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藏在江西校园的网红馆

那些藏在江西校园的网红馆

文/万芸芸 郭钦

你去过我省的高校文博场馆吗?这里有定格生命的动植物标本,有绿意盎然的中草药标本墙,有珍稀的传统医学典著善本,有珍贵的元青花陶瓷标本,有明代以来的税收票证……这里馆藏丰富、类型多样,还有满满的知识,是生动的课堂,也是赣鄱文化的鲜活载体。

冬日暖阳、微风不燥,让我们一起去探秘——

遇见多彩赣鄱

江西财经大学科瑞文博馆四楼,汉代风格牌楼下,“中国税收票证博物馆”几个汉字格外醒目。

税收票证,是历史演进与社会变革的一个缩影。进入展厅,故纸堆里的故事开始从玻璃展柜飞出来,让我们沉醉其中。其中一张“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借谷票”向我们揭开了一段往事——1934年,苏维埃政府扩充红军。因为军粮不够,政府开具凭证,向群众借粮。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长征,这些借谷票有的并没有第一时间得到兑现。1949年新中国成立,新生的人民政权兑现诺言,将借粮返还。馆藏的这张借谷票上,红字“乾谷壹百斤”表明了借谷数量,“此票专为一九三四年向群众借谷充足红军给养之用”表明了借粮目的,印章“注销”则表明借谷已还,借谷票被收回注销。

“馆里还有一张中央革命根据地1934年赣南省赣县土地税免征证。为了鼓励人们参军,根据地制定了红军直系亲属免征田税的政策。从借谷票、免税证等,我们可以真切感受到革命年代军民之间浓浓的鱼水情。”江西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戴丽华介绍,2013年中国税收票证博物馆开馆,2020年搬迁至现在的新馆。全馆2000余件(枚)税收票证,藏着中国税制的变迁,从战火纷飞到国家新生,再到繁荣富强,折射了各个时期的社会民生,弥足珍贵。如1933年“中国现代会计之父”潘序伦签名的贴有印花税的毕业证书,印制纸质税票的清代江南徽州府歙县税票木印版,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明代纸质税票之一明代万历四十年推税票(买卖田地其田税推至买家的证明),1927年贴有长城图喜字印花税票的许婚帖(婚书)等。

江西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馆,大厅中间有座“悬壶济世”雕塑,巨型葫芦内有个老翁静坐云霞之上。进入展厅,穿过多媒体蓝色星空影像、倾听中医药发展简史后,映入眼帘的便是一些古代行医工具,如骨针、针筒、脉枕等。两个类似哑铃砝码的圆环,引起了记者的好奇。

江西中医药大学中药资源与民族药研究中心副主任姚鹏程解释:“唐朝以前,这个叫药铃。走方郎中拿药铃一晃,大家就知道是他来了。唐朝之后,受药王孙思邈用铜环撑开虎口、救治老虎的传说影响,药铃有了另一个称呼——虎撑。虎撑,是采药人和游医的标志,彰显他们都是药王弟子。”

一路观展,一路收获。进入中国传统医学厅,轻点屏幕便可获悉古代名医的人生轨迹,在“唐代太医署”了解当时的“中央医科大学”如何运转,在“宋代校正医书局”,翻开影响至深的《千金方》《黄帝内经》《金匮要略》等医学古籍;进入中国传统药学厅,与一株株色泽饱满的草药对话,与车前子、覆盆子、吴茱萸等江西道地药材邂逅……除了这两个展厅,中医药文化馆还专门设置了江西中医药特色厅。

“江西从古至今涌现了很多中医药的大先生,像杏林文化的开创者董奉、医林状元龚廷贤、清初名医喻嘉言、热敏灸技术创始人陈日新等,他们是中医药故事的江西篇,讲好他们的故事,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为了凸显赣地特色,丰富展陈,馆内不少展品还融入了非遗技艺,如以剪纸、美术、陶瓷等形式来表现中医药文化。

