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数”与“器”的美丽邂逅
江西
江西 > 陶瓷 > 正文
站内

一场“数”与“器”的美丽邂逅

当古老的工艺与新兴的技术共舞,数字并没有吞噬陶瓷的灵魂,反而延续了人类对美的追求。

作者 | 冯伟 周晓芳

题图 | 工作人员在修复瓷器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公布2024年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示范“十佳案例”名单,“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与数字化平台”案例在列。无独有偶,“景德镇市探索数字赋能文化产业发展新模式”也入选了2024年度江西全面深化改革优秀案例。

当古老的陶瓷邂逅新兴的数字技术,一场跨越时空的奇妙融合悄然上演。

考古研究更显智慧高效

“一块古瓷片在研究员手里,可以表面观测纹饰、拼接还原器型、切片了解坯胎、磨粉分析材料,至少可解析出上百条信息。”景德镇御窑博物院院长翁彦俊介绍道。

近年来,景德镇创新打造古陶瓷基因库与数字化平台,全面收集、存档并生动展示景德镇从唐代至民国时期的200万片古窑业标本,形成了系统的陶瓷文化遗产数据库,为陶瓷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数字化支撑。

尤其在非遗数据库建设方面,景德镇对手工制瓷技艺这一非遗文化资源以及景德镇这座“千馆之城”中各大博物馆馆藏的珍贵文物进行了数字化采集,让非遗文化传播有了新的载体。

目前,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已将3D打印、人工智能拼对等数字技术运用到陶瓷文物修复当中,且基因库仍在不断扩容。通过标本研究数据,未来人们有望还原出古陶瓷标本在当时的烧制工艺、原料配方等,从而破译古代制瓷业中蕴藏的文明密码。

当古老的工艺与新兴的技术共舞,数字并没有吞噬陶瓷的灵魂,反而延续了人类对美的追求。这份对美的执着,如今借助无数富有生命力的智能化、数字化程序与代码,融入陶瓷创作中,使其重焕生机。

在考古领域采用先进的古陶瓷基因标本机器人柔性制样系统。

为创意设计装上数字引擎

数字技术与陶瓷的融合,还体现在设计环节上。以往设计师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手工绘制和模型制作,设计过程烦琐且效率低下。

如今,景德镇陶瓷文创企业和设计师们开始借助先进的数字设计软件,在虚拟空间中自由驰骋,轻松实现各种复杂的造型和精美的图案设计。

三维建模技术让陶瓷的形态在电脑屏幕上栩栩如生,设计师可以从各个角度进行审视和修改,大大提高了设计的精准度和效率。同时,数字化色彩管理技术的应用,也使得陶瓷的色彩搭配更加丰富,能够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2024年,泡泡玛特联手景德镇陶瓷推出新品,迅速引发抢购热潮,成功实现陶瓷与潮玩的跨界合作。

运用数字技术推动陶瓷与潮玩实现跨界合作。

陶溪川文创、瑞牛文创、御窑文创等本地化公司和单位,正积极运用数字设计工具,不断开发国宴瓷和城市礼物。“千里江山”“国色粉黛”系列产品作为“国礼”亮相中非合作论坛,“鹤舞鄱湖”和“鄱湖青绿”瓷盘作为江西瓷礼被赠予外宾,“无语菩萨”“岁岁鸭”等原创IP文创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文创与国潮让景德镇陶瓷既古老又现代,有传承更有创新。

此外,区块链等数字技术赋能版权保护的应用也给陶瓷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景德镇国家陶瓷版权交易中心与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开展合作,共同打造景德镇陶瓷交易运营中心,搭建陶瓷艺术品官方溯源平台,为陶瓷作品提供独一无二的数字身份。

景德镇国家陶瓷版权交易中心规划发展部主管余白轩表示,“版权交易平台通过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实现了版权登记、区块链存证等功能,有力促进了版权保护的透明化以及创作者权益的保障。”

