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发力提“质”前行——渝水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助推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

向“新”发力提“质”前行——渝水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助推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

星隆新型节能建材5G数字化生产车间内,生产线信息实时显示在智能电子大屏上;博丰耐火材料的码垛机械手智能高效,正自如地“搬着砖”;精诚精密新购入的一批自动化生产设备不仅提高了产品品质和生产效率,也为企业带来5000多万元的收益;力科达大力加强科技创新和研发力度,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建立国内首套全自动化盾构耗材生产线……

创新潮涌逐浪高,千帆竞发向“新”行。在渝水区,一场场生产变革正释放动能、一家家科创企业正拔节生长、一项项创新成果正接连涌现,无不展现着渝水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无限可能。长期以来,该区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全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持续为打造新型工业强市增添新引擎。

下好产业发展“先手棋”

产业加“数”,从制造迈向“智造”。围绕构建钢铁产业为首位产业,锂电和电子信息为主导产业,带钢、消防器材等为特色产业的“1+2+N”现代化产业体系,该区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激活新质生产力。

在推动产业科技创新方面,该区动作频频:出台《关于深入推进渝水数字经济做优做强“一号发展工程”的若干措施》《渝水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奖补方案》《渝水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三年实施方案(2024—2026年)》等一系列政策举措,通过“智改数转”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积极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科技专项经费由原来每年50万元增加至每年1000万元,2023年地方财政科学技术支出2.11亿元,占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1%,同比增长16.37%;持续推进铸锻造企业改造提升和百企技改工程,启动10余家企业智能工厂建设,实现制造、监管、物流全过程数据追踪,智能工厂平均降低成本12.3%,良品率提高25%,能耗下降10.2%。

目前,该区“南钢北锂”双驱格局初步形成,全区每年统筹3000万元资金对企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进行奖补,547家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数字化水平L4级以上企业达到60家,其中L7级2家,为全市仅有。此外,聚焦智能工厂(车间)、工业互联网平台、标杆工厂、星级上云等创新方向,聘请企业数字化服务商实施“免费诊断”工程,去年以来已对22家带钢和消防企业进行智能化评估诊断并提供了解决方案。

抓好科技创新“牛鼻子”

培育创新主体、搭建联合创新平台、打造“创新矩阵”、加强创新人才引育……该区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强化关键技术攻关能力,让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充分涌流,为新质生产力的壮大“蓄势赋能”。

为进一步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应用,该区积极出台支持政策、搭建服务平台,构建了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的梯次培育机制。实施“标杆引领”工程,以钢铁、消防、纺织等优势细分行业打造“智改数转”行业标杆。同时,大力开展全员课题攻关、全程科技服务、全企研发覆盖行动,推动企业员工主动参与技术研发、技术改良、技术创新,形成以课题攻关为导向,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关键技术类揭榜挂帅为梯度的产业创新氛围。截至目前,全区共有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03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5家,省级“瞪羚企业”(潜在瞪羚)10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家。新余经开区获评全省人才创新创业示范基地,万达美纺织入选工信部2023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示范名单,智锂科技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剑安消防、瀚德科技入选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优秀案例,新钢南方新材料有限公司获评“江西省制造业单项冠军”。

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科技创新、产业提质,也离不开人才资源。该区用优质的服务环境引才,以葱郁的创新生态育才,出台《关于实施促进人才发展政策三十条的意见》《“渝水英才计划”实施办法》等政策,对接大院大所,以省级、国家级人才计划为依托引进高精尖人才,去年共引进国家级人才9人,让更多人才与新质生产力实现“双向奔赴”。(倪菁)

来源:新余市融媒体中心(新余市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