。范荩奉命率部驻防长江北岸湖北黄陂地区。9、10月间,日军先后攻陷广济、田家镇等要塞后,一度向198师所在的湖北黄陂逼近。1938年9月,范荩在与日军的激战中牺牲,后被追晋为陆军中将。
他牺牲后,国共两党人士纷纷吊唁,张治中将军也送了一副挽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黄道(1900—1939),中国共产党早期优秀党员,弋横起义领导人,1900年4月25日出生于横峰县姚家垅一个农民家庭。1919年秋到南昌省立二中读书,与袁玉冰等八人组织江西改造社,出版《新江西》杂志。1923年秋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北师大支部书记,领导爱国学生运动。
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黄道留在闽北坚持游击战争。1936年4月任闽赣省委书记兼省军区政委。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驻赣办事处主任、中共东南分局委员、宣传部长兼统战部长,代理中共江西省委书记。1939年5月23日,在铅山县河口镇治病时,被国民党特务买通的医生用毒药谋害。
1939年5月25日,中共中央东南局发出《关于悼念黄道同志的通知》,陈毅亲笔撰写了《纪念黄道同志》一文,评价黄道是“江西人民的革命领袖,中共优秀的领导干部,马列主义的活动家,抗日的新四军的创造者之一”。
赖传湘(1904—1941),南康县人, 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国民革命军第十军第一九〇师副师长,毕业后参加国民革命军,随军北伐。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率部先后参加淞沪会战、武汉会战、南昌会战和长沙会战。
1941年9月上旬,第二次长沙会战开始,随第一九〇师开赴长沙前线,正面阻击日军南下。师长朱岳因贪生怕死,被政府枪毙。赖传湘临危受命,代理师长之职,指挥部队作战。在突围的血战中,不幸中弹负伤,警卫员欲背其转移,他挣扎着说:“不要管我,继续战斗!”随之,他与敌进行拼杀,壮烈殉国,时年38岁。国民政府追晋其为陆军中将。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其为革命烈士。2014年9月,入选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钟效培(1914—1942),兴国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乡少共书记、区委书记、县委书记。抗日战争时期,任江西省委青年部部长。1941年8月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青年工委书记。1942年任山东省青年联合会主席,山东省青年工作团副团长。同年11月在莱芜县抬头区遭日军包围,后因伤势过重牺牲,时年28岁。
新中国成立后,山东团省委和莱芜市人民政府,为钟效培烈士修建了英雄纪念碑、烈士墓、烈士陵园;江西省革命烈士纪念堂专门陈列了钟效培烈士的遗像与英雄事迹;2014年8月钟效培入选第一批全国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胡义宾(1906—1942),兴国县人,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国民革命军第五军第九十六师副师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率部开赴前线,在鄂北、豫南与日军展开激烈战斗,两次负伤。1940年春,升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六军第九十六师少将副师长(该师于1941年底改隶第五军)。1942年,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奉命入缅作战,在平满纳战役中,率部狠狠地打击了日军。后来,为掩护大部队撤退,率部与日军拼死血战,寸步不让。激战中,胡义宾身中数弹,壮烈殉国。
1983年11月,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胡义宾为革命烈士。 2015年8月,入选第二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姚名达(1905—1942),兴国县人,师从著名史学家梁启超先生。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姚名达义不容辞地投入抗日救国运动洪流中,开始了为民族救亡图存奔走的一生。1942年,浙赣战役爆发,赣西南的形势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为唤醒广大民众抗日救国,姚名达发起组织抗日战地服务团。许多师生在他的爱国热忱感召下,踊跃报名。同年7月7日晚,姚名达率部分团员在新干县石口村一祠堂内休整时,遇到小股日军袭击。搏斗中,姚名达不幸中弹殉国,终年37岁。
198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正式追认姚名达为革命烈士。2002年3月,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雷洁琼为姚名达殉国六十周年题辞“抗战捐躯教师第一人”。
熊尚林(1913—1942),高安人,“大渡河十七勇士”领队人。1930年7月参加红军,历经五次反“围剿”战斗。1935年长征时,任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一军团一师一团一营二连连长,按中央军委命令强渡大渡河,以熊尚林为首的17名勇士组成渡河奋勇队。1935年10月,随红一团改编为八路军一一五师独立团第一营参加平型关大战,后随八路军第四纵队参加冀东民众抗日大暴动,再随冀热察挺进军参加平西敌后斗争。
1942年,调至龙(关)崇(礼)联合县大队任第一中队长。6月18日,从大境门外转移崇礼县时遇难,年仅29岁。
