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一张琴需三年时间 他在古宅“余音绕梁”
上竹丝巷4号是一座民国建筑,门头牌匾四字——“无离精舍”。时有锯木、凿木之声,亦有古琴声余音绕梁。
这是一间琴舍,主人名为林可斫,原名林浩,是非遗丝弦古琴制作技艺传承人。他自小受父辈影响,学习丝弦古琴制作技艺,融合华南派和江西派之所长。之后,师从吴门徐庄学习古琴艺术,形成了独有的斫琴和弹奏技艺。
如今,他学成归来,在赣州设立琴馆,传播古琴文化,发扬古琴斫制技术。古宅子里,这位古琴师用时间,沉淀着文化与技艺。
拜师学艺
林可斫是江西宁都人,祖籍广东揭阳。其祖父林映居是名斫琴师,技艺源自林可斫曾祖父——斫琴大师林江。少时,林映居随母逃难至宁都,将华南派丝弦古琴制作技艺传至于此,并吸收了江西派丝弦古琴制作技艺的长处,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斫琴技艺。
林映居善于学习,勤于钻研,进一步传承发展丝弦古琴制作技艺。林可斫自小见祖父斫琴弹音,对此也产生了浓厚兴趣。但祖父学艺时的古籍和资料已遗失,只能靠口传面授,小可斫心领神会,并渐有所悟。
大学期间,林可斫一边学专业知识,一边系统钻研斫琴技艺和音律。大学毕业后,他开始花大量时间,探索古琴弹奏和制作之法。2015年,林可斫自感遇到了瓶颈,正在寻找“出路”时,遇上了吴门琴师徐庄,于是远赴新疆乌鲁木齐,在师父身边学艺4年。
“这是人生一段宝贵的经历。”每当回忆起那段时光,林可斫脸上都绽放着光彩,“白天学琴艺,晚上和师父煮茶,听他讲国学、历史,有时候可能一句话,就开启了我的灵感。”
古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林可斫在家传的丝弦古琴制作技艺基础上,学习了吴门古琴艺术,琴艺和耳力都得到进一步提升。2018年,林可斫学成归来,在赣州开设“无离精舍”,继续研习斫琴和弹奏技艺,发扬古琴文化,收学生传艺,开启了赣南“传道”之始。
古法斫琴
有关资料记载,古琴亦称瑶琴,产生至少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文化中起源最早、地位最为崇高的道器和乐器,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而丝弦古琴制作技艺,简称斫琴,是指对古琴进行精工细作的一种传统手工技艺。
据桓谭《新论》记载:“昔神农氏继宓羲而王天下。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
江西琴艺历史悠久,贵溪曾发现了两件战国时期的十三弦古琴。到了宋代,形成了与京师、两浙三足鼎立的江西琴派。江西的斫琴历史悠久,明代丝弦古琴制作技艺在江西得到传承、发展,并传入赣南。
斫琴师和不朽的古琴艺术品,形成了具有浓郁特色的中国传统艺术和美学体系,汇集了中国传统文化材料学、声学、韵律学、髹饰学和史学,建立和传承了辨择良材、酌准尺度、审音定位、天覆圆成、灰磨平均等一整套斫琴理论,具有重要的价值。
弦古琴制作技艺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发展,在唐宋以来的斫琴理论基础上,形成了一整套斫琴制度。其选材一般选用无节无裂,纹路顺直的老杉木为面板,老梓木为底板,面板长约130cm,宽约30cm,厚约5cm;制木胚主要以较为常见的伏羲、神农、落霞、蕉叶、仲尼等为主要斫制形制。根据需求用斧头、锯子、凿子等工具,手工制胚,成粗胚后放置2到3年。
之后是开挖槽腹,根据既定形制,以音色音质为准,用凿子轻轻开挖槽腹,边挖边试听音,再慢慢修改。
完成后,放置1到3个月,最后用鱼鳔胶将面底板粘合。然后是裱布,将麻布放进稀释漆里浸泡,再刷一道漆,待漆未干时,均匀地将麻布裹在琴胚上,放到阴凉处阴干。
“上灰胎,就是将裱布修平整后,以粗鹿角霜加大漆搅拌作灰胎,均匀刮抹至琴面,再阴干、打磨,依次上中灰、细灰。”
这段时间,林可斫正在对一把古琴精雕细琢,“经过反复阴干、打磨、补灰,使灰胎厚薄均匀,就可装琴徽,根据全弦长来分段排定十三徽,从有效弦长的二等分点作为七徽开始至八等分。”
林可斫对斫琴的技艺如数家珍。他介绍说,斫琴的工序非常复杂,一共有12道,除了以上6道,还有髹漆、揩清、推光、装雁足、安琴弦,最后是调音,通常采用泛音调音法调音,依照传统的“九德”、“四芳”,直到低音区浑厚深沉、中音区和宽含蓄,高音区清澈脆亮为止,“这很考验斫琴师的耳力。”
余音绕梁
斫琴费时费力,制作一张古琴,大概需要花费3年时间。林可斫从事这项技艺,已有近10年的时间。古宅,庭院,琴木,丝弦,他用情怀和灵魂,致力于这份高雅的文化艺术事业。
“斫琴技艺要有与众不同的审美情趣,它对斫琴者的要求很高,不光要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积累,还要遵循古制斫琴。”林可斫对丝弦古琴的制作有很深的理解,“如果用现代工艺去制古琴,它的共鸣腔、音色等等,都会有很大的差别。”
目前,国内传授丝弦古琴的很少,大部分系吴门古琴的师传。
“无离精舍”琴馆落地赣州后,共收学生13人,目前有3人小有成绩,开始自学钻研。另外,该琴馆共举办古琴“雅集”30余场,向喜欢艺术文化的赣南人,讲解传统文化、古琴历史,并且共同切磋古琴弹奏技艺。
如今,为保护这一优秀高雅的传统技艺,宁都县文化馆制定了五年计划,鼓励传承人带徒授艺,让“彭泽横琴”余音绕梁,三日不绝。2020年,“无离精舍”丝弦古琴技艺成为宁都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林可斫成为该项目传承人。目前,该项目正在申报赣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从曾祖父斫琴大师林江,到祖父林映居,传至林可斫。又从苏州吴门琴舍吴兆基到师公汪铎,再到其师父徐庄,林可斫既传承家族琴艺之精髓,又集吴门琴舍之长,而今成为一名有情怀的“琴人”。
“古琴文化要发展,就要和市场接轨,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林可斫对“非遗”传承憧憬万分,“古文化博大精深,很多古籍资料也不全,丝弦古琴技艺传承下来的只是少部分,因此它的研究价值大,发展空间也很大。”
林可斫希望有喜欢古琴的人能多了解丝弦古琴的技艺,还有弹奏方法,以一颗传承文化的情怀,投入到这份事业之中。
“斫琴,传道,是清贫的事业,也是寂寞的人生。”林可斫在寂静的庭院里,喝了一口岩茶继续斫琴,“如果有学生能学而有成,开设琴馆传播文化,我也算是了却了一桩心愿!”
檀香缭绕,凿木声此起彼伏。古宅小院里,这位年轻琴师,弹出了文化之音,也弹出了艺术人生。(文/李刚 图/丝弦古琴制作传习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