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赣东北小城,凭啥成中医药界“新宠”
江西
江西 > 产经 > 正文
站内

这座赣东北小城,凭啥成中医药界“新宠”

“让千年药香袅袅,长久润泽德兴这片土地。”

作者 | 胡坤明

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赣东北综合实验站、中医药综合改革先行区……德兴,这座赣东北小城曾凭借矿业声名远扬,坐拥 “金山”“银城”“铜都” 之美誉,如今却在中医药领域异军突起。

森林覆盖率高达76.2%,已探明中草药2077种,近乎占全国总数的四分之一;药食同源植物66种,超过全国半数。这般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让千年药香袅袅,长久润泽德兴这片土地,传承至今。怪不得当地老表常念叨:“野外就是药房,深山就是药库。”

中国中医科学院(德兴)试验培训基地。胡坤明/摄

中国中医科学院(德兴)试验培训基地。胡坤明/摄

这座赣东北小城,凭啥成中医药界“新宠”

葛洪遗韵铸医魂

“在德兴,葛洪就是我们中医药的老祖宗!” 谈及德兴中医药历史,与中草药相伴一生的德兴市中医药中医师程延奎打开了话匣子。

公元334年,葛洪辞去朝廷散骑常侍之职,云游至德兴,在大茅山妙元观结庐炼丹。他本欲求长生之道,却意外为当地中医药发展埋下重要伏笔。他在大茅山南麓开辟药圃,亲手栽种草药。当地至今仍流传葛仙翁炼丹炉灰飘落处,草木皆成良药的传说,足见其影响深远。

德兴乡村采药人一直遵循“寅时采天冬,卯时掘地黄”的传统。自元代以来,当地医风渐盛,仁医妙方典籍层出不穷,《脉诀全书》《医学秘诀》《临症按脉》等一批医药典籍流传至今。明清时期,德兴药材凭借优良品质,成为江右药帮的金字招牌。

葛洪还发现铜矿中朱砂可提纯水银,硫磺能驱虫灭菌,这些成果被写入《肘后备急方》后来,屠呦呦发明青蒿素,灵感正源于此。书中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渍” 意为用水浸泡,屠呦呦受此启发,意识到高温可能破坏青蒿有效成分,遂采用低温提取法,成功提取抗疟疾的青蒿素。

这一发现拯救了全球数百万疟疾患者,也为中医药学发展开辟新路径,是古代智慧与现代科研结合的典范。

如今,德兴打响葛洪这张文化名片,将葛洪文化融入学校校本课程,老师带领学生诵读葛洪著作、辨认草药并开展实地研学。企业也积极打出中药牌,开发出鲜竹沥、木浆叶柯茶、覆杞果片等药食同源产品,古老中医药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这座赣东北小城,凭啥成中医药界“新宠”

京队入德兴医业

“德兴中医药能飞速发展,北京医疗队功不可没。当年那些来德兴的队员,好多都成长为中医药领域的专家了。” 年逾古稀的原德兴县卫生局局长王长生,聊到北京医疗队在德兴的故事,总是感慨万千。

王长生说:“当时的德兴,已有良好的中医药基础。乡村里,家家户户或多或少知晓一些草药用途,不少家庭还珍藏着代代相传的中医药方,用于日常病痛调理。这种深厚的中医药根基,为北京医疗队的到来提供了肥沃土壤。”

1971年至1979年,北京医疗队先后派出中医药专家8批共100人次奔赴德兴,开展中草药调查研究及中医培训等工作。其间,重点对牡荆进行药物学、药理及临床综合研究,确定牡荆治疗慢性气管炎的有效成分为挥发油,具有祛痰、镇咳、平喘功效。

该研究成果荣获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奖,牡荆叶、牡荆挥发油被国家药典收录。牡荆油胶丸被农牧渔业部和江西省评为优质产品,不仅畅销国内各省市,还远销东南亚国家。

北京医疗队的到来,为德兴中医药发展注入新活力。这一时期不仅是德兴中医药发展的重要阶段,更是其走出江西、迈向世界的关键一步。

进入21世纪,在江西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的大背景下,德兴中医药在传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拥抱现代科技,踏上蝶变发展新征程。德兴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合作共建的试训基地,是中国中医科学院除北京之外唯一的试训基地。

谈及落地德兴的原因之一,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坦言,基地是对当年北京医疗队不畏艰辛、苦心钻研精神的接续传承与创新发展,中国中医科学院将依托高水平科研优势和高层次人才队伍,为德兴中医药发展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

这座赣东北小城,凭啥成中医药界“新宠”

科技赋能闯医路

走进中国中医科学院德兴试验培训基地,洁净明亮的实验室里,科研人员正全神贯注地忙碌着。身着白大褂的李博士手持移液器,小心翼翼地从试剂瓶中吸取微量液体,精准地滴入排列整齐的实验微孔板中。

近年来,德兴积极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合作,承担国家中药材种质资源圃(南方圃)项目建设。积极开展道地药材种质资源保护和品种选育技术创新研究与示范、道地药材生态种植及品质提升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中药材种质资源保存技术及生态种植技术等技术攻关。

依托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赣东北综合试验站技术力量,开展19种道地药材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建成丹参、栀子、黄精、艾等中药材种质资源圃6个、保存种质资源187份,开展大花红景天、金毛狗脊等25种药用植物离体培养与繁殖实验,筛选出多花黄精、掌叶覆盆子优良种质各1个……

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赣东北综合试验站站长张子华表示:“这些科研成果极大提升了德兴中医药的科技含量,让我们在市场竞争中更具优势。过去我们的中医药产品较为传统,如今依靠这些创新成果,能够开发出更多高品质、有特色的产品,满足不同市场需求。”

祖氏百草中药材种植基地。胡坤明/摄

祖氏百草中药材种植基地。胡坤明/摄

走进花桥镇祖氏百草中药材种植基地,现代化科技设备随处可见。基地负责人胡玉平边走边介绍:“你看这些物联网传感器,一天24小时不间断工作,实时将土壤pH值、湿度、温度等数据传输到控制中心。无人机定期航拍,分析植被生长情况,一旦发现问题就能立刻处理。智能灌溉系统则通过数据分析精准判断植物需水量,实现精准灌溉。”

如今,德兴已建成83个百亩以上的中药材种植基地,种植总面积达13万亩。依托丰富的中医药文化和自然资源,德兴还精心规划康养精品旅游线路,打造融入中医药、康养元素的主题民宿。

花桥镇作为“基层热敏灸综合示范服务区”、江西省首批4个热敏灸特色小镇之一,已构建起集种植、加工、康养、产业、文旅等于一体的发展体系。

花桥镇园林社区党支部书记王龙感慨道:“中药材种植彻底改变了我们村的面貌。过去村里产业单一,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村子冷冷清清。如今有了中药材产业,不仅吸引年轻人回乡创业,还带动村里各项事业发展。从种植到加工,再到相关服务业,形成了完整产业链,村民收入大幅提高,日子越过越好。”

近年来,德兴引进江西圣诚实业、祖氏百草等一批龙头企业,全力打造中医药产业园,开展医药类、饮品类、保健类等产品的加工销售,推出养生酒、药膳、药囊、铁皮石斛鲜条等80余种衍生产品,直接创造经济效益3000余万元。

从葛洪结庐炼丹播撒中医药种子,到北京医疗队注入新活力,再到如今科技赋能创新发展,德兴依靠优越的自然资源、深厚底蕴以及传承创新的精神,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医药界“新宠”,展现出澎湃的生机与活力。

来源:当代江西

推荐0
凤凰网江西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