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南昌发展首位度,充分彰显省会担当”江西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系列新闻发布会南昌专场新闻发布会实录

“提升南昌发展首位度,充分彰显省会担当”江西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系列新闻发布会南昌专场新闻发布会实录

新闻发布会现场(章瀚楠 摄)

新闻发布会现场(章瀚楠 摄)

9月13日,江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南昌市联合举行“提升南昌发展首位度,充分彰显省会担当”江西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系列新闻发布会南昌专场新闻发布会。南昌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胡晓海发布和介绍有关情况。南昌市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赵泽华,南昌市人社局局长巫滨,南昌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吴新财,南昌市文广新旅局局长万利平出席发布会,并答记者问。省委宣传部对外新闻处处长黎峰主持新闻发布会。

省委宣传部对外新闻处处长黎峰(以下图片均由 文颖 摄)

省委宣传部对外新闻处处长黎峰(以下图片均由 文颖 摄)

黎峰:

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江西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系列新闻发布会。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四届十三次全会精神,省政府新闻办从今天起,举办江西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系列新闻发布会,介绍全省各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历程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动实践。今天是首场,南昌专场,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南昌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胡晓海先生,南昌市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赵泽华先生,南昌市人社局局长巫滨女士,南昌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吴新财先生,南昌市文广新旅局局长万利平先生,请他们围绕“提升南昌发展首位度,充分彰显省会担当”主题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下面,先请胡晓海先生作介绍。

南昌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胡晓海

南昌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胡晓海

胡晓海: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各位来宾:

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与大家共同分享南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历程。首先,受市委书记李红军和市长万广明的委托,我谨代表中共南昌市委、南昌市人民政府欢迎各家媒体和各位嘉宾的莅临,也向你们长期以来对南昌发展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自党中央做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一道,抢抓机遇、克难奋进、开拓创新,推动豫章大地实现了沧桑巨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决贯彻党中央在新形势下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部署要求,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时的谆谆嘱托,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为江西、为南昌指引的道路,砥砺前行、接续奋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收获了丰硕的成果。让我们欣喜的是,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接连跨越4000亿、5000亿两个台阶,实现了城市量级的跃升;让我们欣赞的是,全市接连实现了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跨越9万元大关,财政收入跨越千亿元大关两个突破,已达到高收入国家收入水平;而更让我们欣慰的是,全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两个指标分别达到46796元和20921元,较2010年均提前成功实现了翻番,城乡居民收入已远高于小康社会标准。

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如今的南昌,是稳扎稳打迈进了小康,是全民携手迈进了小康,是欢欣鼓舞迈进了小康,更是满怀期待迈进了小康。因为:

我们始终将推进与人民需要相适应的高质量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让全面小康的底色更厚。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西提出的“努力在加快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上作示范、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上勇争先”的目标要求,坚定不移贯彻“振兴实体经济,做大做强制造业”系列决策部署,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发展壮大,“4+4+X”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电子信息、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绿色食品、新型材料四大产业产值超千亿,机电装备制造产业产值超五百亿。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十三五”期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由23.8%提高到41.9%,全社会研发经费(R&D)投入从63.72亿元增加到112亿元(预计数),高新技术企业从345家增加到205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由563家增加到1694家。硅衬底高光效GaN(氮化镓)基蓝色发光二极管项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实现了“零”的突破,打破了发达国家多年的技术垄断。坚定不移打造“四最”营商环境,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在全省率先成立行政审批局,“六多合一”集成审批模式改革唱响品牌。“重资本轻资产”招商模式、大数据市场主体监管新模式等创新举措形成首批试点经验在全国推广。“降成本、优环境”工作成效明显,“十三五”期间累计为企业减负超过1300亿元,市场主体从35.76万家增加到47.74万家,注册资本从1.2万亿元增加到1.94万亿元。

