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赣南日报
兴国县的红兴谷红色军工主题板块吸引游客前往体验红色军事游乐项目的魅力。
赣州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富硒农业,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图为于都县梓山富硒蔬菜产业园。
昌赣高铁、兴泉铁路、赣深高铁相继通车,赣州迈入“高铁时代”,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日益凸显。图为列车飞驰在赣深高铁信丰特大桥上。
苏区时期,瑞金市叶坪镇黄沙村华屋小组的17位青年参加革命并全部牺牲。如今,在他们原先居住的土坯房边,一栋栋小洋楼鳞次栉比,一排排蔬菜大棚整齐排列。整个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的日子越来越美好,芝麻开花节节高。
赣州市坚定不移主攻工业,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图为凯马汽车生产车间。
赣州市持续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推进学前教育普惠发展,新、改、扩建一批学校。图为会昌县珠兰乡珠兰示范学校少先队员们在开展“童心向党 礼赞祖国”主题教育活动。
近年来,赣州市交通路网日趋发达,为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奠定了道路交通运输基础。图为车辆行驶在赣南大道高架快速路上。
赣州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特色小镇创建、示范乡镇建设、美丽乡镇建设行动。图为寻乌县幸福小镇。
十年振兴发展,赣南成为“老区中的特区”,发展的动力活力显著增强。图为赣州国际陆港的繁忙景象。
记者刘凯 欧艳芬 侯乐沛 见习记者肖靓 特约记者朱海鹏 通讯员王庆华 刘小平 郭先明 罗剑平 实习生邢菲 文/图
今年,适逢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战略实施10周年。10年来,赣州砥砺奋进,把政策机遇、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动力,这片曾经革命风起云涌的红土地,正在悄然崛起,日新月异。
仲夏时节,走进信丰县西牛镇星村村,但见房屋错落有致,道路干净整洁,四季采摘园内,游客络绎不绝。走进石城县赣江源镇,满眼是绿,这里山清水秀,生态优美,一草一木皆风景。同样,全南的雅溪村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南迳镇获评国家卫生乡镇……
10年来,赣州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特色小镇创建、示范乡镇建设、美丽乡镇建设行动,探索出了一条革命老区村镇建设发展的新路子。如今,昔日的贫困乡村已实现美丽蝶变,涌现出了一批特色产业兴旺、城镇功能完善、镇村治理有效、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新型城镇化示范村镇,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城乡迎巨变,发展谱新篇。这十年,赣州围绕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目标,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不断做大做强中心城区。如今,中心城区五区快速联通,经济深度融合,城市功能品质跃上新台阶,一座绿色宜居文明的现代化都市正扑面而来。
赣州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向创新创业要活力、向特色优势要竞争力,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主攻工业,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振兴发展“造血”功能显著增强,工业发展实现大跨越,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澎湃强劲。
俯瞰赣南大地,公路、铁路纵横交错。“四好农村路”串起千家万户,高速公路实现“县县通”,兴泉铁路、昌赣高铁、赣深高铁贯穿其中,黄金机场升为国际空港,瑞金机场正在加快建设。赣州市中心城区6条50.3公里快速路相继建成通车,“一环三联”快速路网基本形成。赣州已成为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最前沿。
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民生福祉大改善。10年来,赣州实施了公租房、人才住房、保障性住房建设以及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等重大惠民工程。10年间,全市累计新筹集各类保障性住房19万套,惠及近32.1万人;完成各类棚户区改造24.85万户、2374.59万平方米,约82.75万名困难群众住进新房。新扩建学校196所,新增学位27.1万余个,全面消除义务教育超大班额,建成公益普惠覆盖城乡的学前教育。新改建一批停车位、农贸市场,超额完成“厕所革命”任务,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基本实现城镇全覆盖。细数这十年的变化,市民的生活愈加便利舒适。
蓝天碧水增多,城市“颜值气质”再提升。这些年,赣州新改扩建城市各类公园168个、新增公园绿地面积2467公顷;上犹江引水工程一期暨龙华水厂、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污泥处置中心等建成投用,县县建成应急备用水源、具备通天然气条件。水环境治理综合指数连续两年全省排名第一,全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赣州获评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成功蝉联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
一组组亮眼的数据,见证了赣州铿锵有力的发展步伐。十年时光流转,一幅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新画卷,正在红土地上徐徐舒展。
十年振兴路,迈上新征程。站在新的时间节点,赣州把苏区精神化为接续奋斗的动力,续写新篇章,奋力开创新时代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