2022年10月,景德镇陶瓷大学求古归元元青花馆开馆,镇馆之宝便是一块带有年号“至正甲申”的香炉瓷片。原来,元代瓷器尚未形成以帝王年号落款的习惯,绝大多数元代青花瓷都没有详细的纪年信息。“至正甲申”也就是1344年,这个拥有清晰年号的标本,对元青花的年代判断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目前,求古归元元青花馆共展出陶瓷标本总计955件(套),以元青花和元代标本为主体,有大盘、碗、碟、罐、梅瓶、玉壶春瓶、高足杯等,那一抹抹幽兰,折射了景德镇灿烂的制瓷历史。

事实上,我省高校的文博场馆远不止这些:东华理工大学地质博物馆,几千件生物化石、矿物晶体等实物标本勾勒了地球38亿年的演化历程;南昌工学院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博物馆,几百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精品力作各美其美;江西服装学院服饰博物馆,打开历史的衣橱,一览华夏几千年的时尚;赣南师范大学客家民俗博物馆,客家木雕、木版年画、匾额等琳琅满目;江西农业大学昆虫标本馆,生灵静静栖息,大自然的美被永久珍藏……

好为良师益友

高校文博场馆植根大学的学术土壤,在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无疑发挥了重要作用。

“陶瓷有两次生命,第一次是陶瓷从制备到烧成器物的过程,我们称之为器物生命,第二次是陶瓷的文物生命,即对陶瓷的修复和展示。”景德镇陶瓷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李其江介绍,求古归元元青花馆已成为学校一个重要的教学实践课程基地,设计艺术学院、美术学院、考古文博学院的一些专业课会来此授课。

此外,求古归元元青花馆还展出了许多师生们修复的青花瓷。那些掩埋于尘土中的瓷片,被挖掘出来经过拼接、补绘、仿釉等工艺,再次绽放出令人惊艳的神采。其中的网红展品、元青花缠枝牡丹云龙纹盘便是师生们耗时7个月修复的。

“修复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两个大问题。一是拼接,瓷盘碎成了79块,如果前面拼得不平,后面的拼接缺陷会积累得越来越多,最后就会导致错位。另外是补绘,我们采取了笔绘和喷笔两者结合的方式,把线条补充完整。”景德镇陶瓷大学学生陈洪梅说,参与修复,锻炼了技艺,也提高了文化认知。

对江西中医药大学的学子来说,中医药文化馆是个长情陪伴的良师益友。从2021年开始,每年的新生入学教育阶段,新生都会来这里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入学后,他们的中药鉴定学、生药学、临床中药学等9门本科生课程,也会在这里进行教学实践。

“除了服务本校师生,我们还接待了许多中小学研学队伍。你们猜,那些小朋友最喜欢哪里?”姚鹏程笑着问记者,然后引导我们来到一面长长的植物中药浸渍标本墙面前。不同于传统的干制标本,这些中草药标本被浸泡在专门配制的溶液中,一直保持着刚采摘时的鲜艳色泽。灯光照射下,这些摆放整齐的玻璃瓶,显得灵动而清新。另一侧,清肺汤、温经汤等经典名方,以直观的药材标本展示出来,清洗、切片、浸泡等中药炮制技艺,则以一组组生动的小泥人展示出来……

近年来,江西中医药大学与全省32所中小学建立了中医药文化联盟,中医药文化馆也陆续推出了“中医药文化研学”公益计划等,接待了20余所大中小学校40多批次5000余名师生。

“我们还帮助红谷滩区碟子湖小学等学校打造了中医药文化角,开辟了经典药材种植基地等,小朋友们很喜欢。”