我们始终将建设与人民期待相匹配的高颜值城市作为第一目标,让全面小康的成色更足。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一个尊重,五个统筹”的城市发展要求,坚持“以人为核心”推动城市建设,致力于为百姓提供一个功能更加完善、环境更加优美、生态更加宜居的生活空间。近年来,我们持续优化空间布局、调整行政区划、拓展城市框架,新建撤县设区,湾里撤区设局,红谷滩正式设区,南昌空港新城、南昌向塘国际陆港新城、南昌高铁东站新区、九望新城、中国(南昌)现代职教城五大功能板块全面启动规划建设,正式开创了“跨江临湖、揽山入城”的大南昌都市圈时代,全市常住人口超过625万,城镇化率超过78%。我们持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对外打开大通道,对内畅通内循环,综合交通体系日臻完善。“大”字型高铁网初步形成,“一环八射”高速公路网已经形成,与珠三角、长三角实现双高速贯通。地铁1、2号线全线运行,3号线开通初期运营,4号线加快建设,地铁运营总里程达到88.8公里,年底可达120公里,轨道运营线网进入“放射+网格”时代。“十纵十横”干线路网日趋完善,城市一环闭环通行、二环和三环加速推进。我们持续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先后开展了“美丽南昌·幸福家园”环境综合整治,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棚改旧改、背街小巷整治、“垃圾分类”“厕所革命”等专项行动成效显著,城市环境面貌焕然一新。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城区黑臭水体全面消除,河湖水系大联通加快实现,城区绿道达到400公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04平方米,空气质量优良率连续六年保持中部省会城市第一,PM2.5年均浓度五年内下降19%,“南昌蓝”成为城市靓丽名片。我们持续用大数据为城市管理赋能,“城市大脑”正式运行,“南昌交通不限行”“文明创建不下线”“舒心停车·先离场后付费”等应用场景落地生效,真正实现了科技改变城市,智慧点亮生活。

我们始终将打造与人民幸福相融合的高品质生活作为第一追求,让全面小康的亮色更透。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庄严承诺,致力于实现人的全面小康,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品质的美好生活,让幸福感、获得感、满足感镌刻在每一个南昌人民心上。我们同步全面小康,消除了人民的绝对贫困。全市80个贫困村实现高质量退出,城镇贫困群众实现整体性脱贫解困,精准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实现了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千方百计稳定就业,零就业家庭就业安置率达到100%,多年来实现了动态清零,多项就业民生指标任务占比及完成数超过全省总数的15%。我们优化服务供给,满足了人民的宜居需求。“十三五”期间,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医疗保障服务实现全覆盖,城乡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480元、280元提高至735元、530元;教育、医疗、养老服务全面升级,新建扩建中小学校150所,新增学位26万个,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从3万张增加到4.4万张,养老床位数从1.2万张增加到3.7万张;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率100%,基本形成城区“15分钟健身圈”,建成192个“1+5+X”社区邻里中心,为群众生活提供便捷。我们涵养城市文明,充实了人民的精神世界。我们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持续提升城市文明水平和市民文明素质。近年来,我们大力推进核心价值观引领工程,注重内容融合、方式创新,挖掘整合各类红色资源,让“红色文化”跟上“时代步伐”。如今,南昌军事主题公园、建军雕塑广场等红色场馆都成为了市民喜爱的“网红打卡地”,红色文化正在悄然浸润着城市发展,滋养着城市文明。与此同时,我们高度重视群众“精神食粮”的补给,在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县区全覆盖的基础上,将文化触角延伸至农村,实现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村(社区)综合性文化中心全覆盖。此外,我们鼓励传统民俗文化发扬光大,百花齐放,百姓精神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瓷板画”“上坂关公灯”“西山万寿宫庙会”“南昌清音”“文港毛笔制作技艺”等5个项目更是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代表性名录。我们坚守安全底线,守护了人民的岁月静好持续推进平安南昌、法治南昌建设,启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城市创建,守住了各类风险底线,全市社会治安大局持续平稳,综治中心、“雪亮工程”建设经验在全国得到推广。特别是在疫情防控和防汛救灾的过程中,我们坚定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以最快的速度实现了确诊病例“清零”,以最大的力度抵御了洪水肆虐侵袭,全力以赴保护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守护了人民群众的岁月静好。

