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滋滋”“嗡嗡嗡”一到夜深人静之时,耳朵里就响得头昏脑涨,不仅令人睡不好觉,听力还越来越差。近日,九江市中医医院二十二病区护理团队运用“苇管灸”成功帮助患者摆脱耳鸣、失眠等困扰。
患者彭女士因头晕耳鸣,失眠两个月有余,且头晕发作无定时,已经严重困扰了她的生活。医生为其四诊,发现其体型略胖,观舌厚大,苔白而腻,双脉皆濡,一派湿浊之象,湿蕴化痰,痰阻清窍,故见头晕、耳鸣。痰湿为阴邪,治疗上需以温通疏解为宜。
因双耳位于头之两侧,胆经、小肠经、三焦经入络于耳,且有全息理论可于耳上治疗头部诸病,于是下医嘱运用耳部刮痧、艾灸等中医操作进行疏通经络、刺激穴点,以起到化痰开窍、安神止晕之效。
在进行苇管灸操作时,护理人员将点燃特制灸条,将苇管作为灸器向耳内施灸,使药物效应与热效应传导至耳内及颅内供血系统,调节经络气血、促进细胞更新与再生,改善脑供血供氧和局部微环境,从而达到活血通脉、开闭启窍。进行了三次艾灸治疗后,患者表示耳朵里的嘈杂感减轻了许多,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患者耳鸣、头晕完全消失。
小科普
1、苇管灸作用原理
苇管灸结合了艾灸的温热刺激与耳部经络调节功能。中医认为,耳为“宗脉之所聚”,与肝、肾、胆等脏腑密切相关。长期情志不畅或气血亏虚可导致肝郁化火、肾精不足,进而引发耳鸣。
2、机制作用:
现代研究证实,耳部神经血管分布密集,苇管灸可通过刺激耳周淋巴区影响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全身生理机能,再结合耳部铜砭刮痧,在耳部及其周围进行刮痧按摩开穴,疏通脏腑经络,调节人体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实现治疗的目的。
疏通经络:艾热渗透耳周穴位,促进局部气血运行,缓解气滞血瘀;
温阳祛寒:驱散寒湿邪气,改善虚寒体质导致的耳鸣;
调节脏腑:刺激耳部对应脏腑反射区(如三角区对应泌尿生殖系统),调和肝肾功能。
3、注意事项与禁忌
适用人群:虚寒体质、气血瘀滞型耳鸣;慢性耳鸣(病程>3个月)辅助治疗。
禁忌证:
急性中耳炎、耳部皮肤破损;阴虚火旺型耳鸣(需配合滋阴疗法)。
疗程建议:
初期连续治疗2-4周,症状缓解后改为每周1-2次巩固。同时需避免熬夜、过度劳累等诱发因素。
文字/隋雯 摄影/陈妍晓
来源:九江市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