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江西规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两年平均增长14.9% 居全国第四位

2021年江西规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两年平均增长14.9% 居全国第四位

记者 钟秋兰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着力推动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挖掘文化资源,公共文化服务趋于完善,非遗传承成果显著,文物保护热潮涌动,文化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展开赣鄱大地波澜壮阔的文化建设长卷,斑斓厚重的文化底色扑入眼帘。

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

崭新的文化地标,多彩时尚的文化生活,在新时代绽放出绮丽之花。

9月26日,南昌市红谷滩区赣江之滨的江西省图书馆内,工作人员正在忙碌测试无感借还设备。在图书馆二层主入口区域,共有8条无感借还通道,中间4条为入馆的还书通道,左右两侧各2条为出馆的借书通道。记者现场体验,只需在支付宝搜索“江西省图书馆”进行信用办证,或通过线下自助办证机、服务台办理读者证,完成人脸注册绑定读者证,即可通过无感借还通道“带”书回家,整个借阅过程只需短短几秒,无需人工介入。

应用物联网、大数据、5G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以无感借还为核心体验的智慧图书馆建设,是江西省图书馆提升服务水平的创新实践。近年来,我省加快推进公共文化云、数字文化馆智能提升工程,全面实施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截至2021年底,全省建成公共美术馆46个、公共图书馆113个、文化馆113个、文化站1566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0686个;初步建成主城区和中心镇15分钟、一般村镇20分钟的“公共文化服务圈”。全省各级文化馆(站)、文艺院团组织送戏下乡、进社区等群众性文艺活动,从2012年的1.5万场增至2021年的6.9万场。

同时,我省出台《江西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加快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萍乡市成功创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鹰潭市获批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

文物保护传承更上一层楼

近日,武宁县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走近该县大洞乡、泉口镇、横路乡等乡镇的14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全面摸底调查。他们小心翼翼地在勘查现场进行拍照记录、GPS定位等,通过文物的现状与原状对比,调查文物损毁或消亡原因,最终形成文物档案资料库。

这是我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一个缩影。这些年,我省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考古和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意见》《江西省省级考古遗址公园管理暂行办法》等,制定系列政策措施助推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万年仙人洞、吊桶环遗址与新干商代大墓、南昌汉代海昏侯墓、景德镇御窑厂窑址等发现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18个项目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潦河灌区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浮梁茶文化系统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在特色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上,出版发行了《江西文化符号丛书》(第一辑),全面启动了《江右文库》编纂工程。我省着力加强红色遗址、革命文物和纪念设施的保护利用,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县建设;加速建设全国红色基因传承示范区,高质量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江西段重点工程项目。

打造精品勇攀文艺高峰

近年来,我省广大文艺工作者关注时代主题、勇攀文艺高峰、树立精品意识,文艺事业格局一新、境界一新、气象一新——

2022年,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主演杨俊获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文华表演奖;上饶市文化馆创作演出的江西大鼓作品《好心缘》获群星奖;江子的散文集《回乡记》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谷中和的剪纸作品《早市地摊》获第十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这些年,共有21位作家的选题入选中国作协定点深入生活项目和少数民族重点作品扶持项目,9位作家的选题入选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项目。一大批作家投身江西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主题创作,写出了具有江西风格、江西气派的文学作品。

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我省实施文艺创作繁荣工程、组织文艺精品创作分不开。近年来,我省投入1200余万元资助戏剧、影视剧、广播剧、歌曲等近100部。实施精品和人才“双培双推进”机制,鼓励国内顶尖团队领衔和省内团队跟进参与,先后引进张曼君、盛和煜、唐栋、傅永凡和《战上海》编导团队等行业顶尖人才,打造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赣剧《红楼梦》、话剧《支部建在连上》、杂技剧《山上那片红杜鹃》等优秀剧目。

2021年,全省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呈现较快增长的良好态势,实现营业收入2967.92亿元,比上年增长16.1%,比2019年增长32.0%;两年平均增长14.9%,比全国两年平均增速高6.0个百分点,居全国第四位、中部地区第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