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会现场(图片均由 省政府网文颖 摄)
江西有声新闻发布厅第1221期:萍乡市委书记刘烁发布奋力打造产业转型升级标杆城市新闻
【直播团队】
总监制:苏越 直播统筹:李梦丽 摄像:郭俊栋
直播热线:0791-86847839
4月24日,江西省委宣传部、萍乡市联合召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系列新闻发布会:“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根本动力奋力打造产业转型升级标杆城市”新闻发布会。萍乡市委书记刘烁发布和介绍有关情况。萍乡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邱啟旻,萍乡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苏建军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政府新闻办主任熊空军主持新闻发布会。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政府新闻办主任熊空军
熊空军:
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举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系列发布会第六场,邀请萍乡市委书记刘烁先生,萍乡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邱啟旻先生,萍乡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苏建军先生,请他们介绍萍乡市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根本动力,奋力打造产业转型升级标杆城市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的提问。
下面,先请刘烁先生作介绍。
萍乡市委书记刘烁
刘烁:
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好!非常高兴在这里与大家见面,就萍乡市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展面对面交流。首先,我谨代表中共萍乡市委、市政府,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各媒体长期以来对萍乡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武功山下,萍水相逢。萍乡是一座转型升级、活力迸发的城市,是一座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城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系统擘画了紧扣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蓝图。萍乡坚持把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出台了《中共萍乡市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萍乡实践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全市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书”和“路线图”,坚持哪里有问题,改革就进行到哪里;哪里矛盾和问题最突出,就重点抓哪项改革,全力推动党中央改革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在萍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这里,就有关情况向大家作个介绍。
第一,坚持以改革破解发展难题,转型升级动能全面激发。转型升级是萍乡工业经济的永恒主线。当前,萍乡正处在转型升级、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我们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交通区位,围绕“10210”行动计划和“4+2”新动能培育方向,统筹抓好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全市10条重点产业链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9.4%,2个重点产业集群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8.7%、24.1%,新材料、智能制造、绿色食品、电子信息细分领域“四大新赛道”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占全部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49.7%、较2023年提升近10个百分点。创新实施工业企业亩均、低碳、科技、人均“四个论英雄”综合评价,推动资源要素向优质企业和特色产业集群集聚,全面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加快构建“1个总院+N个专业性研究所和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的科创平台体系,区域创新能力不断增强,495家企业入选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库,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总数达280家,10家企业通过瞪羚(潜在)企业认定,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正持续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第二,坚持以改革深化开放合作,高质量发展空间不断拓展。我们充分发挥“投资萍乡、占领‘江’‘湖’、辐射江南、贯通南北”的区位优势,坚持“西融东合”开放战略不动摇,特别是充分发挥全境纳入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政策优势,纵深推进赣西、长株潭城市群叠加链接区和湘赣边区域合作枢纽区建设,以观察员城市身份常态化列席长株潭一体化发展市委书记联席会议,携手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科技协作协同、生态环境联防联治、红色文旅融合融汇、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我们加快构建“四论评价+产业政策+双向承诺”招商引资政策体系,积极探索“定增招商”新模式,全面提升开放平台能级。深入实施营商环境优化升级“一号改革工程”,打造高效便利的政务服务环境,在全省率先实行登记注册直接核准制,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常态化0.5天,信用监测工作连续5年排名全省第一。
