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炼红:高标准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

易炼红:高标准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

高标准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

易炼红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时,反复叮嘱我们要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和深切期望,为江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的目标要求,大力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高标准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

一、深学笃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高站位的生态理念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系统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把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高度,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原创性理论创新成果。我们坚持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纲”和“魂”,努力在学深悟透做实上下功夫,不断增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

牢牢把握生态文明建设“国之大者”。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一项;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战;在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中,美丽中国是其中一个。这“五个一”,充分彰显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之大者”的重要地位。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不断丰富、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制度创新的不断拓展,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不是对工业文明的修修补补,而是人类文明的根本变革,不能拘泥于一般意义上的生态环境保护空间范畴,不能限于一般意义上的环境污染治理,而要贯彻到新时代改革发展的全过程各领域。我们始终牢记生态文明建设“国之大者”,系统谋划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以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发展的实际行动,坚定贯彻“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西生态文明建设给予特别关心、寄予特别期望,为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擘画了美好蓝图。201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西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着力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时反复强调,绿色生态是江西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一定要保护好,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水平提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的目标要求,大力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努力把习近平总书记为江西擘画的生态文明建设美好蓝图变为现实图景。

坚决扛起建设美丽江西使命责任。江西是南方重要生态屏障,也是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守护好这片绿水青山,是大局所系、百姓所盼,也是我们的职责所在。江西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明确将“美丽江西”作为全面建设“六个江西”奋斗目标之一,将“打造高标准生态”作为贯彻“五个高”工作要求之一,将“一流的生态环境”作为实现“五个一流”工作标准之一,并进一步明确了实践路径,即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繁荣绿色文化,壮大绿色经济,创新绿色制度,筑牢绿色屏障,奋力打造全国生态文明样板区。我们坚持把良好生态环境作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支撑点,作为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增长点,作为展现美丽江西形象的发力点,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长江经济带发展、碳达峰碳中和,努力以江西生态之美为全国增色添彩。

二、坚决抓实抓好生态保护和修复,着力打造高颜值的生态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江西历届省委、省政府坚持生态立省、绿色发展不动摇,持续深化对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规律性认识,放大生态优势、做足山水文章,全力打好生态保护和修复“组合拳”,高质量建设美丽江西,不断提升生态环境颜值。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打造高颜值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是题中应有之义。我们坚持以大爱呵护环境,以铁腕治理污染,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展广度,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扎实推动污染防治提挡升级、环境保护提质增效。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实施重点区域大气联防联控,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监测,严格管控城市扬尘和露天焚烧,加强餐饮油烟污染、恶臭异味治理,推进重点行业达标排放,不断提高大气污染防治科学化、精细化水平,持续改善空气质量。坚决打好碧水保卫战,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加快实施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容改造,完善集污水、垃圾、固废、危废、医废处理处置设施体系,全面消灭劣Ⅴ类水,推动水生态质量稳步提升。坚决打好净土保卫战,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严格落实化工企业排污监管要求,持续推进重金属污染防治和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有效管控土壤污染风险。2021年,江西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96.1%,空气质量连续四年稳定在二级标准,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95.5%,城乡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建设。生态环境是由山水林田湖草等组成的复杂系统,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坚持系统观念,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切实保护好山脉、山体、森林、水系、湿地等生态资源。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立足江西南高北低、山环水绕的地形特点,细化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推动生产、生活、生态和谐统一。积极开展试点示范,在赣南山地源头区、赣中丘陵区、赣北平原滨湖区等特色生态单元,探索打造不同类型、各具特色的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示范区。持续加强生态修复,深入开展国土绿化、森林质量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行动,努力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江西全省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3.1%,所有设区市均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不断巩固提升。

深入推进“共抓大保护”攻坚行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我们全面落实“共抓大保护”重要要求,高标准推动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着力打造“最美长江岸线”。强化流域生态保护,聚焦“五河两岸一湖一江”全流域,形成覆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和水陆面的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格局。全面开展清理整治,严厉打击非法捕捞、非法采矿、非法占用湿地等行为,优化沿江企业、产业和码头布局,推进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关停整治非法码头141座,关闭退出化工企业89家。严格落实负面清单,明确长江江西段及重要干流湖泊岸线开发、河湖段利用、区域开发和产业发展方面禁止、限制类目录和相应管控要求,确保“一湖清水入长江”。目前长江干流江西段所有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Ⅱ类,鄱阳湖成为亚洲最大的越冬候鸟栖息地,“水中大熊猫”江豚时隔40余年重返赣江,鸟语花香、天水一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在赣鄱大地徐徐铺展。