千年小康梦,百年奋斗圆。带着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我们将再次出发,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赶考路”。为此,今年3月,南昌市政府印发了《南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Ο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为南昌未来五年发展绘就了蓝图,锚定了方向。未来五年,我们的发展目标是:围绕“富有创新活力和文化魅力,令人向往的中国智造新城、山水名城”城市愿景,努力打造国际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全国数字经济发展先行区、全国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全国市域治理现代化试验区、国家现代流通体系重要枢纽。为了这个发展目标的实现,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全力开展十四项重点任务,即:加快建设区域创新高地、建设数字南昌、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现代化大都市、引领大南昌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美丽中国南昌样板;高水平发展开放型经济、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加快深层次市场化改革;建设独具魅力的历史文化名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进民生福祉、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南昌。

梦在前方,路在脚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艰巨任务,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实干、奋发有为、彰显担当,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南昌,为描绘好新时代江西改革发展新画卷而不懈奋斗!

我就介绍这么多,谢谢大家!

黎峰:

谢谢胡市长的介绍!下面开始提问。提问前请举手,并通报一下所在新闻机构。

光明日报提问

光明日报提问

光明日报: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保障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主要举措,而研发投入又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请问“十三五”期间,南昌市在引导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增强科技支撑能力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南昌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吴新财

南昌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吴新财

吴新财

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加大研发投入是实现区域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南昌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加大研发投入作为培育创新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抓手,聚焦做好了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出政策。2018年11月,在全省率先出台《南昌市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后补助实施办法(试行)》,每年设立2亿元专项补助资金,对企业上年度研发投入的总量和增量进行补助,其中总量部分按研发费用支出额的1%-5%分段给予补助;增量部分按新增研发费用的10%给予补助。截至2020年底,已向1445家企业和市级新型研发机构兑现研发费用后补助资金3.58亿元,极大地激励了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是明导向。把研发投入作为企业申报除软科学和科技创新奖励专项之外的科技计划项目所必需的基础条件,并对研发经费支出提出了刚性要求。比如:企业申报科技重大专项,其申报项目的研发经费支出应达到所申请财政资金的4倍以上,尤其针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在今年的申报指南中还新增了“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不低于3%(含)”的要求;其它类别项目,对研发投入都有不同程度的要求。近三年来(2019至2021年),全市实施科技重大项目53项,给予资金支持8232万元,研发投入的导向作用进一步凸显。

三是优服务。为做到全市研发投入纳统对象“应统尽统”,主要采取了抓实企业统计人员业务培训、对重点企业实行“一对一”“面对面”辅导等有效管用办法,帮助企业做好研发统报工作。近两年来,全市有研发投入的企业入统率已达百分之百。

南昌市多措并举引导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近年来全市研发投入加速增长,2019年突破百亿大关,达101.24亿元,占比超过全省总量的四分之一(26.34%);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8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26个百分点。预计2020年,全市研发投入达到112亿元,研发投入强度可达1.95%。下一步,南昌市将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全面创新,继续把加大研发投入做为关键举措来落实、落细,努力打好“科技创新基础大提升”战役,为南昌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这个问题我就回答到这里,谢谢。

江西日报提问

江西日报提问

江西日报:

南昌被誉为“鄱湖明珠·中国水都”,绿色生态是南昌的闪亮名片。请问十八大以来南昌在协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南昌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胡晓海

南昌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胡晓海

胡晓海: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十三五”期间,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纵深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效,为推动南昌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生态基础。

