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农科院“加快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支撑江西农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

江西省农科院“加快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支撑江西农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

自动播放

新闻发布会现场(图片均由 省政府网文颖 摄)

新闻发布会现场(图片均由 省政府网文颖 摄)

江西有声新闻发布厅第1176期:江西省农科院党委书记池泽新发布农业科技支撑农业高质量发展新闻

【直播团队】

总监制:苏越 直播统筹:李梦丽 文字采集、提问:胡珊珊 摄像:程曲

直播热线:0791-86847839

11月27日,江西省政府新闻办、省农科院联合举行江西省农科院“加快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支撑江西农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省农科院党委书记池泽新发布和介绍有关情况。省农科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张爱民,省农科院副院长刘光荣,省农科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孙火喜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省委宣传部对外新闻处副处长徐承主持新闻发布会。

省委宣传部对外新闻处副处长徐承

省委宣传部对外新闻处副处长徐承

徐承

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邀请到省农科院党委书记池泽新先生,党委委员、副院长张爱民先生,副院长刘光荣先生,党委委员、副院长孙火喜先生,请他们介绍我省“加快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支撑江西农业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的提问。

下面,先请池泽新先生作介绍。

省农科院党委书记池泽新

省农科院党委书记池泽新

池泽新

各位新闻媒体的朋友:

大家上午好!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江西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作的关注和支持。

省农科院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精神,坚持“四个面向”,聚焦种源安全和新增千亿斤粮食等“国之大者”,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狠抓落实,加快农业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助力全省农业高质量发展,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贡献农科力量。

一是加快种源创新攻关,培育“赣鄱良种”。深入实施“赣种强芯”工程,全面开展水稻、旱粮油料、蔬菜、瓜果、家禽、食用菌等育种工作,入选省主导品种12个。种源基础研究取得新的突破。颜龙安院士团队牵头,高质量完成稻属13个代表性野生稻基因组组装,绘制了全球首个最全稻属泛基因组图谱,大大扩展了水稻基因组资源。D1型杂交水稻、菌根高效共生水稻、耐高温水稻、芦笋等分子机理研究国内领先。种质资源保护取得新的进展。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已累计繁殖入库75种作物,保存种质资源突破3.2万份,完成精准鉴定9030份,今年向17个省(市)的60多家单位提供农作物种质资源6162份,标志着我省种质资源库已具备提供资源快速共享的能力。品种选育取得新的成果。“中广早1号”等10个新品种通过省级审定。D1型优质水稻不育系“新野A”、耐热两系不育系“滕383S”、香型不育系“知香238S”等6个优势不育系选育成功。“井冈香粘”获评全国优质稻品鉴籼稻组金奖,“赣椒19号”获评中国好吃辣椒“金奖品种”。180天以内的短生育期油菜品种“赣丰油602”问世。“赣黑芝618”成为我国南方芝麻产区首个抗落粒、宜机收芝麻新品种。“辣椒优异基因资源发掘及优质丰产系列新品种选育”成果荣获2023年度江西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二是支撑粮油作物单产提升,夯实“赣鄱良仓”。科技支撑全省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聚焦水稻、油菜和大豆三大作物,集成应用“双季稻绿色高效栽培技术”“再生稻绿色丰产增效技术”“稻油两熟制油菜绿色高效生产技术”“稻稻油三熟制油菜密植丰产高效技术”和“大豆绿色高效种植技术”,形成“良种、良法、良田、良机”的生产模式,由点到面、由片到县,打造百亩、千亩高产示范片,辐射带动整体单产水平提升。优异早稻“赣菌稻1号”全省推广20万亩,其中南康区示范片减肥25%、平均亩产503.4公斤。优质中稻“徽两优慧占”全省推广49万亩,其中袁州区示范片平均亩产716.2公斤;早晚兼用特优稻早、晚连种技术模式在全省推广60万亩,其中吉水县示范片两季平均亩产1200多公斤;“再生稻绿色丰产增效技术”全省推广20万亩,其中丰城市示范片平均亩产头季828.9公斤、再生季599.3公斤,创江西再生季产量新高。油菜“赣油杂8号”全省推广107万亩,其中庐山区示范片在冻害严重情况下,平均亩产175.6公斤。夏大豆“中赣601”在湖口县示范片平均亩产265.9公斤,创江西大豆大面积实收高产典型。这些“四良”技术模式的示范应用,有力促进了江西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

