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江南都市网
江南都市报讯 全媒体记者段萍摄影报道:“人若是学会了仰望,在故乡的星空下和在世界的星空下,能有什么不同……”近日,江西籍著名作家、诗人熊培云带着最新诗集《未来的雨都已落在未来》在南昌青苑书店举行新作首发式暨读者见面会,新诗集中写了《在故乡的星空下》《云居山上》等多篇描写故乡生活的诗篇。在接受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熊培云坦言,“故乡是我身体和灵魂双重的诞生地,很幸运年少时的我在故乡捕捉到内心非常柔软的东西,从此开启了我的写作”。
熊培云接受江南都市报记者采访。
皓月当空的夜晚,唤醒12岁少年的“诗心”
《未来的雨都已落在未来》是一本厚厚的诗集,全书分为六辑,浮世之惑、存在之思、人的条件、博物志、泪珠与沙砾、恍惚集。作者的文字不仅富有理性,且饱含诗性。熊培云告诉记者,写诗对他来说是一件很日常的事情,“哪天有了什么感觉就写下来,它有现实的观感和醒悟,也有一些对过往的怀念和梳理”。
与家乡读者现场交流。
20世纪70年代,熊培云出生在九江云居山下的一个小村庄里,《未来的雨都已落在未来》中有不少对故乡的回忆,“上中学的时候经常会到云居山上走走和写诗。”
新诗集里有篇名为《故乡》的诗,“讲述在一个明月照耀的夜晚,我在旷野里捡到了自己的灵魂”。熊培云表示,那是12岁的时候,自己本还只是一个“野蛮”的乡村小孩,会踩死蚂蚁,会撕毁螳螂,懵懂少年没有是非感,也没有对大自然和日月星辰的爱。“但就在那样的一个夜晚,我发现自己在皓月当空的环境下,朦胧中生长出来了爱意,并且写了我平生第一首现代体的诗”。
熊培云新诗集。
现场朗诵熊培云新诗集。
熊培云表示,自己在那一晚捡到了灵魂,“我的诗心长出来了”。那首诗被命名为《故乡》,“我们通常说故乡是肉体生长的地方,但是我把这首诗取名《故乡》,是因为它同时也是我灵魂诞生的地方”。
当天的活动还请来了几位本地的著名播音员,在小提琴的伴奏下,在悠扬的音乐中,他们深情地朗诵诗篇,让现场读者沉浸在熊培云充满诗意的情感世界里。熊培云表示,作为70后,自己经历过30多年前中国诗歌蓬勃发展的黄金年代,“在今天功利主义泛滥的时代,在一个理性至上的世界,我觉得诗歌应该回来,诗性的感性的东西更有价值”。
深厚的地缘文化,像一条隐性的线索贯穿在血脉中
从江西农村走出去的熊培云,毕业于南开大学、巴黎大学,主修历史学、法学与传播学。他曾任《南风窗》驻欧洲记者,《新京报》首席评论员,东京大学客座研究员,现执教于南开大学。他于2011年出版的《一个村庄里的中国》,将大历史与小历史结合,大时代与小细节交织,被称为是其最重要的一部著作。熊培云另一部代表作品《自由在高处》自发行以来,累计销量已过百万册,去年再次发行增订版。《未来的雨都已落在未来》今年上市至今仅两个月,销量已达上万册,这样的市场表现堪称耀眼。
熊培云爱思考。
采访中,熊培云表示,自己很享受当下的写作状态,“当然前提是,你必须找到适合你自己的写作方向或者方式”。他喜欢的写作是感性与理性兼具,“我觉得应该是把自己的心灵都能呈现出来,如果是按这种方式去写的话,我就会极度地享受”。
因此,别人惊诧于为什么熊培云总能有源源不断的创作,“我认为自己是处在一直都有灵感的状态,有时候灵感会逼迫着自己睡不着觉,或者醒来就要记录一些东西,就像是开水龙头的状态,只要拧开就好”。熊培云称,当下的世界在不断被“表格化”,而他每次填表格就像大病一场,“一般我们在线上填写表格的时候,如果你不按它的方式去写,那一页你就过不去,那个表格你就永远无法完成。当理性高于一切感性的时候,会让我感觉非常糟糕。由此,那些诗性的东西,个人经验式的情感,就更具价值”。
为读者签名。
谈及创作的灵感,熊培云认为获取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纯经验式,如通过旅行,在行万里路的过程中,会有触发灵感的地方。阅读也是在与作者对话的过程中得到收获,触发灵感。另一种灵感的获得则是思考式,熊培云坦言,这两种方式他都有,“一方面我愿意去走更多的地方,看更多的东西,它会给我带来一些灵感,也包括阅读。另一方面我更受益于经常处在思考的状态。”脑子整天都在运转,在想事情,看到的东西随时都会触发熊培云写下东西。
出身于农村普通家庭的熊培云,从小学习成绩优异,至今难忘高中时期在中国佛教名山云居山下的读书时光,“其实我的写作很受益于故乡的生活,或许当时并没有感觉,若干年后你会发现,地缘的文化像一条隐性的线索,一直贯穿在你的血脉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