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江西日报
2021世界VR产业博览会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参观体验,感受VR技术带来的科技感和沉浸感。 史港泽摄
■ 卢福财 徐双明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抢抓数字经济发展和数字化转型机遇,打造区域经济发展新引擎,实现高质量发展,各地纷纷出台数字经济发展计划和促进政策。江西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目标要求,大力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发展工程”。这是省委、省政府立足江西发展新方位、新阶段,把握发展新态势、新趋势,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必将推动我省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加快推进我省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快培育壮大数字经济,取得了可喜成绩。2021年,“第二届数字经济发展高峰论坛暨江西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发布会”指出,从全国来看,江西省数字经济发展总指数位居全国第16名;从数字经济发展细分领域看,江西产业数字化和数字化治理指数位居全国中上游水平,特别是工业数字化表现亮眼。但是,我省数字产业化指数仍居全国中下游水平,在数字基础设施、互联网及软件发展领域亟需加快发展。新的起点上,我们要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做优做强“一号发展工程”,切实以“第一等”的举措,加快打造全国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具体可以在以下五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完善数字基建投融资机制,夯实数字经济支撑能力。数字基建与传统基建在技术特征、要素属性和投资模式上存在巨大差异,其建设运营涉及投资主体、资本构成和营利导向等,需要多种投资工具与融资模式相配合,以满足不同类型数字经济的建设需要。一方面,很多因素影响着数字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的选择,我们应针对风险收益类型和投资周期,在具体项目上分类施策,探索新的投融资模式和投资主体。另一方面,探索数字基础设施的投融资模式不能简单地依靠财政或信贷资金投入,而要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创新思维来满足相关融资需求,承建、运营和融资主体应以商业性机构为主,综合运用各种融资工具,为数字基础设施项目提供便捷的投融资服务。
第二,提供创新要素支持,提升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能力。面向物联网、虚拟现实、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应用领域,要重点培育一批软件骨干企业,加快基础软件、应用软件、工业软件等各种软件产品和解决方案的研发,不断提高高端软件服务提供能力。同时,大力发展信息系统集成、系统设计与开发等信息技术增值服务。一是开展工业APP开发和应用试点示范。通过搭建平台,大力支持工业企业和软件企业合作,开发适用于工业生产的基础性软件APP平台,形成良好的软件生态体系。二是发展面向制造业的信息技术服务。推动“互联网+制造业”的发展,为制造业提供信息技术咨询、开发和维护服务。三是发展关键应用软件和行业解决方案。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来构建行业的解决方案,促进行业内重大集成应用平台的产生。四是发展面向重点行业领域的信息技术服务。针对重点行业,如交通、物流、能源、电信等;对于公共服务领域,如养老、医疗、健康、社保等。
第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一是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鼓励电子信息制造业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引进先进技术和先进装备,加快提升电子信息制造行业的生产工艺和装备水平,带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对重点企业的重大技改项目、技术创新项目和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实行财政奖励制度,打造领军型企业。二是在信息产业重点领域设立市场化运作的投资基金,支持企业开展兼并重组和引技引智,提高企业利用全球资源和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水平,形成以大企业集团为核心、高度集中、分工细化、协作高效的产业组织形态。引导中小企业专注细分市场,激发创新活力,发展一批“专精特新”隐形冠军企业。三是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财税、金融政策,推动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建设,大力扶持处于初创期的创新型企业发展。
第四,打造创新数字融合技术,提升产业联动能力。一是促进科技与产业融合联动。推动5G与人工智能、传感等技术相互支持,与交通运输、民生娱乐等应用场景融合,加快推动行业数字化发展,创造较好经济社会效益。二是避免“两张皮”,实现优势互补。诸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科技在本领域的发展效果有限,若促进它们与传统制造业和政府治理相结合,必将产生更多经济社会效益。三是充分认识智能服务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今后,企业将从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服务”转变,商业模式将与智能服务息息相关。同时,人工智能在制造业的应用,将进一步增强制造业生产的社会化、专业化分工和协作能力。
第五,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产业发展能力。增加人才培养数量,加快推进相关学科建设,加大数字经济领域的人才培养力度,形成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吸收、整合、配置体系,为创新发展持续注入动能。加大对该领域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力度,将其列入我省高层次和急需人才引进培育目录,在科研经费、职务职称、住房保障子女就学等方面予以重点倾斜。主动引导互联网企业和制造型企业联合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利用具体项目培养锻炼人才,积极鼓励高校增设相关专业和方向,加强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推动数字经济领军团队的培育。
(作者分别系江西财经大学党委书记、教授,民革江西财经大学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