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已不仅是生产要素,更是制度创新的试验田。”
作者 | 刘寅超 邱福林 邱荣杰
当“土地紧”约束撞上产业升级的必答题,当存量空间遭遇动能转换的突围战,地处赣州市主城区的章贡区给出了“破题之钥”——以“空间革命”推动“效能革命”,带动产业动能转换、活力迸发。
短短三年,章贡区收回235亩工业用地,13个地块575亩低效空间被唤醒,“工改”项目容积率上限从不足1.0提高至3.0,新增厂房面积72万平方米,发展空间扩容2.6倍。
这场“工改工”革命,生动诠释了“向空间要效益”的产业辩证法。这一做法入选中国改革2024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
章贡区某医疗科技企业“工改工”项目。 胡江涛/摄
破与立:解开土地紧箍咒,腾出发展新空间
走进章贡高新区,推土机的轰鸣与钢结构的碰撞交织成奋进的乐章。站在青峰大道眺望,鳞次栉比的新厂房犹如垂直森林,与三年前低矮的铁皮棚形成鲜明对比。
这里曾是容积率不足1.0、亩均税收仅5万元的工业“洼地”,如今却崛起为产业发展的“黄金走廊”。
章贡高新区沙河产业园初创于2001年,当时的厂房按照高度不超过24米、地块容积率1.0左右的标准建设。“20年前的控规指标放在今天,就像不合脚的鞋,既限制企业生长,又让土地‘喘不过气’。”章贡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王景明的比喻,道出了这场改革的紧迫性。
赣州菱樾科技有限公司是园区内一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2021年洽谈好多个合作项目准备蓄势扩能,却受困于24米限高导致缺乏承载空间;赣州森源木业有限公司也在为厂房低效利用率谋求突围之路……
面对闲置土地占比高、新兴产业项目却“无地可用”的困局,章贡区清醒认识到:产业迭代的物理空间不会自动生长,唯有破除制度性障碍,才能实现发展空间的解构重组。
为摸清闲置、低效土地“家底”,章贡高新区管委会组织40余名干部职工实地走访,开展存量土地清查摸底行动,逐户摸排铁皮棚、老旧钢结构厂房以及土地利用等情况,对企业亩均税收、营收进行评估,一线“问诊”园区企业的“急难愁盼”。
从大湾区取回的“他山之石”,化作“城市更新三年行动方案”的破冰利刃,一场“工改工”试验在章贡区悄然启动。
实施新一轮沙河组团调规控规修编,全面优化调整“工改工”用地指标、产业用地布局。根据产业发展需要,统筹考虑层高、承重、吊装等因素,将“工改”项目容积率提升至3.0,将单层低矮工厂改造为集生产、办公、研发、设计于一体的多(高)层新型工业楼宇,打造“垂直工厂”,推动“工业上楼”。
同时,协同推进产业升级,在原本存量建设用地基础上,引进医药健康、数字信息等本地主导优势产业链上核心企业和上下游配套企业,推动形成“一栋楼就是一个园、楼上楼下就是产业链”的产业集群效应。
效果是显而易见的。菱越科技2000平方米钢结构厂房上“长”出1万平方米立体化智能工厂,一大批主导产业上下游配套项目先后入驻;森源木业拆除铁皮棚9000平方米,整理出40亩工业用地,两座12层高的森源大厦拔地而起,新增厂房面积2.87万平方米,吸引朗研科技、元宇宙医疗等重点项目落户……
从顶层设计落子,到物理空间重组,再到产业集群重构,一系列政策“组合拳”下来,一批“存量”土地持续焕新,不断跃升的“工改”含金量推动土地效益实现“多级跳”。
章贡高新区管委会干部向企业人员了解企业发展情况。 胡江涛/摄
舍与得:算清亩均效益账,改出转型加速度
站在沙河产业园D8地块的“工改”施工图前,92亩土地上27栋老旧厂房、数十家业主的利益博弈,曾让改革屡屡碰壁。
