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0日至13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江西考察指导,先后来到九江、景德镇、上饶等地,深入长江岸线、企业、历史文化街区、农村等进行调研,对江西提出在加快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上勇争先、在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上善作为等重要要求。
深深的牵挂、殷殷的嘱托,极大鼓舞着4500多万赣鄱儿女。全省上下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目标要求,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转化为担当实干的具体思路和工作举措,在大抓落实中努力推动美好愿景变成现实图景。”
作者 | 李梦玉 周晓晗 肖雅 武丹阳 文知知
题图 | 当代江西
奏响新时代的“长江之歌”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城区段。李定华/摄
坐标:九江
足迹: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城区段
嘱托:要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出发,着眼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把长江保护好。
大江逶迤,芳草长堤。登高远眺,百里绿色生态长廊蜿蜒流淌,万千气象在清水碧波间徐徐舒展,一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长江之歌”缓缓奏响。
九江,江西唯一的沿长江港口城市,拥有152公里长江岸线。去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城区段考察,赋予了九江“把长江保护好”的使命。
一年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城区段变化显著,无论是生态保护还是文化旅游,九江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
从“靠江吃江”到“靠江护江”,变化的不仅有一江清水、两岸青翠,还有发展观念。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文化顾问汪建策说:“九江人住在长江边,却常看不到长江,‘还江于民’也成了市民的期盼。因此,我们将‘生态优先、文化铸魂’定为公园建设的指导思想。”
过去,长江岸坡水流冲刷频繁,崩岸险情时有发生。为此,九江启动了长江干流江西段崩岸应急治理工程,至今已累计治理65.4公里。
如今漫步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城区段,宽阔的江面百舸争流,雄伟的长江大桥车流不息,沿江的公园绿道游人如织。
步道旁随处可见的科普展板告诉我们,石笼网箱、石笼网垫、砼植生块等护岸方式,正是崩岸紧急治理的破题之钥。
治理后的岸坡,防洪能力增强了,堤外绿道畅通了,生态景观改善了,市民、游客与长江的距离不再遥远。“之前我们都不往江边走,现在新建了空中栈道、琵琶书屋,晚上没事去那里散散步、吹吹江风,惬意得很。”市民陈虹宇说道。
溯流而上,来到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城区段的第一站——瑞昌市码头镇,治理后的堤内仿若生机盎然的生态乐园,堤外则是广袤无垠的湿地,满目皆绿,移步有景。
从“看不到江、摸不到水”到“看得到江、摸得到水”,诗意长江处处涌荡着绿色的涟漪、新生的脉动,水乡渔民的乡愁柔情被唤醒,生生不息的长江文化更加生动了起来。
去年10月至今,浔阳江景区客流量突破了300万人次。“改造后的琵琶亭、锁江楼、浔阳楼等文化地标串珠成链,点缀在浔阳江畔,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浔阳江景区负责人魏亚康介绍道。
走进琵琶亭,读立体的《琵琶行》,在沉浸式剧场中穿越千百年前那个秋夜,与白居易跨越时空对谈;登临浔阳楼,看栩栩如生的人物雕塑,探索《水浒传》里的江州故事;待到夜幕低垂,华灯初上,结三两好友共赏大型水上灯光秀……
大江东流,奔腾向前。江畔的公园绿道上人来人往、川流不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篇章仍在续写,长江文化从五千年的文明深处向我们款款走来。
