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剪纸:一把剪刀“雕琢”纸上艺术
江西
江西 > 赣州 > 正文

客家剪纸:一把剪刀“雕琢”纸上艺术

一大片稻穗,像垂下来的串串珍珠,一位摇着蒲扇的老人,坐在穗荫下乘凉。他与起伏的麦浪融为一体,脸上挂着慈祥的笑容。

客家剪纸:一把剪刀“雕琢”纸上艺术

这是一幅“客家剪纸”作品,以红白为主色调,勾勒出了“杂交水稻之父”的别样人生意境,题为“中国梦·禾下乘凉”。

前不久,袁隆平院士的骨灰安葬。曾晓梅以作品表达送别之意:“往后升起的每一缕炊烟,皆是来自人间的悼念。”

曾晓梅是客家剪纸“非遗”项目传承人。40余年,她用一把剪刀,在宣纸上雕琢艺术,把客家文化传向四方,让红色历史再现光芒。

剪出多彩人生

曾晓梅是兴国县人,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从小在宁都县长大。她从赣州师范美术专业毕业后,分配到当地学校教书。

剪纸,是她从小就喜欢的民间艺术。读书期间,曾晓梅就尝试美术与剪纸艺术的融合,创作了不少剪纸作品。工作后,她利用业余时间,拜访民间剪纸艺人,学习此项技艺。

客家剪纸:一把剪刀“雕琢”纸上艺术

1982年,曾晓梅刚到学校参加工作,见不少孩子没有良好的用眼习惯。经过观察和构思,她创作了一部作品《预防近视眼》(剪纸组画)。这幅作品发表于《南昌晚报》上,引起了各界的关注。此后,她参加各种剪纸展览及艺术交流活动,收获了不少心得。

几年后,曾晓梅调到宁都电影院,负责广告宣传工作。海报是当初影院宣传的主要形式,她的前任宣传“前辈”,艺名“火石先生”,擅长美术、剪纸,是宣传界的“老艺人”。曾晓梅受他启发,后拜其为师,学艺“宁都剪纸”艺术,并逐渐有了自己的风格。

1990年,曾晓梅参加由中国民协主办的中国剪纸大赛,其作品《又一春》获得优秀奖,并在《中国民间美术》杂志发表。此后,她的作品《乡韵》、《风雨同行》等,又分别在庆祝新中国成立50周年全国展览、江西省第二届民间工艺品展获得金奖和一等奖。

电影院工作15年后,曾晓梅调任宁都县旅游局,55岁时从旅游局退休。剪纸,一直是她热爱的民间艺术,亦是情感表达的方式。如今,已年过六旬,“曾艺人”仍“剪刀未老”,致力于“客家剪纸”的创作和文化表达,让客家本土艺术向着光辉而行。

别样民族手工艺

一张纸,一把剪刀,一双灵巧的手,就可以剪出千变万化的自然形态,表达不一样的情感和寓意。那些吉祥图案,与民俗风情融合,就成了客家人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

赣南客家剪纸艺术历史悠久,它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样式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是道德观念和社会认知的呈现。《木兰辞》里“对镜贴花黄”的“花黄”,就是剪纸。

客家剪纸:一把剪刀“雕琢”纸上艺术

史料记载,被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剪纸作品是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出土的北朝时期五幅团花剪纸,那个时候的剪纸就已经比较精美了。

“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而普遍受欢迎。”曾晓梅对剪纸艺术文化有着长久的研究,“最适合农村妇女闲暇制作,即可作实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剪纸,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风格流派。”

赣南客家剪纸,在中原文化的长期影响下,形成了现有的简练、粗狂、纯朴中见秀美等,富有特色的剪纸风格。客家剪纸艺术,充分反映了中土的民俗文化。客家妇女从十四五岁开始就学会剪纸,每遇婚嫁等喜事或节庆日,便无论老少都操剪剪纸。

另外,剪纸的题材内容因事而异,如婚事,则剪龙凤、鸳鸯图案,或夫妻偕老、百年好合、子孙满堂等图案;如做寿,则剪寿星、麻姑献瑞等图案,或长命百岁、寿比南山、福如东海等字样;如遇节日,则剪花鸟、虫鱼、山水等图案,及万事如意、大吉大利等。

