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新闻发布会

江西省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新闻发布会

自动播放

新闻发布会现场(文颖 摄)

新闻发布会现场(文颖 摄)

江西有声新闻发布厅第872期:省农科院院长戴星照发布江西省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新闻

【直播团队】

总监制:毛宁 直播统筹:李梦丽 摄像:胡一超 提问:李柳瑶

直播热线:0791-86847839

8月10日,江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省农科院联合举行江西省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新闻发布会。省农科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戴星照发布和介绍有关情况。省农科院党委委员、副院长余传源,省农科院总农艺师刘光荣,省农科院科技管理处处长罗林广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省委宣传部对外新闻处副处长徐承主持新闻发布会。

省委宣传部对外新闻处副处长徐承

省委宣传部对外新闻处副处长徐承

徐承:

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省农科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戴星照先生,省农科院党委委员、副院长余传源先生,省农科院总农艺师刘光荣先生,科技管理处处长罗林广先生,请他们介绍我省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情况,并回答大家的提问。下面,先请戴星照院长作介绍。

省农科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戴星照

省农科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戴星照

戴星照:

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上午好!首先,感谢各位媒体朋友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我省农业科技创新事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将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创新,作出了“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等一系列重要指示。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省农科院主动置身国家和江西发展当中,全力书写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服务“三农”新篇章。

这十年,我们聚焦科技自立自强,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人才队伍不断优化。全院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兼职院士2名,享受国贴及省贴专家51名,硕士以上学历占比60.7%,较2012年提高34.7个百分点;创新平台大幅增加。投入近8亿元改善科研基础设施,建成了高安农业科研示范基地和海南南繁育种基地,新建了江西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及综合实验楼;全院新建国家及省部级创新平台30个,其中国家级创新平台6个,建成水稻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南昌)、国家红壤改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2个国家创新平台,平台总数较2012年增长了3.3倍;科研项目数量显著增多。新增各类科研项目1000余项,其中国家各部委项目182项;争取科研经费9.15亿元,2021年全院到账科研经费比2012年增加了50%;科技成果产出量质双升。十年荣获各级科技成果奖励160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江西省科技进步奖44项,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以上高层次奖项数量超过了建院以来的数量总和;授权专利286项,制定国家与行业标准、省地方标准100余项。

这十年,我们聚焦农业高质量发展,科技支撑作用显著增强。聚力农业基础前沿研究,取得了重要原创性成果68项。克隆出世界首个促进水稻与丛枝菌根高效共生基因,为水稻生产从品种源头上实现减肥减药的“双减”目标提供了新思路;D1型细胞质不育基因,开创了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新途径;克隆及鉴定了水稻耐高温基因、辣椒早熟基因、芦笋性别决定基因等重要育种价值基因;领衔完成的国际“芦笋基因组测序分析”计划,构建芦笋全基因组SSR数据库;首创了国际领先的油菜一年五熟加代技术,育种效率较传统方式提高了2.5倍。瞄准“自主育成品种少,生产覆盖率低”等问题,培育动植物新品种207个。“荣优225”、“野香优航1573”赣优735、“赣香占1号”等水稻优良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井冈芦笋、赣椒、赣苦瓜等特色蔬菜品种,解决了蔬菜品质差、产量低等问题,培育的“井冈”系列芦笋是全国第一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解决了我国芦笋种子长期依赖进口问题;培育的赣油杂、赣芝、赣薯等系列旱粮新品种已成为我省主要应用品种,其中“赣油杂8号”油菜品种创下我省实产单产新纪录,是农业农村部主推主栽品种;“赣芝9号”“赣芝14号”稳固了江西作为全国黑芝麻第一主产省的地位;选育宁都黄鸡和崇仁麻鸡新品系9个,累计示范推广5亿只以上。聚焦农业生产难题,十年研发了绿色高效的技术模式超400项。研发的芦笋设施避雨栽培技术,彻底解决南方芦笋茎枯病危害严重问题;研创的碳基土壤改良剂、专用控释肥等系列物化产品,为技术落地轻简高效提供了措施保障;集成的耕地蓄水保肥、酸化土壤综合防控等技术模式,解决了南方红壤耕地结构变差、养分失衡和酸化严重等突出问题;集成创新江西省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为确保农产品安全提供了源头保障;构建的数10项畜禽产品无公害、绿色食品国家(行业)标准,在全国范围作为产品认证标准被采信与应用。

