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非遗”系列:赣南七里窑瓷再现光彩
江西
江西 > 赣州 > 正文

赣州“非遗”系列:赣南七里窑瓷再现光彩

赣州“非遗”系列:赣南七里窑瓷再现光彩

内里与口颈,施褐色满釉,腹底部露胎,颈部有凸起白色乳钉环饰一圈;腹部刻划柳斗纹。唇口外侈,直颈、鼓腹、卧底……

七里镇窑褐釉柳斗纹乳钉罐,宋代,国家一级文物。

七里镇窑褐釉柳斗纹乳钉罐,宋代,国家一级文物。

2022年1月,七里镇窑褐釉柳斗纹乳钉罐烧制技艺入选第六批赣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七里窑始烧于晚唐,终烧于明代早期,有着五百多年持续烧造的历史,素有“江西四大民窑之一”的美誉。

赣州“非遗”系列:赣南七里窑瓷再现光彩

张席林和张兆亮是此“非遗”项目传承人。时代变迁,文化与技艺潮起潮落,从亲近到远离,从回忆到融入,他们见证了行业历史与兴衰,也传承和坚守着这份古老的文化遗产,让“虔瓷”之光穿越后再现新辉。

七里窑陶瓷世家

张兆亮和张席林是堂兄弟,上世纪70年代出生在赣县湖新(也称湖江面)一个“陶瓷世家”。

史料记载,七里窑从晚唐时期创烧到明朝早期断烧,历经五百多年。元末明初,因战争、资源匮乏等因素,七里窑工纷纷逃离七里镇,大部分沿江而下到了吉州窑和景德镇等地,也有少部分窑工散落在赣县周边乡镇。张氏祖辈就选择在赣县湖新开设窑场,这里发现了储藏丰富的高质量瓷土。

赣州“非遗”系列:赣南七里窑瓷再现光彩

当时张氏祖辈和曾氏、邓氏三家,共同组建了三大陶瓷作坊。时至今日,在原陶瓷作坊不远的地方还有个叫“碗窑街”的小村,就是当时三大陶瓷作坊跟外界进行陶瓷交易的地方。三大陶瓷作坊后来逐步发展成江西赣南瓷厂。2010年,赣南瓷厂改制,赣南地区最大的陶瓷工厂就此落下帷幕。

张兆亮的记忆里,爷爷在窑厂负责制釉浆,父亲和母亲分别是烧窑和修坯工人。一家人住在窑厂旁,长辈们几乎是以厂为家,烧制出的瓷器以碗碟、盘子、罐子为主,每月可赚得约20斤粮票。

赣州“非遗”系列:赣南七里窑瓷再现光彩

“常见制坯,从小喜欢玩泥巴,长大点还上山挑瓷土,一百斤几毛钱,可以换点钱补贴家用。”张兆亮对儿时生活记忆犹新,“再后来我们会利用节假日,做一些窑厂的零散活,100个瓷烟杆嘴能赚几毛钱。”

张席林和张兆亮童年生活相似。他们记事开始,跟随长辈学习瓷器烧制技艺,制浆、拉坯、修坯、烧制等,早已铭记于心。1987年,张席林和张兆亮两兄弟,以“顶替父母”的名义,同一天进赣南瓷厂成为“窑工”。当时,每月工资29元。23年“瓷厂”生涯直到遇企业改革而结束。

赣州“非遗”系列:赣南七里窑瓷再现光彩

两兄弟暂别了瓷艺,开始了各自新的生活。2011年6月28日,虔东集团斥巨资组建了七鲤窑陶瓷有限公司,新七里窑的窑火重新开火点燃。次年,张席林和张兆亮回到了“故窑”,干起了“老本行”,成为了七里窑的的大师。

乳钉罐技艺

七里镇窑褐釉柳斗纹乳钉罐,是赣州七里窑的独特产品,以乳钉和柳斗纹饰为其特色,釉色和造型多种多样。宋元时期,除国内销售外,还远销日本和韩国。1976年,在韩国新安海底沉船发现同类产品。

赣州“非遗”系列:赣南七里窑瓷再现光彩

“七里镇窑褐釉乳钉罐烧制技艺,秉承了传统七里窑瓷器的烧制技艺,工序繁复讲究。”张席林的每个作品都十分讲究,“一件作品要经历取土、粉碎、淘洗、过浆,再到晾晒、练泥、拉胚、晒干、修胚,最后是晾干、打磨、洗胚、施釉、进窑、祭窑神、烧造、封窑、开窑等一共七十二道工序。”

赣州“非遗”系列:赣南七里窑瓷再现光彩

“烧制瓷器的土主要是高岭土,产自我们本地的湖新乡,与景德镇比较接近。”张兆亮一边拉胚一边介绍,“目前七里窑的烧制技艺,还是以传统工艺为主,属于高温细制瓷。”