在版权登记、确权、保护基础上,通过嫁接市场商业模式,大力推进数字藏品NFT发行,运营中心累计登记版权3万余件,开发陶瓷文创产品200余款,逐步建立起全国性陶瓷艺术品流通交易市场,让陶瓷插上数字化翅膀。

景德镇国家陶瓷版权交易中心上线的“版权登记平台”。

传统工艺的数字化觉醒

古老的手工作坊里,陶轮的旋转声总伴随着经验的低语。老师傅的“手感”曾是唯一标准,但依赖经验让良品率一直难以突破。直到工业互联网的触角伸入车间,陶瓷生产终于迎来了革命性的变革。

在景德镇邑山智造工坊,机械臂的舞蹈与窑温曲线图共同构成新的美学,MES系统将生产流程拆解为可追踪的代码,二维码成了新型“陶印”,班组长一扫便能将生产进度汇入“云端”。过去需要数日汇总的报工流程,如今实时可见,订单交付率提升15%,效率跃升40%。这些不是冰冷的百分比,而是传统匠艺在数字土壤里长出的新芽。

景德镇邑山瓷业有限公司陶瓷智能制造生产线

值得一提的是,景德镇在全国率先建成并运营首个陶瓷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唯一的陶瓷行业标识解析二级节点,该平台已汇聚全国1945家陶瓷企业,其中陶瓷文创类企业1230家,上架产品22676个。

工业互联网平台将陶瓷产业链编织成生态网络,设备数据如釉料般层层覆盖生产链路,让传承千年的工艺经验压缩成可复制的知识模块。智能制造设备的引入,实现了生产自动化和智能化。高精度且传感器先进的控制系统,能够实时监测和调整生产参数,确保产品符合品质要求。

AI质检系统用亿万级图像训练出的“火眼金睛”,让釉面气泡无所遁形,将百人质检团队浓缩成服务器里跳动的光点。在艺术家工作室,3D打印技术的出现,更是打破了传统生产工艺的限制,让陶坯突破了拉坯的物理极限,使得复杂的陶瓷造型能够快速成型,大大缩短了生产周期,降低了生产成本。在釉料配比车间,算法模拟的结晶釉也比任何配方手册更显瑰丽。此时,数字技术已不再是工具,而是创造力的共生体。

千年故事的现代表达

在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光影载道 瓷上中国——走进清代盛世瓷器的数字展”正接受火热预约。展会运用了3D全息投影、虚拟现实、AI互动等技术,生动展现景德镇精湛的制瓷工艺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自开展以来,累计吸引了20余万人次参观。

“我们通过3D裸眼视觉、CAVE视觉、AI互动等数字技术,改变了陶瓷博物馆传统实物展示的现状,丰富了景德镇陶瓷文化多元化展现形式,更加立体且有趣地呈现景德镇陶瓷文化,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展。”展会运营负责人刘翔说。

聚焦打造“千馆之城”,景德镇对全市近千家博物馆、美术馆等各类场馆开展了普查登记,开发上线“千馆之城”电子地图,开设“畅游景德镇”直播间,不断丰富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功能,让游客可以更加便捷获取各类文博展馆信息,实现了一码在手,畅游瓷都。

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推出“光影载道 瓷上中国——走进清代盛世瓷器”数字展。

数字技术为陶瓷文化的展示、体验和传播开辟了新的途径。借助数字光影、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观众还可以随时随地进入虚拟陶瓷展厅,沉浸式欣赏陶瓷作品,身临其境般感受陶瓷的魅力。

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陶瓷一万年”数字陶瓷大展、浮梁古县衙数字剧游等合作项目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划推进,届时将以独特的设计和新颖的展示方式,让游客一饱眼福。

过去未去,未来已来。数字技术宛如时代星空的璀璨星辰,照亮了陶瓷行业的前行道路,窑炉显示屏的蓝光与火焰的橙红交织成奇异光谱,“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窑变正在被复刻,那些在窑内偶然诞生的瑰丽釉色,如今正通过数字化手段精准重现。

推荐0
凤凰网江西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