第三,坚持以改革厚植生态底色,美丽萍乡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绿色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底色。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持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我们扎实推进“碳达峰十大行动”,加快创建绿色园区、绿色工厂,加大碳排放权、排污权、用能权等环境权益交易金融产品创新,有力推动企业减污降碳、节能降耗,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2021年至2024年,萍乡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14.61%,下降率位居全省前列。深入打好生态污染防治攻坚战,空气质量连续3年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全市国、省控地表水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连续5年达到100%,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100%。扎实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全国试点,府院联动盘活低效工业用地、妥善处置存量房地产用地相关做法先后被自然资源部评为典型示范案例。健全多元化生态保护修复投入机制,成功申报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2022年以来先后有5个案例入选江西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第四,坚持以改革增进民生福祉,群众获得感满意度更加充实。我们始终坚守“改革为民”价值取向,把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开展“微改革·面对面”行动,办成了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好事。坚持就业优先,着力提升“5+2就业之家”服务质效,2024年萍乡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值高出全省5627元,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值全省第一,高出全省4789元。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完成乡镇敬老院县区直管改革,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覆盖率分别达95%、97.73%。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分层分类组建城乡义务教育办学集团,全面推行义务教育阳光招生、阳光分班,教育资源更加优质、更加普惠。持续推进医疗、医保、医药、医教“四医联动”和医养、医育“两医融合”,在全国率先推进集采药品“三进”行动,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一次挂号三日有效等一批群众关切的医疗服务事项有效落地。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顺利通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复核并获得优秀等次。健全国家安全工作体系、公共安全体系、社会治理体系,2024年全市公众安全感全省第一,连续13年保持全省前列。
第五,坚持以改革精神管党治党,政治生态持续向上向好。我们始终把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融入管党治党各环节和全过程,推动新时代党的建设不断走向深入。创新红色基因传承长效机制,持续深化安源精神研究阐释,推进理想信念、革命传统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改革,持续推进优化网格化管理、社区服务功能提升等“七大攻坚行动”,坚持基层减负和基层治理相结合,不断完善提升“龚全珍工作室”“安源红”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幸福360工程”等特色实践,持续擦亮“群众贴心人”党建品牌。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充分发挥综合考核“指挥棒”作用,真正做到有为者有位、能干者能上、优秀者优先,以鲜明导向激发改革创新的激情干劲。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健全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持续深化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扎实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持续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改革永远在路上。我们将积极构建“理念提升、机制变革、流程优化、模式创新、路径设计、评估修正”改革谋划实施闭环体系,坚定不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向改革要发展、向改革要出路、向改革要未来,为打造产业转型升级标杆城市、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萍乡实践而努力奋斗。
我就先介绍到这里,谢谢大家!
熊空军:
谢谢刘书记!下面开始提问,提问前请举手,并通报一下所在新闻机构。
人民日报提问
人民日报:
请问萍乡作为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城市,近年来采取了哪些改革举措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未来又将如何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全力打造产业转型升级标杆城市?
萍乡市委书记刘烁
刘烁:
近年来,萍乡市紧紧围绕打造产业转型升级标杆城市这一奋斗目标,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新旧动能转换,产业转型升级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是健全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推动“一盘棋统筹”。我们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主战略,深化开发区(工业园区)管理制度改革,推进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0210”行动计划,探索“链长+”“链主+”模式,深化“链主+联合体”协同创新机制,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2024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
二是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计划,推动“老树发新芽”。通过深入实施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专项行动,目前累计实施亿元以上技改项目107个;我们扎实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创新推出“萍数贷”“订单贷”等金融服务试点,405家企业启动数字化改造,274家企业进入深度实施阶段,传统优势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加快迈进。湘东工业陶瓷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2024年,节能环保、装备制造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8.5%、18.5%,烟花爆竹出口增长30.1%,增速领跑全国四大主产区。
