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安源(李建锋 摄)
从1921年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走过了百年历程。而这一段历程,也几乎是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的百年足迹。
安源人民以汗水、勇气、智慧、力量和担当写就了一部红色百年史。走过一百年历程的安源,赓续“义无反顾,团结奋斗,勇于开拓,敢为人先”的安源精神血脉,凝聚奋进力量,实干、向前。
安源的“红”与“黑”
安源地处江西省西部,位于萍乡市中心城区,总面积198.7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0万,辖4镇6街1管委会,是中国近代工业最早崛起的地区之一、20世纪初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最早的地方之一、中国工人革命运动的摇篮、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策源地及主要爆发地。
“足迹——萍乡市庆祝建党100周年网络主题宣传活动”走进安源(黄涛滔 摄)
5月26日,由江西省委网信办主办,萍乡市委网信办、安源区委宣传部和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承办的“足迹——萍乡市庆祝建党100周年网络主题宣传活动”走进安源,20余家中央、省、市媒体用脚步丈量安源,用足迹见证初心。
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里,该馆宣传科副科长刘帆凌正在讲解。(李梦丽 摄)
安源的红是由来已久、有目共睹的。
“这就是我馆的序厅,它是由中央的主雕塑和后面的浮雕墙组成,以浑厚凝重的艺术形式,恢宏的气势立体地表现了波澜壮阔的安源十年革命史。”5月26日,在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里,该馆宣传科副科长刘帆凌讲述着那段激荡人心的历史。
1922年9月14日凌晨两点,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爆发。这天,铁路工人拉响汽笛,卸下机车的重要部件,停开列车;煤矿工人砍断井下电源,高举斧头、岩尖,如潮水般从矿井、工棚、街头巷尾蜂拥而出。工人们高呼:“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
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李梦丽 摄)
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是安源红色历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抹底色。安源路矿是萍乡煤矿和株萍铁路的合称,地处湘赣边境。上个世纪20年代初,安源路矿工人最多时达1.7万多人。工人们大多是来自湖南、湖北和江西等地的破产农民,其中,湖南籍的占了70%。工人们饱受残酷的剥削与压迫,劳动条件恶劣,生活十分困苦。
毛泽东多次到安源,指导工人运动。他与李立三等人商定开办夜校,建立革命团体,指导成立中国共产党在产业工人中的第一个党支部——中共安源路矿支部,由李立三任支部书记。在党支部领导下,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成立,安源路矿工人运动进入发展新阶段。
安源工运时期廉政建设陈列馆(李梦丽 摄)
经过5天的斗争,路矿两局被迫承认工人罢工条件,把相关条件合并,达成13条协议,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路矿两局承认“俱乐部有代表工人之权”。而罢工胜利后,党组织在工人群众中的威信大大提高,路矿工人俱乐部成员由700人发展到1.7万多人,党、团组织也获得大发展。
1982年,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旧址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静源烈士殉难处纪念碑(李梦丽 摄)
“我的外公一共有6个子女。他是普通农民,从老家湖南到安源来谋生。在(安源)夜校学习时受到启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始扎根在安源开展革命活动。”在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旁的草坪上,黄静源烈士纪念碑静静矗立着,其后人讲述着黄静源的生平事迹。
总平巷(李梦丽 摄)
在安源,煤炭是绕不开的话题,承载了安源百年发展史和近一个世纪的经济发展史。时至今日,在安源的大地上,煤炭的足迹仍然可以看见。
正午时分,站在总平巷前,井口上方塑有铁锤岩尖图案和“总平巷”三个醒目大字。往巷道里探头,日光灯还亮着,煤炭工人三三两两坐在屋前或休憩,或吃饭;时而有那么一两辆运煤的小铁轨车沿着轨道向远处的巷道驶去。至今,安源煤矿的总平巷还在生产,安源的煤炭经济还在发展。
讲解员介绍说,总平巷坐南朝北,呈牌坊型,是安源煤矿工人上下班以及煤炭输出的总巷道。
总平巷前有一块巨幅“安源煤矿简介”标牌,这里既是安源煤矿建矿史的重要文物,也是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的历史见证。当年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等在安源开展工人运动时,都是从这里下矿井与工人交谈。
一抹鲜红、一生信仰 从7到1.3亿的壮大