九江石化向“绿”向未来
中国石化九江分公司芳烃装置全景。黄继锋/摄
坐标:九江
足迹:中国石化九江分公司
嘱托:坚持绿色、智能方向,扎扎实实、奋发进取,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石化工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贡献。
长江南岸,庐山北麓,鄱阳湖畔,坐落着一座国家级绿色工厂、智能制造标杆企业——中国石化九江分公司(以下简称九江石化)。
“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朝着绿色化、智能化方向不断前进,着力打造智能工厂3.0版,坚决‘不让一滴油和不达标污水流入长江’,做到‘油不落地、气不上天、污不入土’。”九江石化总厂党委书记谢道雄表示。
地处长江边,地理位置既优越也敏感,对九江石化来说既是压力也是动力。破化工污染难题,向绿色发展问路,是九江石化与长江的“共存之道”。
“下游污水氯值有波动。”听到消息,检验计量中心化验分析室副主任蒋红红迅速行动。半小时后,临时攻关组将各装置抽取的水样送到分析室。“源头找到了!在烷基化装置。”第一时间切断排水、置换水体、检修漏点,随着排水氯含量下降,大家终于放下心来。
如此高的处理效率,源于隐患排查机制的良好运行和“暗改明”污水管网的巧妙设计,“看不见”的污水真正实现了可视化防控。
另一头的煤制氢区域,运行四部副总工谢运旺紧盯电脑数据,“制浆原料稳定,设备运转良好。”这个华中地区最大的石油化工二氧化碳尾气综合利用项目,每年可生产12万吨食品级液体二氧化碳。
“物料落地就是风险”,这句话在九江石化尽人皆知。“现在通过升级油封材质、集中回收机泵油雾润滑机油等措施,已累计消除问题1100余项。”九江石化环保管理专家刘斌说。
眼前一个又一个“绿色魔法”,让我们真正感受到工信部首批绿色工厂、对二甲苯生产企业能效领跑者等荣誉的“含绿量”有多足、含金量有多高。
走进生产管控中心,记者一行来到全厂的“神经中枢”,近200块显示屏整齐排列,各生产区域的技术参数、环境监测数据一目了然。
这个“大个子”已实现设备自动化控制率超过95%、软硬件国产化率达95%,如今正朝着“自动化、模型化、集成化、平台化、孪生化”的智能工厂3.0版稳步迈进。
无声处见文章,细微处看变化。在已实现的生产流程协同优化、设备预知预防性维修、安全环保可视化防控等基础上,今年九江石化新投用了5G电子作业票、智能火焰识别等系统。未来,还将推出固废全生命周期管控、VOCs监测溯源、智慧工地等智能化场景。
“拿VOCs监测溯源来说,它能全天候监测厂区厂界空气VOCs和异味并形成数据轨迹图,结合生产装置指纹图谱数据库及特征污染物,实现异味源头定位治理,能节省98%的溯源时间。”谈及未来,九江石化信息中心副经理万洋信心满满。
从局部智能到装置智能,再到全厂各业务领域的智能,智能工厂3.0版将从数据中寻找装置优化生产的“密钥”,全程指导物理工厂的生产、经营和管理,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千年窑火今更旺
坐标:景德镇
足迹: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
嘱托:要集聚各方面人才,加强创意设计和研发创新,进一步把陶瓷产业做大做强,把“千年瓷都”这张靓丽的名片擦得更亮。
推开景德镇御窑厂厚重的门扉,龙珠阁的琉璃瓦在阳光下流光溢彩;拱形轮廓的御窑博物馆,在水面照映下宛如水墨画卷;石板路上,明清窑作群错落有致;里弄深处,老式木门半开,内藏非遗瓷器馆,每一室皆故事。
去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考察,饶有兴趣地了解制瓷技艺流程、陶瓷文化传承创新和对外交流等情况。
短短十几秒,一幅活灵活现的婴戏图便呈现在瓷碗胚上,工艺美术大师孙立新现场表演的拿手活引得习近平总书记驻足观看。孙立新44年与瓷为伴,寥寥几笔勾勒于瓷坯之上,看似随意,实则凝结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守与匠心。
忆起当时,孙立新的眼睛都亮了,顺手拿起纸笔还原当时的场景:“我们这里有雕刻区、粉彩区、青花区……习近平总书记当时就从这个大门进来,我远远地望着他就能感受到那份和蔼可亲。”
孙立新给国外学生讲解瓷碗绘制细节。受访者/供图
得知孙立新是陶瓷世家的第四代传承人,习近平总书记很是欣慰。短短几分钟的交谈也让孙立新终生难忘,他深感习近平总书记对陶瓷文化传承很重视,更深觉自己身上沉甸甸的使命,并称之为“一辈子的荣光”。
如今,接力棒即将传到他16岁的女儿手中,他掏出手机展示女儿的绘画作品,笑称:“我现在可是画不赢她了!”