曾晓梅的剪纸工作室里有很多形态不同的剪纸作品。厚厚一叠宣纸,是她创作的原材料,剪刀和刻刀是创作的工具,一番构思后,她手握剪刀,翻翻折折,一副作品的雏形就出现了。然后,那把刻刀再精雕细琢,眼前的鱼儿遨游浅底,鸟儿展翅翱翔,福字喜气临门,山水相映、鸳鸯戏水……

客家剪纸:一把剪刀“雕琢”纸上艺术

曾晓梅说,这些剪纸大都来源于生活,多以常见的文字或图案配以饰纹。构思奇特、形象逼真、工艺精巧,富有生活情趣。剪纸可贴在馈赠礼物上,也可贴于神案、门窗、墙壁灯,都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和企盼。

“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40年剪纸艺术创作,曾晓梅的剪刀雕琢了无数客家风格作品,也在苏区文化的艺术空间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其剪纸艺术编入了江西省六年级乡土教材——《人杰地灵诵江西》。

曾晓梅的代表作《客家风情》、《中国客家民俗文化之乡》剪纸长卷,分别在中国文联主办的剪纸节中获金奖、银奖,并收藏在《中国当代民间工艺名家名作选粹》。《客家风情》还在第19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上展出,13.18米长卷图向世界展示了赣南客家的独特魅力。

曾晓梅的论文《漫谈赣南客家剪纸艺术》、《传承、创新、发展》等多篇文章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2008年,她的作品参加由赣州市文化艺术联合会组团赴韩举办的中韩艺术家作品展览活动,《回娘家》获中韩艺术家作品展览特别优秀奖。她创作的剪纸画册、长卷指定为文化礼品,被海内外朋友珍藏。

客家剪纸:一把剪刀“雕琢”纸上艺术

今年7月1日,曾晓梅剪纸作品展在赣州市图书馆举行。百余幅剪纸佳作组成的红色海洋里,吸引了各界人士参观欣赏,观者赞不绝口。

在艺术成长的道路上,曾晓梅没有忘记恩师的嘱托,要将客家剪纸艺术传承下去,让更多人传承和保护。其师“火石先生”,原名卢升,江西宁都人,曾入立风艺专、上海美专学习,受业于胡献雅、高尚之、陈大羽。长期从事美术工作。擅长版画、剪纸,作品多次在全省和全国发表或展出,剪纸作品被山东美术馆收藏。

起初,“火石先生”见曾晓梅喜欢剪纸艺术,又是美术专业科班生,于是常对其点拨一二。后来,她们亦师亦友,共同探讨客家剪纸艺术,并致力于这份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在宁都期间,曾晓梅在恩师鼓励下,办起了“客家剪纸”培训班,还在宁都老年大学、赣州老年大学上课,10多年间,门下“弟子”1000人左右。如今,她致力研究和传承的“客家剪纸”,已是章贡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自己也是客家剪纸“非遗”传承人,目前在申报赣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除此之外,她还是中国民协会员、“赣南首届民间艺术家”。

彭虹是赣州天竺山小学的教师,美术专业毕业,喜欢剪纸艺术。去年,她成为了曾晓梅的“剪纸弟子”。如今,“客家剪纸”艺术作为非遗项目,已经走进了校园,孩子们在两位老师的引导下,传承着这份民间艺术。

“彭虹的剪纸作品,风格很不错,她大胆夸张的手法,让作品的意境更深远了。”提到“弟子”彭虹,曾晓梅脸上流露出一份欣慰。

“现在科技发达了,相机可以留住美好画面,机器可以打印各种图案,但这些作品的个性还是欠缺了。”曾晓梅对客家剪纸艺术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手工、民间、历史、传承,这些元素构成了客家文化的深度,也勾勒出了艺术的个性之美,客家剪纸值得保护!”

曾晓梅希望剪纸艺术与客家的文化活动、旅游项目、文旅产品结合起来,成为赣州城市的一张名片。

客家剪纸:一把剪刀“雕琢”纸上艺术

“用剪纸艺术,表现客家文化,呈现出赣南之美。”曾晓梅觉得,“客家剪纸,有一天也会成为文化名片,走出赣南,走向海外,让更多人认知客家文化,让更多客家人,能够找到情感的共鸣!”

“‘客家福’已经成为文化礼品,期待更多海内外朋友认可。”曾晓梅也希望,客家剪纸能够成为赣南经济建设和社会文明的群像之一,对城市的发展和品牌起到重要作用。(文/李刚 图片由客家剪纸传承人曾晓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