这十年,我们聚焦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科技服务水平显著提升。重点推广应用了200余项技术,产生综合效益超1500亿元。组织规模最大的科技特派员队伍,对接200多家农业龙头企业,服务于全省87个县市区。十年累计选派省级科技特派员2000余名,开展服务活动超10000人次,开展技术培训活动800余期,培训新型职业农民超10万人次;示范推广“三新”成果500余项,辐射带动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园区、田园综合体83个。大力开展订单科研,由企业“出题”,专家“答题”,签订各类技术服务协议2000余项。“五优航1573”、野香优靓占等优良品种已成为我省农业龙头企业的主打品种;“外七”“929”等2个优质稻品种通过加纳国家品种审定,并在当地大面积示范推广;“优质晚稻早种-连种”模式,实现了水稻双季优质,极大的提高了米企效益;“生态能源农场修复模式”在赣州等地示范推广,带动农业种植节本增效、生猪养殖扩容等方面累计新增产值超4亿元。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当前面临的艰巨任务,种业振兴、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将始终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目标定位,以自信自强有为的农科担当,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努力创造“第一等的工作”,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事业再上新台阶,为全面建设“六个江西”、携手书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江西的精彩华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徐承:

谢谢戴院长!下面开始提问,提问前请举手,并通报一下所在新闻机构。好,开始。

中新社提问

中新社提问

中新社:

请问,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西省农科院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的重要指示精神方面,有什么举措?

省农科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戴星照

省农科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戴星照

戴星照:

感谢您的提问。省农科院是全省农业科技创新的核心骨干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决贯彻党中央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的重要指示,围绕为全省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我们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一是不断创新机制,最大限度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有关促进科技创新的各项政策,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将科技成果转化收益重点分配给直接有贡献科技人员。改革职称评聘办法,分创新岗、科技服务岗、管理岗、科研辅助岗等四类分别制定业绩评价标准,对创造出大品种、大技术、大效益的科技人员,实行职称晋升绿色直通车。实行综合考核“一票肯定”,在党建考核“好”的基础上,对获得重大成果、重大平台、重大效益的单位,直接评为年度“优秀”。

二是坚持科技创新“四个面向”,凝练创新重点。围绕粮食安全、生态安全、食品安全等“国之大者”,全省农业产业优化升级等“省之要者”,以及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民之急者”,我们集中力量先后实施了“种业创新”“粮食丰产”等重大创新工程,“乡村振兴科技行动”“农业灾害科技应急计划”,以及红壤改良、耕地重金属治理、病虫害绿色防控、智能装备、农产品质量安全等一批重大创新项目。建立了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和覆盖全省的新技术、新品种一大批示范基地,着力打通科技成果落地“最后一公里”。

三是优化创新要素,形成创新合力。整合全院创新力量,组建了54个创新团队,成立了“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以及“种质资源研究中心”“井冈山红壤研究所”等新型研发机构。整合省内农业科技资源,组建了江西省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与省内50多家农业科研院所(高校)和农业企业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建立了萍乡、九江、赣州、井冈山等四个分院。建立广泛科技合作、协作机制,与中国农科院签订科技合作协议,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国家队开展广泛科技合作,加盟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和湘鄂赣农业科技创新联盟。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秉承“开放办院、创新立院、人才兴院、服务强院”的办院理念,全面建设全国“一流农科院”,为“科技兴农”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这个问题我就回答到这里,谢谢。

江西日报提问

江西日报提问

江西日报:

种业关乎“中国碗盛满中国粮、中国优质粮”,请问江西省农科院在种质资源保护、种业创新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怎样的成效?下一步有何打算?

省农科院党委委员、副院长余传源

省农科院党委委员、副院长余传源

余传源:

感谢您的提问。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质资源是种子创新的基础。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的重要指示, 省农科院围绕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聚焦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创新和育种利用,大力培育农作物新品种,切实增强科技自立自强的能力,为实现种源自主可控提供科技支撑。主要成效有:

一是收集、保护和创新了一批优异种质资源。截至目前,省农科院已累计收集到各类种质资源5万余份;主持完成了“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江西调查任务和资源收集工作,牵头实施全省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普查工作。建立了赣西山羊资源保护核心群,对濒临灭绝的东乡花猪、赣东黑猪等进行了抢救性保护。在全国省级农科院中,收集保护的水稻、芦笋、茶树菇等种质资源最全。加强了种业的源头创新,成功克隆出调控水稻-丛枝菌根共生关键基因、D1型细胞质不育基因和耐高温基因、辣椒早熟基因、芦笋性别基因等一批基因,在野生水稻种质资源有利基因的鉴定、挖掘及创新利用方面全国领先。

