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之恋: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今天,如果你来到杭州“楼外楼”酒店,必点的一道菜就是这里的招牌菜——“东坡肉”。热情的杭州人会一边招呼你大块朵颐,一边向你介绍“东坡肉”的由来。
一千年前的苏东坡,就这样活色生香地活在杭州人的文化记忆里。
苏东坡一生两入杭州,杭州的美丽赋予他灵感,杭州的温柔舒展他的心灵。七年时间,他踏遍这里的山水,施展自己的才干,馈赠给杭州绝美的诗篇。
第一次入杭州,是公元1071年,苏东坡34岁。前一年,因不满王安石当权,他向皇帝宋神宗请求罢免王安石,失败后遭到诬陷,于是请求外任为官,皇帝大笔一挥,任命他为杭州通判,主要负责审问案件。
携着妻儿一来杭州,苏东坡就深深喜欢上了这里的秀丽山水。有诗为证:
前生我已到杭州,到处长如到旧游。
更欲洞霄为隐吏,一庵闲地且相留。
——宋 苏轼《和张子野见寄三绝句过旧游》
如果说杭州气象万千,那么西湖则是风情万种。多少次,苏东坡邀请友人,泛舟湖上,倾听那歌舞笙箫,欣赏那云卷云舒,远眺那青山隐隐,静观那水波粼粼。杭州与西湖,一次次激发了苏东坡的才情与诗兴。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宋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一》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宋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五》
杭州不仅以灵山秀水吸引着苏东坡,更给予了苏东坡一段美丽的缘分。
公元1074年春天,一场宴会上,苏东坡遇到了王朝云。朝云那年十二岁,已是钱塘小有名气的歌伎,她精通音律,聪慧可人,明眸皓齿,清新洁雅,这让苏东坡怦然心动。朝云表演时穿着华服,化着浓妆,显得娇艳婀娜。尔后为客人敬酒时,她换下华服,去掉浓妆,只是平常姑娘家打扮,却显得清新自然,清纯可人。本是艳阳普照、波光粼粼的西湖,这时由于天气突变,阴云蔽日,山水迷蒙,竟成了另一种景色。面对如此美妙的景致和佳人,苏东坡灵感顿至,挥毫写下了流传千古的佳句: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宋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诗明写西湖旖旎风光,而实际上刻画了苏东坡初遇王朝云时怦然心动的感受。寥寥四行,浓缩出了西湖的精粹、气象、美丽与不朽,这被公认为描写西湖最好的诗。
18年以后,公元1089年,苏东坡52岁,他因为厌倦了朝廷政治纷争,再次自请外任。这年3月11日,苏东坡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任杭州太守,同时管辖浙西六州郡兵马。
到处相逢是偶然,梦中相对各华颠。
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宋 苏轼《与莫同年雨中饮湖上》
人生五十而知天命,在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之后,苏东坡倍觉珍惜眼前施展才干的机会。
囤积粮食,平抑米价。 苏东坡来杭州的第一年,杭州风雨不顺,百姓收成甚微,城中米价猛涨。苏东坡抵任之时,每斗米的价格已经到了六十钱,到了秋冬,更是涨到了九十五钱。
苏东坡一到任,就迅速采取两条措施。一是七次上表朝廷,申请拨款赈灾,还请求朝廷同意用绸缎来代替大米完成每年的进贡;二是将所能调动的资金全部用于购买粮食,还专门派人到外地购买。
元祐五年(1090年)春,天灾又至。但是由于苏东坡未雨绸缪,积极应对,及时往市场中投放粮食以平抑米价,并给予灾民口粮救济,杭州百姓的损失都降到了最低,几乎没有饿死的人。
开设医院,关爱百姓。 大灾背后有大疫。苏东坡还没来得及喘口气,瘟疫又开始席卷杭州城。在春夏之交的时候,很多人染上了腹痛腹泻、发热恶寒的瘟病。疫情就是命令,面对十万火急的疫情,苏东坡开始了新的战斗。
为了解决穷人看不起病的问题,他除拨出公款外,自己还捐献了五十两黄金,在众安桥建设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公立医院,取名为“安乐坊”,三年内治疗了一千多位穷苦病人。
▲張大千《東坡居士笠屐圖》
为了解决轻症患者的治疗和健康人的预防问题,他拿出珍藏多年的民间妙方,名叫“圣散子”,公之于世,号令民众在各个街口架起大锅,熬制汤药,无论男女老少,商客旅人,都可以排队领取。这“圣散子”的确十分灵验,“连饮数剂,即汗出气通,饮食稍进,神宇完复。”如果没有疾病,“能空腹一服,则饮食倍常,百疾不生。”
情系百姓,是苏东坡从政的鲜明底色,这不仅仅体现在大灾大难中,还体现于他日常的判案当中。
苏东坡一次公堂上断狱,有人控告一个卖扇子的欠钱不还。卖扇子的欣然承认,诉苦道:“不是我不还钱,是无钱可还,今年老天总是阴雨绵绵,人们不需要扇子,我一把扇子也卖不出去呀!”