彭雄(1915 —1943),永新县人。1929年参加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3军团第2师通信员、师司令部作战参谋、第6师第16团参谋长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斗争和中央红军长征。抗日战争开始后,任八路军新四军第3师参谋长,第3师兼苏北军区参谋长。
1943年2月,彭雄与第8旅旅长田守尧等新四军11名团以上干部奉命赴延安学习,彭雄任队长。3月18日,在战斗中彭雄、田守尧等不幸中弹,壮烈牺牲。他们牺牲后,《解放日报》发表了题为《新四军某师参谋长彭雄、旅长田守尧同志壮烈殉国》的报道。1943年9月,苏北军民为彭雄、田守尧等举行追悼会。在追悼会上, 黄克诚沉痛地说:“彭雄、田守尧两同志,均为我军优秀的青年高级指挥员,对党忠实,作战坚决勇敢,战争与工作经验均极丰富。此次于海上遇敌,奋勇指挥作战,壮烈牺牲,真是重大损失。”2014年9月1日,彭雄同志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曾仁文(1906 —1943),吉水人。1931年参加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后,任赣江游击总队政治委员、江西省军区独立13团政治委员、红八军团第23师团政治委员,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历次反“围剿”。1934年10月,曾仁文参加了中央红军长征。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晋中支队支队长兼政委、八路军总部后勤部参谋主任等职。1943年5月,为掩护杨立三和后勤机关转移,曾仁文在山西和顺指挥部队阻击日军。在打退敌人多次进攻后,因弹药耗尽,曾仁文和十几名战士跳下悬崖,英勇牺牲,时年37岁。2014年9月,民政部公布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曾仁文同志名列其中。
周复(1900—1943),临川县(今临川区)人。1925年参加国民革命军东征。任黄埔军校入伍生部政治部秘书、黄埔同学会宣传科长、黄埔军校政治部秘书等职。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训处少将设计委员。1939年3月,调任鲁苏战区政治部中将主任。 1940年初,创办鲁苏战区《阵中日报》。1943年2月21日,在山东省安丘市第六区同峰乡与日军遭遇激战,不幸中弹,壮烈殉国。
1943年7月21日,国民政府发布褒扬令并获准入祀首都忠烈祠。10月15日,追赠陆军上将。1995年10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追认为革命烈士。201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公布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周复烈士名列其中。
邓振询(1904—1943),兴国县人。工人运动的著名领袖,1926年参加革命活动,1928年春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翌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3年8月随新四军部队转移时,时任中共江南区委副书记的邓振询遭国民党军队袭击牺牲于秦淮河高桥渡口。时年39岁。1958年3月,遗骸迁葬南京雨花台。邓振询为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和苏南抗日根据地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是工人运动的著名领袖之一。1983年8月,江宁县东山镇(现南京市江宁区)建立“仲铭亭”,以志纪念。2014年,邓振询入选第一批全国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符竹庭(1912——1943),广昌县人。1家境贫寒,父母去世,靠祖母帮人做针线活的微薄收入维持生计。1927年并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参加了工农红军,曾任红一军团第二师政治部主任、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二旅政委,滨海区政委,1943年11月26日,在滨海军区机关驻地——赣榆县西北的黑林镇富林村(具体为马旦头村)遭遇日军,不幸身负重伤,经抢救无效牺牲,年仅31岁,安葬于今江苏省赣榆区抗日山烈士陵园。
为纪念符竹庭烈士,肖华亲自撰写《悼念符竹庭同志》文章,发表于1944年7月7日《大众日报》。1945年至1949年,江苏赣榆县曾改县名为“竹庭县”,当时创作的《打下赣榆城》《纪念符竹庭》等民歌,在苏北鲁南人民中传颂至今。赣榆人民专门新建了一幢符竹庭烈士纪念馆,陈设介绍符竹庭的生平事迹、图片、题词、文章等。烈士的家乡广昌县修建了符竹庭烈士纪念亭,命名了竹庭路。
另外,就在去年
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首批公布了
1468名中国籍抗日航空英烈相关信息
江西发布通过梳理发现,
此次公布的中国籍抗日航空英烈相关信息包括
英烈姓名、籍贯、生卒年月等。
▲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推出的“烈士亲属联络簿”
其中,
共有36名英烈籍贯为江西
具体信息如下↓
江西籍贯的36名英烈名单
点击扫描下方二维码
查看1468名中国籍抗日航空英烈完整名单
让我们一起致敬先辈
致敬那场伟大的胜利
勿忘历史,珍爱和平!
振兴中华,吾辈自强!
来源:江西发布综合
素材来源:新华社、中国新闻网、“江西档案”微信公众号、央广网、江西省党史综合服务中心、南昌市史志办、赣法云客户端、江西新闻客户端、百度百科词条、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南京市中山陵园管理局网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