三是构建新兴产业培育体系,推动“新树扎深根”。我们不断健全新材料、智能制造、绿色食品、电子信息细分领域等新兴产业扶持政策,建成运营湘赣边新材料现代产业研究院、湘赣边食品现代产业研究院,不断激发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活力,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由2020年20.29%上升为2024年28.4%,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四是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推动“沃土产精粮”。萍乡在全省率先探索建立工业企业亩均、科技、低碳、人均“四个论英雄”综合评价机制,根据评价结果实施差别化资源要素配置和奖补政策,构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进一步激发企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活力。截至2025年2月,全市规上工业企业达916家,相比2020年底增加50.41%。
下一步,萍乡市将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力打造产业转型升级标杆城市。
一是工业文旅双管齐下,构建转型升级更新格局。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升级的核心在于“人口问题”。我们将一手抓工业,加快升级传统产业、壮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联动发展更高能级的服务业,提供更多有竞争力的就业岗位;一手抓文旅,吸引更多旅游人口,持续以产聚人、以旅引人,切实遏制常住人口减少,着力拉动流动人口增长,构建产业升级、人口集聚良性互动格局。
二是改革开放双向互促,激发转型升级更大活力。我们将深化开发区管理制度改革,突出抓好市级工业平台和湘东陶瓷新材料产业园建设,用好“四论评价+产业政策+双向承诺”招商引资新政策体系,加大力度招大引强、扶优培强,发挥好工业主战场作用。同时,积极融入湘赣边区域一体化发展,探索构建跨行政区产业协同创新发展机制,进一步促进要素流通、深化产业配套,全面激发发展活力。
三是科技人才双轮驱动,培育转型升级更强动能。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建强用好“1个总院+N个专业性研究所和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科创平台,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不断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四是政府企业双向奔赴,营造转型升级更好环境。我们坚决破除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各种障碍,不断健全完善防范和化解拖欠企业账款长效机制、政府守信践诺机制,努力营造让企业安心投资、放心经营的良好营商环境。
央广网提问
央广网:
就业、住房、教育、医疗等一直是老百姓非常关注的民生问题。请问,萍乡在推进民生领域改革上进展情况如何,接下来打算采取哪些改革举措,让咱萍乡老百姓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萍乡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邱啟旻
邱啟旻: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近年来,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用改革的方法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将民生领域的“关键小事”办成百姓心头的“温暖大事”,推动改革不断顺应群众期待、满足群众需求。
一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为民生“固本”。我们坚定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建成运营“5+2”就业之家808个,形成城区15分钟就业服务圈和农村15公里就业服务网。持续完善养老托育服务体系,建成6家区域性中心敬老院、25家“一老一小”幸福院,全市1万余名新生儿免费参保,近200名残疾儿童获得康复训练服务。
二是优化公共服务供给,为民生“提质”。我们聚焦医疗、教育等重点领域改革创新,不断增强公共服务供给的均衡性、可及性。全面推进医联体、医共体、分级诊疗改革,全市住院人均费用同比下降7.2%,慢性病患者长期处方服务48.48万人次。深化集团化办学改革,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3755个、义务教育学位8065个。探索公共文化场馆“夜”学苑服务模式,开设夜间公益课程500场次、参与学员1.2万人次,撬动更多公共文化资源惠及百姓。
三是统筹提升城乡品质,为民生“扩容”。我们以改革为动力,在城市更新、和美乡村建设等方面精准施策,推动城乡品质提档升级。健全完善城市智慧化管理体系,加速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高质量完成城市更新省级试点验收工作,城市秩序和面貌持续改观。164个村庄整治建设点和20个乡村振兴重点村有序推进,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5.37%,宜居村庄整治覆盖率达到97.2%。
四是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为民生“护航”。我们深化基层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立844个市、县、乡、村四级综治中心,实现641个行政村清单化、网格化治理全覆盖,强化政治安全、社会治安、公共安全等风险防范化解,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公众安全感连续多年走在全省前列。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下一步,我们将以“微改革·面对面”行动为抓手,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入,谋划推进一批“小切口、大纵深”的微改革举措,全力推动民生领域改革走深走实,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市民,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持续发力。
一是深化就业体制机制改革。健全精准高效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大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扶持力度,强化产业升级与就业促进协调联动,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
二是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大力发展银发经济、童经济,加快建立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和多元化托育服务体系,全力做好“一老一小”服务保障。
三是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建立与人口变化、城乡融合发展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四是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完善社会共治、医防协同、医防融合等机制,扎实推进“四医联动、两医融合”,建设更高水平健康萍乡。
江西日报提问
江西日报:
基层治理,一头牵着政府,一头连着百姓。请问,萍乡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方面进展如何,下一步有哪些打算?