案子简单,判也容易,可是苏东坡没有遵循旧例。他拿过卖扇人的扇子,提起笔来就在上面题字作画,花了一个小时,画了20把扇子。
最后,这些扇子被一抢而空,这笔民间借贷官司轻松了结。
还有一次,一位乡下的穷书生进京赶考,因为冒名欺诈罪和匿税罪被官差抓捕。原来,他赶考的盘缠是乡亲们用绸缎凑的,为了避税,穷书生在行李上写着“交给京都竹竿巷苏子由”,署名苏东坡。
这桩案子算不得大案要案,苏东坡拥有自由裁量权,他让书生把行李上的旧纸条撕掉,亲自写了几个字:“交给苏子由”,还给苏辙写了封信让穷书生带到京城。
穷书生感激涕零,后来考中了进士。他满怀感恩之情,写了一封长信给苏东坡答谢。苏东坡欢喜非常,邀请书生到府中坐客,优礼相待。
▲張大千《東坡玩硯圖》
清理淤泥,解决供水。 最让苏东坡挂心的,是杭州人民的喝水问题和钱塘湾的淤泥堵塞问题。由于年代久远,缺少维护,杭州城的输水管道损毁严重,居民们只能喝带咸味的水,西湖的淡水则需要花钱买。而钱塘湾的淤泥,每四五年就要疏浚一次,工程量浩大,费用惊人,给百姓带来了极大的负担。摆在苏东坡面前的,道道都是难题。
为了解决老百姓的饮水问题,苏东坡用胶泥烧成陶瓦管子代替竹管,上下用石板保护,同时建设两个新水库,淡水由一个水库引向另外一个水库。苏东坡作为军事统领,派了一千名士兵参加此项工程,结果工做得好,时间也快。短短半年,杭州居民家家就有淡水喝。同时,他向专家请教,对运河进行测量计算,精巧设计方案,将海水引入城东郊区,在钱塘江南部建水闸控制水量,并在城北余杭门外开了一条新运河,从此一劳永逸地解决了运河淤泥问题。
清理西湖,修建苏堤。 苏东坡在杭州最具有代表性的业绩,就是他实施的西湖综合治理改造工程。苏东坡深爱着西湖,他认为西湖是杭州美丽的眼睛,是杭州最引人入胜的美景。同时,西湖的水利价值,经济价值,生活价值也是无可替代。杭州人喝水靠西湖,行船靠西湖,酿酒靠西湖,灌溉靠西湖,离开了西湖,杭州人简直一天都不能活。
苏东坡第一次来杭州时,西湖已不是清波荡漾,一眼澄碧,而是有近三分之一的水面被杂草所覆盖,淤泥坦露。第二次来杭州,情况更为严重,西湖的美褪色不少,淤泥和杂草已将一半的湖面覆盖。
苏东坡非常着急,在奏章中,苏东坡向高太后详尽分析了西湖对于杭州的五点重要作用。他在文中感叹,如果再不治理,20年以后西湖将不存在。
苏东坡说服了朝廷,朝廷批准了他的计划,并拨给他部分工程经费。在朝廷的支持下,苏东坡共筹措钱款三万四千余贯,调动民工二十余万,费时四个月,终于将西湖的杂草淤泥清理干净。西湖,又恢复了“西子”的美丽风姿。
可是,挖出来的堆积如山的杂草淤泥该如何处理?
经过苏东坡和官员们的深思熟虑和精心谋划,在西湖西侧,修筑了一道长八百八十丈、宽五丈的长堤横跨南北,这不但解决了杂草淤泥无处安置的难题,还缩短了湖岸南北之间的距离,更留给后世一道莺啼柳绿、风景如画的苏堤。
为了永久解决西湖的淤泥水草问题,苏东坡做出一个非常聪明的决定。他在西湖的中心位置建造三座小石塔,以此为界,让居民在规定的区域内种菱角。小石塔后来逐渐演变为最著名的西湖美景“三潭印月”。
在疏浚西湖期间,苏东坡工作认真而勤奋,他每天到湖上巡视。杭州百姓有感于他的恩德,知他喜欢吃猪肉,就送他不少猪肉。苏东坡就让人将猪肉切成方块,按照“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的独家秘诀精心烹制,送到工地犒劳工人。这红烧肉因此而名噪杭州,成为了杭州流传至今的一道名菜——“东坡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