二是育成了一批优质高产抗逆农作物新品种。这十年,我院育成作物种业新品种200余个,包括水稻新品种90个,其中达国标优质米以上标准的42个,超级稻品种6个。“野香优航1573”“野香优航1573”“野香优靓占”“野香优520”等品种,分别获得第一届至第三届“江西省优质稻食味品质鉴评金奖”,“野香优航1573”还荣获“黑龙江国际大米节银奖和十大好吃米饭”。此外,“赣宁粳”系列品种、“赣低镉1号”、低谷蛋白品种等填补江西水稻育种空白。育成了赣油菜、赣芝麻、赣花生等系列油料品种,井冈芦笋、赣椒、赣苦瓜等系列蔬菜品种,赣薯、赣豆、赣甜糯玉米等系列旱粮品种,均被大面积推广应用,其中“赣油杂8号”“赣豆10号”“赣薯3号”等新品种百亩示范均创造了全省高产纪录,总体育种技术水平和产出效益进入了全国同类研究所第一方阵。“井冈”系列芦笋新品种成功培育解决了我国芦笋产业完全依赖进口品种的“卡脖子”问题。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强高水平创新平台的建设、种业核心技术攻关及新品种培育。建设好农业农村部江西油菜综合科研试验基地、水稻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南昌)、江西省水稻资源重要性状精准鉴定平台和江西省家禽生产性能测定中心等平台。充分利用好江西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加快优异种子资源的引进、扩繁和入库,深入开展种质资源优异性状的精准鉴定与基因发掘,在“新三系”杂交水稻、菌根共生稻、早晚兼用型优质稻、亚种间杂交稻、早熟油菜、特色蔬菜、蜜柚、食用菌等新品种选育方面加强攻关,培育一批高产优质抗逆“赣字号”新品种,支撑江西种业安全和产业发展。

这个问题我就回答到这里,谢谢。

江西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提问

江西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提问

江西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

东乡野生稻作为江西省特色种质资源,被誉为“植物界的大熊猫”,具有相当大的研究和利用价值,请问,近年来,江西省农科院在水稻种质资源挖掘利用方面取得哪些新进展?

省农科院党委委员、副院长余传源

省农科院党委委员、副院长余传源

余传源:

东乡野生稻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我国纬度最高、分布最靠北(北纬28°14′)的普通野生稻,因其蕴含着高产、耐冷、耐旱、耐储、耐淹、耐瘠、抗病虫害等诸多优良性状基因,十分珍稀,而被誉为“植物界的大熊猫”,这为水稻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材料,有利于水稻研究的进一步突破。在水稻种质资源挖掘利用方面,我们始终坚持源头创新,取得原创性成果,在丛枝菌根真菌高效共生、新型胞质不育、耐高温基因克隆及育种方面取得较大突破。

成功克隆调控水稻-丛枝菌根共生关键基因,获得基因发明专利授权,抢占了水稻菌根共生领域生物技术育种前沿制高点和主控权。该基因有利于帮助水稻高效吸收土壤中的磷、氮等矿质养分,在绿色超级水稻培育上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培育出携带东乡野生稻优异等位基因的水稻新品种“赣菌稻1号”,其氮肥利用率可提高21.48%,在减肥25%的条件下,实现增产6.67%,减肥增产效果显著。此成果已入选2021年江西省十大科技成果。

成功克隆野生稻D1型不育基因,该型杂交水稻是继野败、红莲之后的第三大三系杂交水稻类型,开创了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新途径。2018年,我院研究人员在成功克隆D1型不育基因的基础上,利用该不育基因选育出D1型杂交水稻不育系。另外通过野生稻与栽培稻远缘杂交、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方法,创制出一批D1型杂交水稻优质恢复系,培育出首个D1型杂交水稻“D培优1号”,成功实现了三系配套。野生稻D1型不育基因的克隆与推广应用是解决当前我国水稻种源在高产、病虫害抗性和逆境适应性上突破性品种缺乏、品种间同质化严重等“卡脖子”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成功克隆出自主知识产权普通野生稻耐高温基因,创制出有重要育种利用价值的水稻耐高温新种质,较好地解决了我省中稻高温危害问题。相关研究结果于2022年5月在植物学国际权威刊物《植物生物技术杂志》发表。同时我院研究人员在发掘水稻抗高温新基因的基础上,利用相关耐高温种质选育出“滕两优慧占”和“滕两优靓翠”等系列新组合(品种)。在全球变暖及极端高温气候灾害频发背景条件下,可显著增强水稻对极端高温环境的适应能力,有效减轻稻谷产量损失,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生产意义重大。

此外,我院还利用东乡野生稻等资源,在水稻耐寒、耐热、耐旱、耐低氧发芽、种子耐贮等性状方面开展了基因鉴定和挖掘工作,已取得较好成效。

这个问题我就回答到这里,谢谢。

江南都市报提问

江南都市报提问

江南都市报:

我关注到,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及“落实‘长牙齿’的硬措施,严格耕地保护!”。请问,江西省农科院在耕地质量保护和地力提升方面做了哪些工作?起到了什么作用?下一步的主攻目标是什么?