一是生态环境向好向优。“十三五”期间,南昌的生态环境有三个明显的变化。第一个是南昌的天更蓝了。2020年,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1.5%,较2015年提升4.8个百分点。空气质量在中部省会城市和全省设区市中率先达到二级标准并连续三年保持二级标准,连续六年排名中部省会城市第一。“南昌蓝”屡屡在广大市民和游客的朋友圈收获点赞,成为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第二个是南昌的水更清了。“一城香樟半城湖,一江三河串十珠”是南昌城良好水生态的真实写照。近年来,我市以水环境治理为切入点,不断提升治水能力,大力呵护湿地候鸟,积极打造亲水都市,取得了显著成效。2020年,全市37个地表水断面水质优良率94.6%,较2015年提升16.8个百分点,全面消除了Ⅴ类和劣Ⅴ类水体。第三个是南昌的土质更好了。“十三五”以来,我市未发生因耕地土壤污染导致农产品质量超标事件,未发生污染地块再开发利用不当造成不良社会影响事件。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3%以上,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90%以上,地下水环境状况极差率为9.09%,超额完成国家考核目标任务。

二是生态品牌越擦越亮。“十三五”期间,南昌一系列生态创建成为国家、省级战略:南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示范区建设上升为省级战略,湾里区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和省级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试点县区,高新区国家级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顺利通过验收,青云谱区老工业区转型升级、高新区打造绿色生态园区、餐厨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等一批改革成果入选《江西省生态文明改革示范经验》并在全省范围推广。五年间,全市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区1个,国家级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1个,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市县1个,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集体1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省级实践创新基地2个,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基地17个,省级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3个,省级生态乡镇11个,省级生态村30个;命名市级生态村235个。生态南昌的美誉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山水名城、生态都市”的城市品牌不断唱响。

三是生态治理从严从实。一方面,我们坚持领导带头与制度建设两手抓,压实了生态治理责任。成立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高位推动改革创新、压紧压实主体责任。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县区高质量发展考核和领导干部专题培训重要内容,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实施意见》《深入实施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助推高质量发展若干举措》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另一方面,我们坚持环境治理与民生需求两促进,实施了一批生态环境领域重大民生项目。城区主要污水处理厂扩容基本完工,全市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76.95万吨/日;麦园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竣工投产,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理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全市垃圾焚烧处理能力达到3600吨/日,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四是生态低碳有为有效。“十三五”期间,我市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绿色转型升级,全市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15年的4.7:52.5:42.8调整为2020年的4.1:46.6:49.3,成功迈出由“二三一”向“三二一”产业结构优化步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接近翻番,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高速增长。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全市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均超额完成目标任务,以24.5%的能源消费总量增幅,支撑了全市43.6%的GDP增长,单位GDP能耗累计降幅达到20.3%,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1.4%,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在更高起点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经验成果的开篇之年。下一步,我市将继续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纵深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立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对优质公共生态产品的向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动摇,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文章,加快构建具有南昌特色、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体系,推进生态文明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力打造“山水名城、生态都市”的城市品牌,为描绘好新时代江西改革发展新画卷作出省会城市应有的贡献。

谢谢。

凤凰网提问

凤凰网提问

凤凰网:

请问南昌市在文化强市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在下一步推动“文化之城”建设中还有哪些计划?

南昌市文广新旅局局长万利平

南昌市文广新旅局局长万利平

万利平:

谢谢你的提问!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它生动记录着一座城市的发展演进,写实塑造着一座城市的底蕴和独特魅力。

一直以来,南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强市”建设,全市上下解放思想、积极作为,实现了“文化事业稳步发展、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旅游业加快推进”的喜人局面。海昏侯国遗址公园、“寻梦滕王阁”大型沉浸式实景演出、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等相继精美呈现;“美·书馆”、高新图书馆等一批城市书房精彩亮相;原城纪等一批旅游景区开门迎客;八大山人纪念馆等一批博物馆成功晋级。2020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412.98亿元;旅游接待人次1.51亿。