“安源是块红色的热土,它是中国工人运动策源地。这里也产生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少年儿童革命组织——安源儿童团。因此,安源也被誉为中国少年儿童运动的摇篮。”在中国少年儿童运动安源纪念馆内,讲解员蔡紫莹讲述着安源儿童团团员们的故事。
安源红领巾纪念馆(李建锋 摄)
每年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少先队员在安源进行研学,其中中国少年儿童运动安源纪念馆是绕不开的研学点。而安源本地的中小学校也经常在纪念馆开展主题队日、主题团日活动,少先队员们通过史料和丰富展陈能清晰地“看见”历史、明白红领巾的意义。
中国少年儿童运动安源纪念馆内,讲解员蔡紫莹正在讲解。(李梦丽 摄)
90多年前,儿童团员们虽然年龄小,但在安源工人运动中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蔡紫莹介绍说,1922年9月,儿童团接受了党组织交给的新任务——秘密到火车站接一个人。儿童团员们打打闹闹、嘻嘻哈哈,机智地避开敌人盘查,把接到的人安全护送到了工人俱乐部,“被护送的同志是刘少奇,他欣喜地表扬了儿童团员的机智和勇敢。”
1925年9月17日,为庆祝安源路矿工人罢工胜利3周年,儿童团员们参加了工人俱乐部召集的庆祝大会。21日,早有预谋的汉冶萍公司总经理勾结赣西军阀突袭查封了安源工人俱乐部、消费合作社和工人学校。年仅25岁的安源工人俱乐部副主任黄静源为了保护党的秘密文件和掩护同志们撤退不幸被捕,后被枪杀。“矿工们捧着黄静源的血衣,王耀南将它撕成布条分给大家系在脖子上,以示缅怀烈士,继承遗志。”蔡紫莹说,“这就是现在少先队员佩戴的红领巾的由来,它是革命先烈鲜血染成的,红领巾精神鼓舞了亿万少年儿童。”
“时刻准备着。”鲜艳的红领巾、神圣的队礼、嘹亮的队歌和庄严的呼号,伴随着一代又一代少先队员茁壮成长。从安源儿童团的七颗“种子”开始,中国少年先锋队现已发展为拥有1.3亿名队员的组织。
赓续红色基因赋能乡村振兴
在安源区,有49个村庄。其中,安源镇张家湾村最为“红”,这里是秋收起义的源头,红色资源丰富、革命底蕴深厚。张家湾村党总支下设两个党支部,共有98名党员。2020年以来,张家湾村实施夯实“灯台”筑堡垒、点燃“灯芯”当先锋、加足“灯油”助振兴、点亮“灯焰”暖民心四大工程,让“红色名村”别样“红”。
安源一小学的学生们参观孔原生平事迹陈列馆(李梦丽 摄)
一直以来,张家湾村高度重视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工作,不断整合优化红色资源,提升规模档次,打造党性教育基地,通过讲好红色故事,把张家湾的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让红色文化别样“红”。
为了打造好红色教育阵地,张家湾村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建造孔原、吴烈、吴运铎、王耀南等革命先辈的事迹陈列馆,“初心学堂”以及孔原故居,打造“把一切献给党”安源党性教育基地。与此同时,联合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用好秋收起义军事会议旧址、设立村史馆,建造一批可看、可听、可体验的红色教育阵地群。另外,张家湾村充分发挥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模范“四老”作用,建立红色宣讲队,还充分利用安源纪念馆及区、镇组建的专业讲解员队伍力量,切实讲好张家湾的红色故事,传承安源精神,使红色基因深入人心。
安源区党性教育基地“初心舞台”正在演出情景剧(李梦丽 摄)
随着歌声响起,在张家湾村初心舞台上,一场历史情景剧《张家湾的红灯》上演。这个节目的表演者平均年龄58岁,年龄最大的68岁,她们分别来自在安源家喻户晓的映山红艺术团和星火艺术团,“艺术团有150多个人。近年来,我们走进社区、村庄等地,为群众免费演出百余场。”映山红艺术团、星火艺术团负责人李学云说,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结合党史,我们精心编排了一系列节目,以歌、舞、唱等情景剧的形式表演出来,通过进社区、入村庄、走学校,带动群众一起参与进来,使党史学习教育深入人心。”
作为全国有名的红色名村,站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元年的张家湾村,依托自身红色资源及周边红色景点,不断发掘本地特色文化,将村级绿色项目和红色旅游相结合,引领村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在安源区青山镇源头村,红色旅游也越来越火。近年来,源头村激活当地的红色资源,助力乡村振兴。“源头村是老一辈革命家高自立的故乡。”安源区委宣传部工作人员说。
青山镇源头村高自立广场(李梦丽 摄)
高自立故居(李梦丽 摄)
走进源头村,高自立全身铜像矗立在广场中央。一侧的高自立生平陈列馆内展示着他的事迹。二楼的影音室内播放着有关高自立个人生平事迹的短片。
青山镇依托红色文化名村这张名片,深入挖掘高自立事迹,打造了一个集廉政宣传、党员学习、干部教育、参观纪念、群众文化为一体的“高自立廉洁自律教育基地”。基地精心设置了党史学习教育精品课程,打造了风龙森林公园红色徒步游路线。自2019年建成以来,已有10万余人次前来接受红色教育。
村子“红”了,游客多了,如何将丰富的红色资源转化成经济发展的动力,让村民收入越来越高,日子越过越红火?源头村围绕“红色+党建”“红色+旅游发展”“红色+基层治理”思路,组建了党员志愿服务队,他们带头进行政策宣传、环境整治、游客服务、谋划产业发展等。在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下,一批农家乐、种植养殖基地、民宿等开办起来。
在今天的源头村,一条“党建引领+红色文化+特色农业”的乡村振兴之路正在拓展延伸。这一路径,也正是安源区其他村庄的飞跃之路。(文/李梦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