“这些厂房里既有国有企业,也有村办企业,还有小微企业和个体户,结构成分复杂,经营主体数量庞大。”章贡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刘永钊坦言,光找齐这些业主,向他们讲清楚“工改”政策就不容易,何况还要动员大家动迁改造。“改造面积大,资金缺口也是个大难题。”
面对棘手的难题,高新区管委会召开联席会综合研判,最终达成共识:只有“工改”才能使“寸土”生“寸金”。算清亩均效益账,园区上下铆足劲头干:既厘清思路,制定“工改”详细路径图;也创新方法,积极学习粤港澳大湾区做法,引导多方参与,形成了区属国企融资改、社会资本合作改、民营企业自主改等融合“工改”模式。
在政策红利的精准滴灌下,企业从“心动”到“行动”,按下了“工改”快进键。
社会资本大唐盛视“相中”D8地块,与章贡高新区平台公司联合出资5亿元实施改造项目,成功解决资金紧缺的燃眉之急;5家国有企业和村办企业成为该地块“工改”探路石,一次性整合供地24亩。改造后的地块,容积率从0.46提升至3.0,给新项目公司提供了大展拳脚的空间。
江西鸿翔电动车辆制造有限公司、赣州有田机械科技有限公司、赣州百灵动物药业有限公司等11家企业也紧随其后,积极启动自改,“工改”面积达470余亩。
为确保“工改”质量,章贡区坚持“政府主导、一企一策、成熟一块、启动一块”的原则,严格控制年改指标,杜绝一哄而上。目前已确定13个“工改”地块,对不同地块情况进行综合研判、分类施策。
章贡区某电动车辆制造企业“工改工”项目加紧施工。 胡江涛/摄
供与求:校准政企协同度,闯出升级新范式
眼下,江西海尔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年产600万台(套)家用医疗器械生产二期项目全面进入室内装修冲刺阶段,一座七层智能化厂房与现代化人才公寓交相辉映。
作为赣州市首个城市更新“工改工”项目,这里将于今年6月正式投入使用,届时将在垂直空间实现“楼上研发设计,楼下生产经营”的产业闭环。
这个占地12.12亩、总投资15亿元的现代化产业基地,在一年多以前还是一片破旧不堪的低矮铁皮棚。“从破土动工到移交给我们装修,历时仅一年,”企业负责人周君兰深有感触地说,“海尔将集团首个医疗板块放在章贡区,短短三年便从一期扩产到二期,再次证明我们没有选错。”
企业的发展信心,源于政企协同发力的“双向奔赴”。项目充分运用产业政策,对原低效工业用地进行拆旧建新,由区属国企赣州市科智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为海尔医疗提供“定制化”代建服务。
“我们在土地整理阶段就建立了全链条服务机制,在方案规划、楼层荷载、用电容量等关键设计上,充分对接企业需求,确保产业需求精准嵌入空间载体。”章贡高新区管委会项目挂点干部周巨松介绍,不仅如此,管委会还协调主管部门提前介入,采用“分批验收、分批移交”的方式,一举实现企业“早入驻、早投产、早见效”目标。
贯穿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创新,为城市空间更新和产业升级提供了借鉴样本,也成为国企深化改革背景下开发区运营模式的重要突破,但这场“空间革命”的脚步远未终止。
结合环保安全、设备载重、垂直交通、时效要求等产业要素特点,科学制定“工业上楼”指南,细化上楼指标,精准绘制产业链图谱,完善“工改”项目配套,通过统一规划、设计、运营,共建共享,最大限度减轻企业建设、运营成本。
“对于‘工改’后新建成的厂房,我们设置了灵活多样的处置方式,进行多元化保障政策供给。”邱荣杰举例说,围绕企业需求和要素供给,制定出台分割销售保障措施,“工改”业主视入驻项目的规模,可整栋租、分层租甚至部分租赁,最大限度满足供求方需求。
工业4.0时代,土地已不仅是生产要素,更是制度创新的试验田。章贡区的实践启示人们:高质量发展的密码,就藏在改革的勇气里,唯有打破有形与无形的天花板,才能让每寸土地都能孕育高产、托举丰收。
来源:当代江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