下一步,我们将对标“提升南昌发展首位度,充分彰显省会担当”的总要求,以问题为导向,重点围绕“五大工程”精准发力。

一是实施“公共文化建设”工程

主要是三项重点工作:

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批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重点建设市图书馆新馆(5.5亿)、市博物馆新馆(4.5亿)等项目。

加快推进公共文化产品精准化服务。构建全市覆盖、四级联动、城乡一体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网络,办好“文化下乡”“南昌原创音乐节”“广场舞大赛”等公共文化活动。

统筹推进城乡公共文化空间发展。加快推进城市书房、非遗工坊等建设;开展“洪城街艺”活动,形成规范化、常态化、可持续的南昌街头艺术表演模式。

二是实施“文化消费升级”工程

优化文旅消费产品供给。我们将积极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探索以“万寿宫、滕王阁、绳金塔、江纺、洪都”等为核心,打造可以比肩长沙坡子街的非遗文化展示街、工业遗迹文化街、文旅轻奢消费街等各种各样、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城市旅游核心吸引物。

开展文旅消费促进行动。充分做好在全国率先推出南昌文旅一卡通,通过发挥互联网+文旅消费+数据驱动的优势,打造内涵更全面、功能更完善的“文旅一卡通”消费平台,让旅游、阅读、电影、艺术等文旅消费更好地惠及大众。

三是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

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实施贺龙指挥部旧址、朱德军官教育团旧址、新四军军部旧址、小平同志工作车间等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工程。

大力传承红色基因。我们将深入挖掘红色文化遗迹、红色传统、红色精神等资源,以“一杆枪、一支号、一条道”为主题,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讲好红色故事。

推出红色旅游线路。以八一起义纪念馆、新四军陈列馆、小平小道为核心,打造系列的红色旅游线路。

四是实施“文艺创作繁荣”工程

创作艺术精品。深入挖掘重大革命、爱国主义等题材,每年推出1-2部在省内外有影响力的大型舞台艺术剧目。

深化文艺院团改革。落实“一团一策”,打造南昌歌舞团、采茶剧团等品牌,繁荣省会城市舞台艺术。

五是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强化历史文化遗址保护利用。拓展海昏侯国等大遗址保护利用内涵和外延,建设系列体现南昌特色的考古遗址公园和遗址博物馆。

做好历史遗迹文脉活化展示。打造以历史文化街区为代表的老南昌城府文化展示体系;打造以豫章书院、江西会馆为代表的书院会馆文化展示体系。

加强历史名人文化研究阐释。开展对澹台灭明、徐孺子、进贤二晏(晏殊、晏几道)、汪大渊、王阳明、朱耷等各领域代表性历史人物的研究,挖掘历史文化内涵。

新时代、新阶段,推动“文化强市”建设是我市加快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将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敢闯敢试的工作干劲、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扎实推进文化建设工作,奋力谱写南昌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感谢大家对南昌文化建设的关注,这个问题我就回答到这里。谢谢!

南昌日报提问

南昌日报提问

南昌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平安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是改革发展的基本前提。”那么,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南昌市平安建设取得了哪些成效呢?

南昌市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赵泽华

南昌市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赵泽华

赵泽华:

大家好!很高兴向大家介绍我市平安建设情况。近年来,南昌市政法机关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聚焦广大市民对安全、安居、安业的美好愿望,想了许多办法、采取了许多措施,推进平安南昌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全市公众安全感指数从2012年的93.24%,提升到今年上半年的98.43%,我市连续7年荣获全省平安建设考评优秀设区市,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打击有力。我们始终把打击锋芒对准市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盗抢骗”“黄赌毒”“食药环”等突出违法犯罪行为,四年来,全市共办理刑事案件40840起,抓获犯罪嫌疑人38981人,命案侦破率达100%。尤其是在为期三年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共打掉黑恶团伙124个,抓获涉案人员1617人,查扣资产46.9亿元,并对金融放贷、水利资源等15个重点行业开展专项整治,铲除黑恶土壤,扫出朗朗乾坤。