三是开展智慧农业与装备研究,研制“赣鄱良机”。加快农机装备研制,研制了新型履带联合收割机、秸秆埋茬起浆机、谷物烘储调一体仓、双向负压除湿油料烘干机等粮油装备,蔬菜播种机、嫁接机、移栽机、收获机等蔬菜装备,茶苗移栽机、自走式大宗茶采摘机、茶园智能运输机、智慧茶园管理系统等茶叶装备,茶籽播种机和名优茶采摘机器人入选全国农机装备补短板重点突破机具。作为本土主要单位参加成立“中国农机院江西农业装备研究院”,正在组织开展水稻低损伤育秧移栽技术装备、油菜籽绿色烘储技术装备等协同攻关,进一步推动解决粮油机械化生产两大装备短板问题。推进智慧农业建设,畜牧养殖智能感控关键技术与装备创制及应用,完善了牲畜行为体征数字化感知体系,获授权发明专利20项,填补了我省畜禽行为体征感知技术短板及行为控制技术研发领域空白,荣获2023年度江西省技术发明一等奖。

四是推进耕地质量提高,打造“赣鄱良田”。开展“沃土安粮”等行动,根据不同区域生态特点及种植制度、不同利用方式土壤退化特征,研发集成了培育红壤稻田、旱地和果园的健康土壤的技术体系。稻田固碳培肥方面,通过绿肥多科属配置、绿肥—稻秸联合还田、稻田精准控水、养分周年运筹、“田—沟—塘”生态系统打造、合理施用减排产品等关键技术,实现稻田土壤酸化阻控、肥力改善、固碳减排、减污降损、产能提升等综合目标,示范区水稻产量提高5%—10%,化肥用量减少20%,碳氮磷流失排放减少20%—50%。坡耕地红壤降酸培肥方面,通过碱性物料治酸、有机肥阻酸、减氮控酸分区分类改善土壤酸性,通过复种绿肥填闲、深翻—旋耕交替厚沃土壤耕层,示范区玉米、花生、大豆等旱粮作物产量提高近20%,土壤pH值平均提高0.2—0.5个单位,有机质含量增加2.5—5.5g/kg。果园提质增效方面,通过绿肥周年覆盖、专用生物有机肥、“按需施肥、以产定肥”等关键技术改善土壤质量、增强土壤生态功能,集成了井冈蜜柚提质增效技术模式,示范区土壤pH提升0.3个单位以上,化肥农药减施20%以上,提质增效显著。

五是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推广“赣鄱良技”。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修订了职称评聘、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成果转化等制度,突出成果转化实效,提高成果完成人转化收益占比,成果转化数量成倍增长。开展“科研团队+头部企业”对接服务,新增“富硒宁都黄鸡”和“大余麻鸭”2个产业研究院,通过科技特派团、科技服务工作站、博士服务站、产业体系等矩阵,广泛开展科技精准服务,推动地方产业和龙头企业高质量发展。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清单,融入全省“1+M+N”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推动高价值专利与企业精准对接,1月至10月已转化品种(系)21个、专利32项、软件著作权1项,并成功举办第五届科技成果开放日,签订合作协议10项、总金额2170万元。

下一步,省农科院将围绕农业强省建设这个总目标,加快科技自立自强,充分发挥全省农业科技创新“领头羊”作用,为服务全省农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我就先介绍到这里,谢谢。

徐承

谢谢池书记!下面开始提问,提问前请举手,并通报一下所在新闻机构。好,开始。

人民网提问

人民网提问

人民网

请问,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近日,我们关注到江西省农科院成功绘制了“全球首个稻属最全超级泛基因图谱”。请问该成果对推动江西省水稻育种创新攻关有什么重要意义?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省农科院党委书记池泽新

省农科院党委书记池泽新

池泽新:

本月19日,省农科院颜龙安院士团队牵头成功绘制了全球首个稻属最全超级泛基因组图谱,这是我院持续推进种业原始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一项重要成果。这项成果高质量测序组装了来自亚洲、非洲、南北美洲、澳洲等地区的13个极具代表性野生稻种的基因组,包含6种异源四倍体和7种二倍体类型。从中鉴定到63881个栽培稻中尚未发现的新基因家族,解码了大量复杂结构变异,这项成果的构建,使水稻育种基因池扩容了1.7倍,蕴含了大量有价值的基因资源。该成果为水稻育种创新提供了一张新的“导航地图”,对从古老种质资源挖掘急需有利基因,改良现代品种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将极大地促进水稻种质资源的利用和突破性品种的选育。

下一步,省农科院将进一步强化水稻种业创新基础研究,深入开展野生稻资源挖掘和种质创新,加快推进稻属超级泛基因组图谱、野生稻有利基因克隆等一批创新性成果在水稻精准设计育种当中的应用,为水稻种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江西日报提问

江西日报提问

江西日报

智慧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保障食品安全等具有重要意义。请问目前江西省农科院在智慧养殖系统创制了哪些关键装备?智慧农业科技创新方面,还做了哪些工作?