像孙立新这样的非遗传承人在陶阳里有不少,他们集中在徐家窑的明清窑作营造技艺长廊里,每个人都有拿手绝活:有的擅长利坯,有的擅长施釉,有的擅长画彩……
让非遗走进景区,正是让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
“当非遗技艺活生生地展现在游客面前,这份体验感会让文化传承更有生命力,”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宣传部部长陈曦感叹道,“景区接待游客由原来日均千余人次,到现在日均1.28万人次,节假日期间更是频创新高。”
今年6月,景德镇保留的最古老、最完整、最大的柴窑遗址——徐家窑复烧开窑,沉寂9年的窑火重新点燃。上万名游客现场见证了六千多件瓷器从“泥”到“器”的“浴火重生”。类似于徐家窑“开窑节”这样的大型文旅活动,在景德镇常年不断线。
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用“微改造”的“绣花”功夫,坚持保护第一、修旧如旧。今年新开放的2万平方米的游览空间、新设立的故宫博物院景德镇考古基地……都是千年瓷都向“新”而生的生动注脚。
在保护与更新的过程中,古老的建筑被赋予了新的生命与意义,让漫步在陶阳里的人充分感受到过去与现在、历史与艺术、古朴与精致的交融之美。
“生态碗”盛满“旅游饭”
星江河畔环形雕塑内,两只蓝冠噪鹛雕像相互依偎。 肖雅/摄
坐标:上饶
足迹:婺源县秋口镇王村石门自然村
嘱托:优美的自然环境本身就是乡村振兴的优质资源,要找到实现生态价值转换的有效途径,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晨光熹微,石门村在清脆的鸟鸣中醒来。星江河上,村民撑着竹筏打捞河面上的落叶,岸边枫杨树参天,走进这片水口林,犹如闯入森林秘境。
石门村是极度濒危鸟类蓝冠噪鹛自然保护区。“石门村古树多、水质好,很适合蓝冠噪鹛栖息,每年4月到7月,它们飞到这里繁衍。”村民俞旺金从教师岗位退休后,带头免费为游客讲解,提起蓝冠噪鹛,他如数家珍。
观一鸟而知生态。蓝冠噪鹛为石门村的好生态“代言”,村民也悉心守护这张“生态名片”。设立“古树保护岗”“护鸟护绿岗”等岗位,组建护鸟志愿队常态化巡护。
因为蓝冠噪鹛,许多爱鸟人士慕名而来。村里大力发展观鸟经济,墙绘、装饰都以蓝冠噪鹛为主题,建立蓝冠噪鹛科普馆,启动饶河源国家重要湿地研学基地项目二期建设,打造观鸟研学旅游地。
端起“生态碗”,吃上“旅游饭”。尝到甜头的村民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金饭碗”就在身边。
石门村被星江河环抱,河中间的汀洲因形似月牙被称为“月亮湾”。婺源县投资30亿元打造的月亮湾乡村振兴产业带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引入婺源县文旅集团,合资成立竹筏公司,通过“公司+农户”模式带动乡村旅游,60名村民被聘为景区竹筏工,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年初,全国首创建设的出口茶叶“大基地”在石门村正式揭牌,不仅为本地茶叶出口创造更大空间,还带动周边地区茶产品集聚,促进茶产业做大做强。
撑竹筏、建民宿、卖茶叶……村民的增收渠道大大拓宽了,2023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1万元。
秋日的石门村,斑斓如画。顺着阡陌小巷,走到村广场,晾晒的红豆、花生、辣椒等农产品与灰瓦白墙的徽派建筑相辉映,观照出石门村人的幸福生活。
查永红是村里“查记酒坊”的酿酒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秘制酒曲是祖辈传下来的,这已经是第十一代了,我们一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把这门手艺传下去,带动乡亲们致富。”说到这一年来的变化,老板娘乐得合不拢嘴,“收入可不止翻了一番!”
在石门村,“慢生活”成为一种新时尚。温晓燕是内蒙古包头人,退休后的她来到石门村。“现在已经住了一周,每天早晨、傍晚沿河散步,哮喘都缓解了不少!”
2023年,石门村游客接待量超50万人次。为了“给游客一个留下来的理由”,许多村民将自家民房修葺一新、变身民宿,民宿从去年的3家发展到如今的30多家。
去年底,在杭州做电商的俞银娟回村将自家小楼修整成民宿。闲暇之余,还尝试做直播,让土特产“飞”向全国各地。
如今,越来越多年轻人返乡创业,为石门村的发展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