二是防范有效。我们深入推进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全市“雪亮工程”视频监控探头从2016年的9800个,增长到目前的13万余个。智慧平安小区建设从2016年开始,目前已经建成638个,打造了人防、物防、技防一体化的防控体系,让更多市民享受到更加安全的工作生活环境。去年,全市接报的刑事警情比2017年下降14.4%。

三是治理有招。我们提出,利用三年时间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城市,坚持民安与民生融合推进,构建了“昌治久安”工作体系,既加大各类社会矛盾的调解力度,加强对肇事肇祸精神病人、问题青少年和吸毒人员的收治管理,让大家安心。同时,也聚焦市民的烦心事、焦心事,研发推出“昌通码”和社会治理APP等民生事务的服务平台,以开展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为契机,已出台便民利民举措302项,开展为民办实事1万余件,让大家舒心。

这些,只是全市平安建设的一个缩影。下一步,我们将始终把广大市民的利益放在心上、把平安使命扛在肩上,一如既往的守护平安、服务人民!谢谢。

江西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提问

江西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提问

江西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

请问十八大以来南昌市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面有哪些成效?在下一步贯彻落实方面,有什么工作打算?

南昌市人社局局长巫滨

南昌市人社局局长巫滨

巫滨: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党的十八大以来,南昌市积极顺应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形势和改革趋势,在调待惠民、减负惠企、创新服务等方面开展扎实工作,交出一份群众较为满意的民生答卷。一是扩面织密保障网。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适应新就业形态的社保政策制度,实行建档立卡贫困人员财政代缴社保政策,将更多的群体纳入社会保险制度的保障网。截至目前,我市城镇企业职工、机关事业单位、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12.12万、15.05万、144.08万、67.85万、122.15万人,基本实现应保尽保。二是调待提升幸福感。实现全市企业职工养老金17连调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6连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已由每人每月的110元增加至每人每月145元,离退休人员待遇水平稳步提升,充分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累计兑现各项保险待遇133.93亿元,共惠及全市63.77万名退休人员。三是减负惠企保主体。全面落实企业养老保险综合降费减负政策,延长阶段性降低工伤保险费率,为助力企业发展贡献社保力量。2020年以来累计为全市企业降费减负97.35亿元,其中养老保险费82.15亿元、失业保险费9.64亿元、工伤保险费5.56亿元。四是创新引领优服务。在全省首创社银融合服务模式,全市85家自助服务网点已实现18项社保业务全天24小时自助办理,构建老百姓身边的“15分钟社保服务圈”。以参保群众需求为导向,实现企业开办全程网办,打造社保专家解忧服务品牌,创新推出小i机器人智能咨询服务,通过数据共享完成全省最大体量“无感化”资格认证,率先在全省实现了社保卡全业务“一站式”线上办理。

下一阶段,南昌市将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发挥社会保障“稳定器”“减压阀”重要作用,助力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一是推动社保体系更健全。持续加大精准扩面力度,促进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从业人员等群体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和工伤保险,有效实现社会基本保险法定人员全覆盖。二是推动社保服务更暖心。充分运用“互联网+人工智能+政务服务”,推动更多社保业务“掌上办、线上办”。总结固化洪城社保专家解忧工作室运行成果,积极探索更多“距离近、服务好、办事快”的社保服务品牌。三是推动社保基金更安全。采取事前、事中、事后监管相结合的方式,完善社保基金管理监督和内控制度,坚决查处各类骗取、套现、冒领社保基金案件,尽心尽力守护好全市群众的养老钱、保命钱。

这个问题我就回答到这里,谢谢。

黎峰:

时间关系,答记者问就到这里。谢谢各位发布人,谢谢各位记者朋友,欢迎大家继续关注南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会后再进行咨询、沟通或采访。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