另外,烧制技艺中还有一个重要工艺,就是瓷器的彩绘装饰,分为釉上彩和釉下彩。张席林介绍说,釉上彩是用各种彩料,在已烧成的瓷器釉面上绘制各种纹饰,然后二次入窑,低温固化彩料而成。而釉下彩则是用色料,在已成型晾干的素坯上绘制各种纹饰,再罩以白色透明釉,或其它浅色面釉,一次烧成,“烧成后的图案,被一层透明的釉膜覆盖在下边,表面光亮柔和、平滑不凸出,显得晶莹透亮。”

如今,七里镇窑褐釉乳钉罐重新“出世”,成为赣州乃至江西的瓷文化品牌。实际上,这种瓷器曾大批出土,釉色和造型也多种多样,产品相当丰富。对于乳钉罐的造型、用途、审美价值,张氏两兄弟有着相同的理解。

赣州“非遗”系列:赣南七里窑瓷再现光彩

“它的最大特点是精巧秀丽,柳斗纹刻划均匀、细致,乳钉纹凸起,排列整齐,立体感强,造型独特,韵味十足!”张席林和张兆亮认为,虽然相关史料没有明确记载,这种器物到底是什么用途,但可推断古代时并非寻常人家所用,很可能是装茶叶,或茶叶粉的器皿。

“有一种说法是,乳钉罐装好茶叶粉后,包一块布,用线扎好,作为储存之用。”张兆亮两兄弟也曾多方考证,“日本和朝鲜有大量乳钉罐,可能是受中国饮茶文化影响,这些国家的饮茶之风也十分兴盛。”

“稀土陶瓷”新时代

史料记载,七里窑因在赣州东郊七里镇而名。窑址范围在东西宽约一公里范围内,有窑址堆积十六处,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

赣州“非遗”系列:赣南七里窑瓷再现光彩

浓厚的地域文化,独特的瓷窑历史,让这片土地灼灼生辉。地方文化的兴起,也孕育出了新生命,让技艺和手艺人,在泥土的清香里,在窑火的炙热里,在艺术的殿堂里,重塑时光里的唯美。张兆亮和张席林,从手艺人变成了“非遗”大师,用思考和情怀守护文化,传承这片土地上的浓墨重彩。

张兆亮的传承图谱上,七里镇窑褐釉乳钉罐烧制技艺,最早可追溯到先祖张祖禄,历经多代传承,至其祖父开锦、父亲世祥,张兆亮是该脉系的第五代传承人。张席林与张兆亮系同一“祖脉”,传至第三代时,分支到张文高,至其曾祖父运倬、祖父静山、父亲世清,再到席林。

1957年,七里窑遗址被列为第一批江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升级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地为了传承和保护七里窑文化,成立了赣州市七里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张氏兄弟作为七里镇窑褐釉乳钉罐烧制技艺传承人,与七里古窑共同守护和“繁衍”此项技艺。2021年,该项目成为章贡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22年1月升级为赣州市“非遗”项目。

赣州“非遗”系列:赣南七里窑瓷再现光彩

在保护七里窑褐釉乳钉罐烧制技艺的同时,张氏“兄弟大师”在项目运营方组织下,多次开展和参与“非遗”传承活动,还到赣州的高校、中小学开展“瓷文化”活动,让更多人了解七里窑的历史,知道褐釉乳钉罐烧制技艺的独特之处。

“两宋时期,七里窑是名窑之一,更是赣州一张闪亮的名片。”张兆亮兄弟认为,传承和保护褐釉乳钉罐烧制技艺,是对祖辈“家文化”的承袭,更是对地方文化的深度挖掘和发扬,也是情怀和责任。

2020年虔东集团再斥巨资成立了“七里窑陶瓷文化研学中心”,慕名而来的专家、学者、陶艺爱好者,在这片古遗址上寻找灵感,追寻文化的记忆。同时,也在这里吸取养分,感受独特的瓷窑魅力。

赣州“非遗”系列:赣南七里窑瓷再现光彩

“我们要让更多人了解七里窑文化,还要挖掘更有价值的艺术沉淀,让历史的辉煌重新绽放光彩。”张兆亮对此有着深刻的理解,“时代变迁,资源枯竭,技艺断代,都可能导致文化的没落,保护古老技艺意义深远。”

“我们在传承的基础上,希望能够创新发展,取得更高的成绩。”张席林兄弟对未来憧憬万分,“赣州是稀土之都,我们正在研发稀土陶瓷的新产品,虽然它的烧制成本很高,但它在色泽、抗氧化、抗菌性等方面更具优势,这或许是‘赣州瓷’名片的新路子。”

另外,他们也希望更多手艺人,参与到“非遗”文化中,创作更多艺术精品,创造更多文化产品,培养一支“手艺人”队伍,在赣州文化复兴的时代洪流中,作出文化人和手艺人的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