省农科院总农艺师刘光荣

省农科院总农艺师刘光荣

刘光荣:

感谢您的提问。耕地是宝贵的自然资源,更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根据江西省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全省耕地面积4000余万亩,其中水田3400余万亩、水浇地超6万余亩、旱地670余万亩。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长期实施单一种植制度,重用地、轻养地,耕地或多或少存在多种障碍,影响粮油安全及其可持续发展。江西水田总体上有2/3为中低产田,普遍存在耕层浅化,土壤酸化、结构劣化、养分失衡、生态功能退化,同时局部存在镉、铅等重金属超标。全省旱地基本上是中低产土壤,主要问题是酸化、贫瘠化、沙化和生态功能退化等。

针对全省耕地存在的以上障碍问题,我院自从上世纪50年代起就致力于红壤改良利用、中低产田综合改良、绿肥种植利用和水稻高产高效施肥技术研究,取得了一批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重大成果。在红壤改良利用方面,江西走在全国的前列,建立了红壤改良利用“江西样板”。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围绕“绿色、提质、增效”主题,先后开展了以地力提升和生产能力提升为主要内容的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中低产田改良工程、水稻化肥减量增效、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和重金属超标农田安全利用等攻关研究;组建了“国家红壤改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部江西省水稻区域技术创新中心”和“农业部长江中下游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

取得的主要成果:一是水稻丰产高效关键技术研究,提出“三高一保”“双季稻防早衰”“稻田生产能力提升与模式构建”以及“再生稻机械化生产”等关键技术,由此形成的“长江中游东南部双季稻丰产高效关键技术与应用”获得了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二是开展了红壤养分质量演变与酸化控制基础理论研究,研发的红壤改良技术及其配套产品,在南方红壤区累积推广应用2300多万亩。三是主持开展“江南地区冷浸田治理技术研究与示范”,阐明了冷浸田资源特点及低产障碍因子,建立了工程排水、机械起垄、土壤结构改良、还原性物质消减、养分活化及水肥管理等关键技术,在江南9省市推广应用420多万亩。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总体要求,围绕“双碳”发展战略,深入系统开展农田土壤碳氮扩库增容及温室气体减排、农田养分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与产能提升、农田氮磷流失控制技术及产品研发、红壤坡耕地生态退化阻控与产能提升、受污染耕地轻简化治理及水稻安全生产、绿色肥料创制等领域的前沿科技和关键技术研究,为耕地质量保护和地力提升提供科技支撑,为粮食安全贡献江西农科智慧。

这个问题我就回答到这里,谢谢。

凤凰网提问

凤凰网提问

凤凰网:

食品安全无小事,请问江西省农科院在把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第一关”,为百姓守好“米袋子、菜篮子”安全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发挥了什么作用?

省农科院科技管理处处长罗林广

省农科院科技管理处处长罗林广

罗林广:

感谢您的提问。我们高度重视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有多个专门的团队从不同层面保障“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一是从农产品生产源头把关,落实农业农村部“减肥、减药”政策,强化科技兴农,坚持农业绿色发展理念,研发了江西省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快速检测与绿色防控技术,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田生态安全提供了科技支撑。针对当前不合理施用化学农药导致的农产品农药残留、病虫害抗药性等突出问题,以农作物病虫害精准测报为基础,研发、集成了针对不同病虫害靶标的绿色防控技术体系。以水稻褐飞虱、二化螟、稻瘟病、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辣椒疫病、芝麻青枯病等主要病虫害为研究目标,研发出病虫害快速鉴定、抗药性快速监测及预测预报新技术,筛选获得了抗褐飞虱、稻瘟病、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辣椒晚疫病等50多个抗性品种,提出了农田生物多样性保育的天敌保护利用,研制出一批化学药剂桶混增效组合、化学药剂高效桶混技术,集成创新了江西省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等,累计推广应用6000多万亩,新增效益120亿元。

二是致力于畜禽产品、绿色食品标准及安全控制技术研究,研发出一系列风险因子快速筛查及预警技术,为政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研发了畜禽产品风险因子可视化快速识别技术,同步筛查210种药物残留技术、快速前处理技术及产品,覆盖全链条的典型药物定量确证关键技术、疾病诊断与防疫技术,构建了畜禽产品、绿色食品的标准技术体系,实现了对产前投入品、产中养殖活体动物和产后终端产品等全链条风险因子高效识别及重点防控。

三是通过承担国家和省里的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任务,摸清了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水平、来源和关键控制点,提出了一系列安全管控措施建议,并进行了一系列的科普宣传和培训,提升了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认知水平,为政府部门锁定监管重点、指导生产、引导消费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这个问题我就回答到这里,谢谢。

徐承:

时间关系,答记者问就到这里。谢谢各位发布人,谢谢各位记者朋友,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