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赣州:治山理水打造美丽中国“赣州样板”

江西赣州:治山理水打造美丽中国“赣州样板”

赣州经开区唐龙公园风光秀美、景色迷人,石城县坳背村清水满川绿满山、落日余晖映晚霞,上犹县河唇村多彩村庄、诗情画意田园美,大余县高林村满山脐橙树、金黄脐橙缀枝头……春节期间,行走在江西省赣州市城乡,绿水青山触手可及,因绿而美,借绿生金,处处展开着水土保持生态治理和“两山”转换的生态画卷。

今年以来,赣州市扎实推进全国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积极探索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新方法,打造全国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样板,奋力开创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据统计,2022年完成水土流水治理面积455.2平方公里,国土绿化试点示范11.34万亩,改造低质低效林100万亩,废弃矿山生态修复408公顷,中小河流治理240公里,水土保持率达到82.35%……水土保持各项工作均超序时,综合治理成效再上新台阶。

牢固树立“大水保”理念,让政府主导、部门协作成为“大水保”的基石与最强动力。“党中央提出,要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推动重要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这就要求我们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促进生活、生产和生态空间和谐共生。”赣州市水土保持中心党组书记、主任黄菊兰介绍。赣州市强化顶层设计,将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列入市政府工作报告,列入赣州市“三大战略、八大行动”决策部署,出台《赣州市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规划》和《赣州市水土保持高质量先行区建设实施方案》,市级财政统筹安排先行区专项资金3100万余元,构建了政府统一领导、水土保持部门组织、多部门协作、群众和企业共同参与的水土流失防治机制,绘出抓好治山理水的最大同心圆。

加快信息赋能,智慧助力,创新预防监督“赣州经验”。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化技术,建立“共享共治”监管机制,推行水土保持方案承诺制管理,率先打造水土保持生产建设项目信息共享平台,掌握生产建设项目立项、开工、建设到竣工验收的全过程信息。创新探索“准实时+精细化”监管模式,实行山地林果开发“联审联批+承诺”制度,通过政府购买第三方服务,在全市18个县(市、区)中开展区域遥感监管和重点项目监管,实现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全覆盖、常态化和规范化,为全市经济建设生态护航。

创新模式,积极拓宽“两山”转换。作为我国南方丘陵山地生态屏障重要组成部分的赣州市,在巩固全国首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和全国水土保持改革试验区治理成效的基础上,探索实践并总结出一整套系统治理经验,初步建成了颇具特点的山地丘陵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样板区”。

——创新废弃稀土矿山“三同治”模式。按照分区治理思路,赣州市实行地上地下、山上山下、流域上下游同治,采取种树、植草、固土、定沙、洁水、净流等生态和工程措施,全方位修复废弃稀土矿山水土流失、水质恶化等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截至目前,赣州市累计治理废弃矿山92.78平方公里,还清了近半个世纪以来的历史欠账,废弃矿区重现了绿水青山。

——创新崩岗侵蚀综合治理“赣州样板”。针对特殊的地理条件和历史等因素造成的崩岗水土流失问题,赣州市按照“上拦下堵、中间削、内外绿化”修复思路,因地制宜采用“生态修复型、生态开发型、生态旅游型”三种方式全方位蓄水保土,累计治理崩岗4675座(处)。

——创新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赣州模式”。围绕“保水土、护清流、美环境、兴产业、惠民生”的治理目标,赣州市积极探索和推行山上山下、村内村外、上下游、左右岸全面规划、系统治理,将水土保持与乡村振兴有机融合,先后打造了一批治山理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体、幸福河湖和乡村振兴示范点,全市新增和续建生态清洁型小流域54条,打造了一批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体,受益群众32.4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