省农科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张爱民

省农科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张爱民

张爱民:

智慧养殖是我院智慧农业技术研发的重点之一,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针对劳动力短缺、智能化程度不足、生产效率低等严重制约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开展了牲畜行为体征感知数字化、行为控制智能化、巡检无人化等原创性研究,研发了智能电子项圈、智能电子笼头、智能电子耳标、数字电子围栏、放牧巡检无人机、智能机库等一批智慧养殖装备,推进了畜牧养殖智能化、技术国产化步伐,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些装备的成功研发,为无人牧场新模式打下了坚实基础。相关技术在省内外进行了推广应用。

在开展智慧养殖研发的同时,我院重点在智慧茶园、智慧果园、科技数据支撑等方面开展了相关研究。

智慧茶园科技研发方面,为及时防范自然灾害对茶叶生产带来的风险,研发了茶园旱灾和低温寒害预警决策系统,实现了旱灾、冷害和冻害的自动监测与预警,提高了监测效率和预警的时效性,可减少茶叶产量损失,提高经济效益。

智慧果园科技研发方面,成功研制了果园无人驾驶喷药车、无人驾驶割草机,这两种设备集成了高精度卫星导航技术、传感器技术、路径规划技术,实现了果园无人驾驶喷药、割草作业,提高了安全性,节约了成本。同时,我院开发了果园智慧管控系统,实现了环境监测和预警,智能推送种植信息、病虫害防治信息,为果园提供了数字化的管理工具。吉安地区系统用户浏览率达84.1%。

农业科学数据支撑方面,面向农业科学数据的自动采集、整理分析、知识服务,我院研发了江西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目前,平台提供了农业图书资源10万条、各类农业科技数据1.7万条,省内常见病虫害图片资源1.8万张,电子大全问答4680条,田间视频课件200个。平台已在全省13个县区开展了示范应用。

江西电台提问

江西电台提问

江西电台

刚才发布人在介绍科技支撑粮油单产提升中提到了“再生稻”技术模式。请问,江西省农科院研发推广的“再生稻绿色丰产技术”与传统技术相比,有哪些特点?目前在江西应用效果如何?

省农科院副院长刘光荣

省农科院副院长刘光荣

刘光荣:

“十三五”以来,江西省农业科学院立足我们本省再生稻发展现状和产业化技术需求,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支持下,攻关突破了机械化生产条件下机收碾压腋芽损伤重、再生季群体不齐、产量低、整精米率低等技术难题,构建了“再生稻绿色丰产增效技术”。这项技术针对性强,非常适应再生稻规模化、机械化生产,它的技术特点可归纳为“强、早、足、干、低、控、优”七个方面技术,这七个方面技术有机结合,其中“早、干、低、优”四项核心技术尤为关键。

与传统再生稻生产技术相比,一是将头季稻播期提早至与早稻同期,大大提高了全年光温资源利用效率,也延长了再生季生长时间,为再生季高产、提质保优奠定温光基础;二是水分管理方面,改传统大水漫灌的方式为适“干”水分管理,实现保根、活芽、促发,尤其是头季收割前,晒“干”提升了田面机械支撑度以及腋芽耐碾压性,解决了机收碾伤腋芽造成再生季损失高的难题;三是头季稻收割改传统高留桩为“低”留桩,主攻低节位大穗产量贡献率,提升再生季群体的整齐度及成熟的一致性,从而提升再生季产量和稻米品质,解决了再生季稻米整精米率低的问题。

再生稻新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一季稻区再生稻产业高质量发展。再生稻绿色丰产增效技术模式在都昌、上高、丰城、鄱阳、乐平、崇义山区等地建立了示范区,再生季亩产由原来普遍不足150公斤极大提升到超过300公斤。产量和品质均得到大幅度协同提升,并得到示范区农户及稻谷收储企业接受和认可,示范区连续多年实现全年亩产突破“吨粮”,头季的整精米率在62%以上,再生季的整精米率在60%以上。今年在丰城、乐平、都昌高产示范区再生季亩产超过500公斤,最高达599公斤,全年最高亩产达到1.4吨以上,对我省一季稻区水稻单产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也将成为保障粮食安全,实现稳面、稳产、增效的重要举措。

省政府网站提问

省政府网站提问

省政府网站

请问,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内生动力,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价值实现。请问,江西省农科院在推进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成效如何?