相比吸粉众多的中医药文化,票据文化更显“专业范儿”。

“以前讲课本上的税收知识,会稍显枯燥。来博物馆上课,一张张票据实物生动立体,学生们的注意力会更集中。”前些年,戴丽华和同事们结合馆藏税票,开设了特色课《税票鉴赏》。“我们还会让学生来讲述这些税票背后的故事,以此提升学生们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博物馆中有两张关于“鸦片”的税票,时常被学生提及:一张是清光绪年间湖南吉局落地膏捐印花(膏捐即鸦片捐),那时鸦片只要交了税,就发以印花税贴于烟箱之上,鸦片即可自由销售;一张是1941年青岛特别市征收土药附加捐捐票存查与查缴联,当时青岛被日伪侵占,土药即鸦片,伪政府收捐后任由鸦片买卖……

开馆10年,中国税收票证博物馆一直承担着税制教学、经济研究、历史文化教育等功能。开学季,这里是新生们的“入学第一课”,校庆时,这里是校友们的打卡地。为了服务广大来馆参观的学生、校友、游客,博物馆还打造了一支由师生组成的近30人的讲解团队。

让文化飞出象牙塔

如何实现文化共享,让校园里的优质文化飞出围墙,我省的高校文博场馆也进行了多元探索——

采访当日,姚鹏程接了一个电话。“2023上海合作组织传统医学论坛将在赣江新区召开,中医药科创城中医药展示馆来向我们借展品。”

其实,这并非中医药文化馆与上合组织传统医学论坛的首次结缘。

“2019年初,学校启动了中医药文化馆的前期筹建工作。不久我们就得到消息,第二年上海合作组织传统医学论坛将在南昌举行。其中,中医药文化馆将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观点。”姚鹏程和团队立即赶赴其他博物馆考察、调研,一个个地确定中医药文化馆的展厅设计方案。紧张施工一年后,中医药文化馆基本完工。2021年因疫情推迟一年举办的上海合作组织传统医药论坛在南昌举行,来自14个国家的驻华使节和500余名国内外专家来到了这里,感受悠久而厚重的江西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文化馆内,还贴有许多照片:俄罗斯学生学习拔罐、巴基斯坦学生学习中药炮制、葡萄牙学生学习热敏灸技术……这些外国留学生毕业后,将中医药文化带回了家乡,还有的在当地开起了医馆。

当中医药文化馆成为江西中医药大学的一张亮丽名片时,江西财经大学中国税收票证博物馆、景德镇陶瓷大学求古归元元青花馆也在以各自的方式,打通学界与业界,树立高校文化品牌。

2018年,国家税务总局以“红色税收记忆”为主题,发行了一套印花税票。该套税票共9枚,其中第一枚面值为1角钱的印花税票,便运用了中国税收票证博物馆的中央革命根据地1932年江西省胜利县征收土地税收据。此外,博物馆还创新了移动展板、多媒体数字技术等新形式,不断提升社会服务水平。

“学校每年都会承办一些经济管理干部和人才培训业务,这些财经、税收等领域的业务骨干来博物馆参观,大家结合自身业务实践与本校老师做深入交流,形成业界与学界的良好连接与对话。”戴丽华告诉记者,馆内收藏的2000余件(枚)税收票证,为江西财经大学1983级税务专业校友曾耀辉捐赠,“他毕业后曾在税务局工作,后来又回本校继续深造,并留校执教。加强业界与学界的密切联系,形成良好的内循环,非常有益于行业的健康发展。”

2023年上半年,李其江主持了江西文化艺术基金2022年度文化艺术人才培养项目“陶瓷修复技艺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研修班招收的30名学员中,有13名来自省外,诸如故宫博物院、湖北省文物交流信息中心、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

“研修班气氛融洽,学员们都不私藏技艺,积极参与交流。修复过程中,学员们始终带着一种敬畏和谨慎的态度,精益求精地完成每个作品。”李其江说。

“当然,我们的大学文博场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社会认知面不广,展陈方式较为单一,展品活化利用不够等。”如大家所言,创新布展形式,丰富展陈内容,为全社会提供优质文化服务,正成为我省高校文博场馆未来的发展共识。

来源:大江网-江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