三、积极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新路径,加快培育高质量的生态经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江西作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地,在发展生态产业、促进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积极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不断拓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转换通道,努力打造全面绿色转型发展的先行之地、示范之地。

着力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培育高质量的生态经济,绿色产业体系是关键支撑。我们把建立健全绿色产业体系、促进全面绿色转型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之策,大力推广实施“一产利用生态、二产服从生态、三产保护生态”的发展模式,促进产业高端化、数字化、智能化、平台化、绿色化发展。聚焦聚力低碳循环的绿色工业,坚持绿色制造方向,深入实施“2+6+N”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行动,持续推进重点用能行业能效提升,推动工业企业“节能”“减排”“降碳”协同增效。聚焦聚力生态有机的绿色农业,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建设,打造国家级绿色有机农产品供应基地,全面打响“生态鄱阳湖、绿色农产品”品牌。聚焦聚力集约高效的绿色服务业,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康养体育等,推进服务业发展提质增效。2021年,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达23.2%、38.5%,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7.6%,产业发展的“含金量”“含绿量”持续提升。

科学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引领和带动作用。我们坚决落实党中央部署要求,立足江西省情实际,坚持稳中求进、先立后破、有保有压,制定实施《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双碳”工作的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稳步推进“降碳”行动,统筹推进结构降碳、技术降碳、节能降碳、循环降碳,积极培育壮大低碳零碳负碳产业,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大力推进生态“固碳”行动,充分发挥森林、草地、湿地等固碳作用,全面提升生态系统的碳汇增量。“十三五”末江西全省每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十二五”末分别下降了33.54%、18.3%和22.25%,积极为全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作出“江西贡献”。

扎实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重要环节。江西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起步早,抚州是全国两个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市之一。我们抢抓先行先试机遇,坚持以产业化利用、价值化补充、市场化交易为重点,探索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着力构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元发展”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齐丰收”。研究制定全省统一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指标体系、技术规范和核算流程,出台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技术省级地方标准,有效破解生态产品价值“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难”等问题。畅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多元化路径,连续6年实施全流域生态补偿,深化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大力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加快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2021年,江西全省绿色金融发展指数排名全国第四,绿色贷款余额达3609亿元,在青山绿水间逐梦“绿富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子越走越宽。

四、健全完善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持续强化高效能的生态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重在建章立制,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江西是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承担着为全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创造经验模式的重大使命。我们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创新,积极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全面提升现代环境治理水平,切实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

严格落实党政同责。完善生态治理格局,党委和政府是关键,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是关键中的关键。我们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在全国率先制定省级层面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成立由党政主要领导任“双主任”的省、市、县三级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对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及环境质量负总责;其他有关负责同志在职责范围内承担相应责任。严格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管生产经营必须管环保”的要求,形成“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分工协作、共同发力”的齐抓共管局面,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责任到人”的生态环境保护大格局。

全面加强法治建设。解决生态环境治理难题,根本之举在法治。我们注重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生态治理,坚持用最严密法治保护最美的生态、最好的环境。加大地方立法力度,出台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土壤污染防治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为生态治理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加大生态执法力度,常态化开展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执法,推进生态环境司法联动,设立了118个环境资源审判庭,实现生态环境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无缝对接”。加大违法惩戒力度,全面实行环境损害赔偿和责任终身追究,形成“污染者交税、损害者担责、违法者查处”导向,真正使生态环保法律法规“长牙”“带电”,形成有效震慑。

大力推进制度创新。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制度建设是长远之策。我们充分用好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先行先试权,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相关领导体制、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出台《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若干措施》等政策文件,制定实施统筹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意见,扎实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构建以五级“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为核心的全要素全领域监管体系,全面完成市县生态机构管理体制调整和监测监察机构改革。35项生态文明制度改革举措及经验做法列入国家推广清单,绿色发展“靖安模式”获得国家推广,寻乌县废弃矿山综合治理入选全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更多“江西智慧”。

培育弘扬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是生态环境治理的精神和灵魂。我们大力宣扬绿色文明,着力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汇聚全社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广泛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创建活动,构建国家和省市县四级创建体系,打造国家级“样板工程”、省级“基础工程”和市级“细胞工程”。连续开展四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省级实践创新基地评选,创建20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6个“两山”实践创新基地、5个国家生态县。持续加强生态文化宣传,深入开展“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江西最美环保人”、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等活动,举办鄱阳湖国际观鸟周活动,搭建起江西与世界对话的桥梁,从更宽领域更高层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交流合作,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我们将持续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的目标要求,纵深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有力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构建绿色经济体系,健全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高标准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努力走出一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之路。

来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与实践》专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