省农科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孙火喜

省农科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孙火喜

孙火喜:

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近年来,省农科院充分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强化“有组织有贡献的科研”,加快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探索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模式,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一是推进“产业研究院”模式落地见效。自2022年起,我院聚焦全省农业七大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由省农科院、地方政府和龙头企业三方共建产业研究院模式。截至目前,我院已成立兴国芦笋、上犹茶叶、大余麻鸭等8个产业研究院。其中,兴国芦笋产业研究院帮助当地从无到有,为兴国县培育出芦笋新品种“兴国1号”“兴国2号”,研发出芦笋奶茶、芦笋酒等精深加工产品13个,带动全县20多个乡镇发展了6500余亩设施大棚芦笋,年产值超亿元,成为我国南方最大芦笋生产基地。同时,芦笋产业作为援疆项目,在新疆阿克陶县建立了芦笋示范基地,得到当地政府的充分肯定。我院产业研究院模式先后被省科技厅、省委改革办列为典型经验在全省推广。

二是开展“科研团队+头部企业”对接服务。为科技助力全省“头雁引航、雏鹰振飞”农业产业化行动,推动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我院累计对接服务了470余家农业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其中30个科研团队与37家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开展了深入合作。如,我院畜牧所与崇仁县国品麻鸡公司合作选育了崇仁麻鸡快速型、中速型和慢速型品系7个,是江西首个家禽配套系;土肥资环所与江西圣牛米业公司合作申报了江西省重大科技研发专项“揭榜挂帅”项目,研发出富硒阻镉调理剂产品2个、叶面肥产品1个,指导公司建立了生产线。加工所与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瑞昌溢香公司合作,研发出即食板鸭、紫薯代餐粉、酒糟鱼、酒糟板鸭等精深加工产品,拓展了企业爆款产品空间。

三是院地协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与设区市政府合作,设立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南昌分院、赣州分院、抚州分院等8个分院,纵深推进“院地协同合作”,依托我院科技成果和人才团队优势,整合区域农科力量,聚焦当地农业发展重大科技需求,攻关关键核心技术,打造示范应用典型,赋能地方农业高质量发展。

凤凰网提问

凤凰网提问

凤凰网

请问,农业科技特派员是精准对接农民需求,是助力打通农技推广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支撑。请问,江西省农科院在发挥好“博士服务工作站”“科技特派团”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省农科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孙火喜

省农科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孙火喜

孙火喜:

今年,我院选派了208名科技特派员组建了36个科技特派团,是全省选派省级特派员人数最多的单位,与地方政府、企业联合设立了12个博士服务工作站、88个科技服务工作站,开展了多样化科技服务,助力地方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大力开展送科技下乡服务。深入全省140余家农业企业、合作社,开展了超1300余人次“点对点”的科技服务活动,开展技术培训40余期,帮助企业、农户解决实际问题近300个,联合企业成功申报2024年科技特派员服务乡村振兴项目4项(全省总共11项)。

二是广泛开展科技引领精准服务。围绕县域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服务活动,加快我院主推品种、主推技术的示范推广,结成院地院企“产业联合体”,促进区域科技协同创新。如,我院与高安市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共建中,组建了水稻、蔬菜、生猪等5个产业服务团,示范推广了一批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修水博士工作站围绕修水水稻、杭猪、茶叶等特色产业,利用我院水稻主推品种“赣菌稻1号”建立了2个百亩示范基地;智力支持当地企业成功获批2023年度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专项1项、省级原种场保种经费及种业提升项目2项,推动了修水杭猪遗传资源保护;建立500亩“茶树虫害生物防治”示范基地1个,连续3年技术示范效果良好,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

三是深入开展科技应急服务。今年初的雨雪冰冻天气期间,我院组织科技特派员赶赴冻害一线,为农户开出“良方”,有效助力蔬菜、油菜、柑橘等农作物越冬生产。4—8月,我省出现持续强降雨以及七八月持续高温不利天气,我院迅速开展了“科技助力防汛抗旱”活动,深入田间地头,在全省50多个县市区开展了防汛抗旱科技服务行动,累计开展科技服务2000余人次,编制防汛技术措施和恢复生产技术要点21份,录制科技指导短视频10个,开展技术培训11期,解决农业生产和防汛抗旱问题100多个,为农业增产增效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徐承

谢谢各位发布人,谢谢各位记者朋友,今天上午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