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会现场(图片均由 省政府网黎穗 摄)
江西有声新闻发布厅第1179期:江西省林业局局长黄俊发布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成果新闻
【直播团队】
总监制:苏越 直播统筹:李梦丽 提问、信息发布:胡珊珊 摄像:程曲
直播热线:0791-86847839
12月17日,江西省政府新闻办、省林业局联合举行江西省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成果新闻发布会。省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黄俊发布和介绍有关情况。省林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宾,省林业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处处长邓兆芳,武夷山国家公园江西管理局局长范强勇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省委宣传部对外新闻处副处长徐承主持新闻发布会。
省委宣传部对外新闻处副处长徐承
徐承:
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邀请到省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黄俊先生,党组成员、副局长刘宾先生,自然保护地管理处处长邓兆芳先生,武夷山国家公园江西管理局局长范强勇先生,请他们介绍我省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成果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的提问。
下面,先请黄俊先生作介绍。
省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黄俊
黄俊: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同大家见面。首先,向媒体朋友长期以来对江西林业特别是自然保护地建设工作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地感谢!下面,我就江西省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情况向大家作个简要介绍。
自然保护地是生态建设的核心载体、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美丽中国的重要象征,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居于首要地位。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的实践要求,是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高地、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江西的现实需要。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林业系统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主动融入和服务我省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高地的大局,全力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
一是着力完善顶层设计。省委、省政府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35年全省自然保护地占国土比例12%以上的目标。省人大出台《江西省武夷山国家公园条例》,是全国首例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省级协同立法。省林业局制定全省自然保护地发展规划,为构建统一、规范、高效并兼具江西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绘制了“时间表”“路线图”;出台《江西省自然保护地管理若干规定(试行)》等规范性文件,构建起江西自然保护地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
二是不断优化空间布局。为妥善解决自然保护地划定不科学、交叉重叠等历史遗留问题,2020年,根据国家统一部署,省林业局会同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全面开展了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整合优化后,江西自然保护地实现了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强度不降低的总体要求,将由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三大类构成,空间布局将更加合理,分类体系将更加科学、保护功能将更加完善,自然保护地内交叉重叠等历史遗留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
三是全面加强监督管理。在全国率先建立覆盖全域的自然保护地智慧监管平台,常态化开展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违法违规问题大排查大整治等专项行动,构建了常态长效的监管机制。2023年,江西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遥感问题点位数量同比下降42.8%。编制实施全省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中长期规划及实施方案,初步构建了以国家公园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主体、逐步延伸到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的林业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
四是持续加强资金保障。近三年来,共争取中央财政对江西国家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投资达2.14亿元,省级自然保护区补助资金由过去的每年800万元增加到现在的每年1200万元。持续健全完善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内生态公益林差异化补偿机制,国家公园范围内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提高到35元/亩/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提高到33元/亩/年、省级自然保护区提高到29元/亩/年。建立中央生态补偿与自然保护地年度监测评估奖惩机制,近两年累计下达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奖惩资金8000万元,进一步增强了属地党委政府主动参与支持自然保护地建设发展的意识。
五是积极服务社会发展。坚持全民共享自然保护地建设成果,依托全省各类自然保护地打造了一批林草科普基地和特色自然教育品牌,通过优先招聘当地群众为护林员、支持当地社区适度发展林下经济等方式,协同推进周边社区发展,努力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保护地发展红利。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断优化涉自然保护地项目建设审批流程,依法依规积极支持涉自然保护地项目建设。近四年,依法审批自然保护地内建设项目110余件,有力保障了长沙至赣州高速铁路、梅岭湾洗索道等重大项目和民生项目实施。