萍乡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苏建军
苏建军:
萍乡市认真落实省委治理强基战略部署要求,突出以村、社区治理为基础,以保民安、惠民生为基本,大力实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七大攻坚行动”,主要是这么几个方面:
一是建强基层治理战斗堡垒。以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为关键,建好建强基层党组织。常态化开展软弱涣散村(社区)党组织排查整顿,组织市直机关“四强”党支部与村(社区)党组织开展结对共建。注重选优配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探索专业化管理,储备了1626名后备力量,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和跟岗锻炼,为今年的村(社区)“两委”换届奠定基础。推动全市3161个基层治理网格党组织应建尽建。开展“龚全珍式好党员好干部”选树学活动,激励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二是凝聚基层治理广泛合力。广泛引导组织群众参与,着力构建党组织领导的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格局。比如,我市常住人口179.7万人,有37.7万名注册志愿者、有2058名持证社工,占比均居全省前列,“专业社工+志愿服务”已成为参与基层治理的有效模式。我市安源区有一家专为7周岁以上孤独症未成年人服务的“星星之家”,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由社会组织运营,专业社工和志愿者参与,共为100多名孤独症未成年人提供了康复托养、技能培训等服务,很好地帮助这些孩子和家庭解决了大问题。再比如,大力提升新兴领域“两个覆盖”质效,注重把新兴力量转化为治理力量,像我市湘东区探索“红黄蓝骑士”工作机制,一批快递员、外卖小哥成为基层治理的一线力量。
三是解决基层治理突出问题。重点是解决基层权小责大、人少事多等“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一方面,紧盯减负,全面编制乡镇(街道)履行职责事项清单、探索乡镇(街道)协调响应评价机制,编制村(社区)依法履职事项清单、清理规范村(社区)挂牌和证明事项,精简优化面向基层的考核、检查、督查等,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干实事、抓落实。另一方面,持续赋能,从县区调剂165个编制到乡镇(街道),推动70%以上执法力量下沉到基层,选聘配齐了2289名社区工作者,让基层事情基层办、基层事情有人办。
四是提升基层治理实际成效。聚焦筑牢安全稳定的民安底板、办好群众急难愁盼的民生实事,推动党员、干部下基层入网格,每年开展协商议事帮扶活动3000余场次,持续擦亮“群众贴心人”党建品牌。我们大力弘扬龚全珍“老阿姨”一心为民的优良作风,建成了290余个“龚全珍工作室”,已经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机关党建品牌。我们探索“警网融合”网格管理模式,尽可能把矛盾问题发现在一线、解决在基层,全市公众安全感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只有进行时,需要不断地加强和改进。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对照省委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改革“1+3”制度文件,持续建强基层党组织,不断探索改革、提升实效。比如,我们探索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发展社区社会组织,通过社区社会组织有益活动的开展,使城市社区更好地变成“熟人社会”,凝聚治理力量。比如,我们规范发展“强村富民公司”、培育孵化社区社会企业,增强基层“造血功能”,提升为民服务能力。再比如,我们探索用好信息化手段,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不断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
香港商报提问
香港商报:
作为湘赣两省唯一全境被纳入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的设区市,请问萍乡推进湘赣边区域合作进展情况如何,下一步又将如何通过深化改革推动区域合作提质增效?
萍乡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邱啟旻
邱啟旻:
近年来,萍乡市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优势和全境纳入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政策优势,坚定不移纵深推进赣西、长株潭城市群叠加链接区和湘赣边区域合作枢纽区建设,助力湘赣边区域合作不断向纵深挺进。
一是城市融圈进程不断加快。我们坚持深度融入长株潭、联动湘赣边,连续3次以观察员城市身份参加长株潭一体化发展市委书记联席会议,定期举办湘赣边区域人才、产业等联席会议、发展论坛,构建了各领域全方位的协作圈。
二是产业融合格局逐步形成。我们积极对接联动湘赣边、长株潭地区重点产业集群,推动全市6个工业园区全部加入长株潭园区发展联盟,17家园区企业参与产业配套,80个涉湘企业落户,“湘赣红”农产品品牌江西运营中心落地萍乡,逐步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
三是科创融智成果日益丰硕。我们持续加强与湘赣边、长株潭技术合作、协同创新、人才交流,萍乡(长沙)飞地科创中心促成28项科技成果在萍乡转移转化,湘赣边新材料现代产业研究院、湘赣边食品现代产业研究院实体运营,现与湖南高校及科研院所产业合作项目38个。
四是服务融通领域持续拓展。我们在交通基础互联、公共服务共享、生态环境共治上持续发力,长赣高铁、沪昆高速改扩建等重大项目加快推进,“湘易办”长株潭跨域通办专区成功上线,萍水河—渌水流域协同保护条例、大气污染协同防治条例全面实施,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
下一步,萍乡将积极探索开展区域协调综合改革,争取示范区内制度衔接、政策协同、标准趋同,不断推进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再上新台阶。
一是携手推进产业科技协同协作。持续强化新材料、装备制造、绿色食品等产业与长株潭、湘赣边相关产业配套协同发展,建强用好萍乡(长沙)飞地科创中心,全力打造湘赣边仓储物流基地和农产品加工基地,以纪念秋收起义100周年为契机,打造湘赣边红色文化旅游共同体。
二是携手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推进长赣高铁、萍水—渌水航道等重大交通项目规划建设,全面提升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的战略支撑保障能力,构建湘赣边多式联运现代物流体系,持续畅通资源要素流通渠道。
三是携手推进社会治理共建共享。推动我市“十五五”各类规划与湘赣边、长株潭的衔接联动,推进更多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省通办”“跨域通办”,深化水、大气等领域污染协同防治,不断构建更加紧密的发展共同体。
凤凰网提问
凤凰网:
请问近年来萍乡在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上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下一步将如何持续擦亮“工运摇篮、户外天堂、花炮故里、中国辣都”城市名片,打造全域旅游“升级版”?
