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我正坐在草甸上休息,突然感觉肩膀上有个小东西在爬。低头一看,好家伙,‘臭虫’正在我背包上排着队‘旅游’呢!”回忆起上个月的武功山之旅,来自长沙的游客周女士笑着说,“刚开始确实吓了一跳,但后来发现这些小家伙就是爱凑热闹,压根不会咬人。”
像周女士这样与“臭虫”(学名亮壮异蝽)偶遇的游客不在少数。每年4月末到5月中下旬,随着雨季来临、气温升高,武功山山顶的“原住民”亮壮异蝽便开始活跃起来,属于大自然的正常现象,其实“臭虫”的生存期很短,游客并无需担心。
“去年有位游客特别着急地找到我们,说自己被‘臭虫’围攻了。”武功山景区管理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王强回忆道,“我们赶到现场后发现,其实是游客在拍照时不小心坐到了虫群聚集的石头上。经过耐心解释和安抚,游客不仅消除了恐惧,还饶有兴致地拍起了‘臭虫’的微距照片。”这样的故事在景区时有发生,也让景区意识到,科普“臭虫”知识、消除游客误解迫在眉睫。
为了更好地应对“臭虫”,萍乡武功山景区邀请了江西农业大学的昆虫学专家团队,展开了一场与“臭虫”的“科学对话”。“亮壮异蝽是中国特有种,它们对环境十分敏感,只在高海拔的生态环境中生存。”江西农业大学博士、副教授王广利介绍道,“虽然它们在聚集时看起来声势浩大,但其实不会主动攻击人类,也没有传播疾病的风险。我们目前正在研究它们的聚集规律,希望能找到更科学的生态调控方法。”
在专家的指导下,萍乡武功山采取了一系列生态友好的应对措施。“我们采用生物药剂进行防治,这种药剂只针对特定昆虫,对其他动植物和游客都很安全。”景区维护环境的张师傅说,“每天清晨和傍晚,我们都会沿着步道进行巡查和治理,既保护生态环境,又尽量减少对游客的影响。”
面对“臭屁虫”给游客体验带来的影响,武功山景区一直将此视为重点工作,积极行动,开展了一系列深入研究工作。比如蝽虫越冬场所调查,掌握它们的栖息规律;研发发生期监测预警技术,提前预知虫情;进行越夏场所调查与治理,从源头减少虫量;测试无公害生物药剂的药效,在保障生态的前提下控制虫口密度;研究蝽聚集信息化学物质,探索更有效的防治办法 。在实际防治行动中,景区在虫口密度高的区域谨慎实施生物药剂防治,优先选用对环境友好、不会对水源、土壤、空气及其他生物造成负面影响的生物药剂。
除了专业防治,景区还在各个游客服务点设置了科普展板,循环播放“臭虫”科普视频,并安排工作人员随时解答游客的疑问。面对即将到来的旅游旺季,萍乡武功山景区也为游客准备了贴心的防护小贴士:尽量穿着长袖长裤,避免喷洒香水,遇到“臭虫”不要惊慌拍打,轻轻驱赶即可。
“其实,这些‘臭虫’也是武功山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它们的出现恰恰证明了这里的生物多样性很丰富。”王广利感慨道,“希望大家能以平常心看待它们,在欣赏武功山壮美风光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奇妙。”(刘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