萍乡市委书记刘烁
刘烁:
近年来,我们着力把文旅产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深化全域旅游体制机制改革,探索走出了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新路。
一是重保护促传承。我们健全红色基因传承长效机制,坚持铸魂育人,推动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现代京剧《老阿姨》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成功首演。深入推进首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国家试点,注重强化传统文化推广、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2024年开展非遗项目展示、民俗表演、本土历史文化特色展览等活动75场次,接待观众超百万人次。
二是深融合强产业。我们统筹全市国有文旅资源,成立市文旅集团,积极打造全域营销推广体系、全域智慧旅游平台、全域旅游交通体系,加快建设以武功山景区为龙头的“1+3+N”文旅产业园,持续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2024年,全市接待国内游客3725.85万人次,同比增长14.55%;国内旅游收入312.77亿元,同比增长17.67%。萍乡武功山景区购票人次224.78万,门票、索道票收入2.9亿元,相比2020年分别增加177%、118%。
三是优品牌提质效。我们围绕“工运摇篮”“户外天堂”“花炮故里”“中国辣都”四张城市名片,不断挖掘特色资源,推动各景区景点相互补充、差异化发展。2024年,萍乡全域全网曝光量达425.3亿次、同比增长22.7%;其中萍乡武功山景区全网曝光量120多亿次。
四是拓市场促消费。我们创新推出“萍乡十大文旅消费新场景”,大力发展冰雪运动、房车露营、低空飞行等新业态,切实提升“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消费品质。2024年,举办各项文旅活动、消费季200余场,亮相丹麦、美国等旅展,吸引了大批游客奔赴萍乡感受辣的味道,收获美的发现。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持续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不断提升文旅融合层次、丰富文旅消费业态、激活文旅创新动能,多元化展示萍乡独特魅力。
一是深挖内涵,提升“四张名片”影响力。我们将全面挖掘萍乡“工运摇篮”“户外天堂”“花炮故里”“中国辣都”四张城市名片的历史内涵、精神要义和文化价值,完善产业发展和品牌塑造规划,推动萍乡城市品牌影响力、传播力和吸引力进一步提升。
二是深度融合,提升全域旅游竞争力。我们将重点发挥市文旅集团的统筹作用和武功山景区的龙头作用,加快武功山景区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建设,整合盘活全市“红、绿、古、工”特色资源,着力构建“一个龙头、两个支撑、五大板块、八百里山水长廊”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
三是深耕场景,提升文旅业态吸引力。我们将鼓励指导各地创新“文旅+”模式,因地制宜综合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开发“文旅+大模型”“文旅+机器人”等场景应用,为消费者提供更新颖、更优质的体验环境。
四是深化传播,提升昭萍文化感染力。我们将实施“昭萍文化传播者”计划,创新旅游资源、旅游线路、文创产品的开发研发,让广大游客知晓萍乡是个有文化可感、有好景可赏、有美食可品的旅游好去处。
武功山下,萍水相逢。各位朋友,在此,我诚挚邀请大家来萍乡品“辣”赏“景”,共度美好时光。
熊空军:
时间关系,答记者问就到这里,谢谢各位发布人,谢谢各位记者朋友,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
来源:江西省人民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