经过全省上下的不懈努力,我省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取得丰硕成果。一是成为全国首批拥有国家公园的省份。2021年,武夷山国家公园正式获批设立,江西成为全国第一批拥有国家公园的省份。目前,武夷山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和管理机构已正式获批,在首批国家公园建设成效评估中,武夷山国家公园总评价居全国第一。同时,井冈山国家公园被纳入国家公园总体布局,创建方案已上报国家林草局审查。国家公园这项重大创新,在江西从无到有、落地生根,标志着江西自然保护地体系正在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和全局性的变化,已经成为江西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名片。二是生物多样性持续提升。截至目前,全省共建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542处,保护了江西省50%以上的自然森林生态系统,30%以上的自然湿地生态系统和90%以上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呵护着赣鄱万物生灵。近年来,通过持续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实施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等措施,过去难得一见的白鹤、梅花鹿(华南亚种)、蓝冠噪鹛等珍稀野生动物在保护地内频频现身,其野外种群数量呈持续增长趋势;一些濒危植物如资源冷杉、美毛含笑、大黄花虾脊兰等也在保护地内得到休养生息。近两年,江西发现新物种54种,江西物种新记录204种,极大地丰富了我省生物多样性。三是生态红利加快释放。依托我省独具魅力的自然保护地资源,成功创建了5处世界遗产和4处世界地质公园,举办了三届鄱阳湖国际观鸟季活动,打造了武功山世界地质公园、中国候鸟小镇等世界旅游目的地,带动大量游客走进江西、体验自然,江西绿色生态品牌、森林旅游品牌正持续唱响。2023年,全省林业旅游与休闲服务产值达1461.73亿元,同比增长10.6%。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作出安排部署,引领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进入全面提速新阶段。下一步,我们将扎实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制度创新,着力打造具有国家代表性和世界影响力的自然保护地典范,以高水平保护推动自然保护地高质量发展,为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高地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记者朋友们,万物相形以生,众灵互惠而成,我们热忱欢迎大家走进江西自然保护地,感受大自然的独特魅力,把自然保护的“江西故事”讲得更加生动、把“江西风景这边独好”靓丽名片展示得更加出彩,携手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江西!
谢谢大家!
徐承:
谢谢黄局长!下面开始提问,提问前请举手,并通报一下所在新闻机构。好,开始。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提问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国家公园建设是“国之大者”,自然保护地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部分。请问江西省在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具体有哪些举措?进展情况如何?
省林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宾
刘宾:
近年来,我们积极响应落实“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全面提升林业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为江西乃至国家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作出积极贡献。我们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抓好生物多样性保护。
一是完善政策法规体系。我们加快林业生物多样性保护法治建设,积极制定、修订一系列涉及林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今年,我们修订了《江西省湿地保护条例》,进一步完善了物种栖息地保护制度。截至目前,在物种栖息地保护方面,我们出台了8部地方性法规;在野生动植物保护方面,出台了5部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同时,我们将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保护等工作纳入林长制工作任务,进一步健全了林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监管的制度体系。
二是加大支撑保障力度。我们持续加大资金投入,着力优化资金配置,大力实施林业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十四五”以来,统筹国家和省级资金,安排野生动植物保护资金1.56亿元,国家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资金3.89亿元,湿地保护修复资金5.31亿元。同时,我们着力凝聚保护工作合力,牵头召集成立了由省委政法委、省法院、省市场监管局等17个省有关部门组成的江西省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联席会议制度,联合各部门每年开展“清风行动”“网盾行动”等专项行动,保持对涉及野生动植物违法犯罪行为的严打高压态势。
三是实施重点物种保护。我们设立植物园、树木园等各类开展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迁地保护的机构28家,建立林木种质资源库26处,扎实推动庐山国家植物园创建,持续加大重点植物保护力度。落实分类分级保护要求,联合省农业农村厅,积极做好我省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名录修订工作。公布《江西省候鸟名录》《江西省候鸟集中分布区名录(第一批)》,加强珍稀候鸟保护和候鸟迁飞通道建设。我们从陕西省引入20只朱鹮,大力实施极小种群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我省省鸟“白鹤”、蓝冠噪鹛、梅花鹿(华南亚种)、大黄花虾脊兰、落叶木莲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野外种群呈稳定增长趋势。
四是提升科研监测能力。国家林草局批复我省设立蓝冠噪鹛国家研究中心,成立由院士担任主任的省野生动植物保护专家委员会,建立由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长期科研基地等组成的生物多样性研究平台体系,扎实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科学研究。我们建成江西省野生动植物多样性监测平台、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监测预警平台,每年定期开展专项调查,进一步完善我省野生动植物资源本底。在此基础上,在全国率先发布《林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公报》和《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进展报告》。监测数据显示:近两年,我省发现新物种54种,其中动物25种、高等植物6种、大型真菌23种;发现江西物种新记录204种,其中高等植物62种、大型真菌142种。
五是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我们着力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生物多样性科普宣传体系,强化林业科普基地和自然教育学校建设,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庐山植物园、武夷山国家公园江西片区被国家林草局和科技部命名为首批“国家林草科普基地”。创新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模式,推出《秘境·江西》《珍稀物种在江西》等一系列科普作品。广泛开展面向公众的生物多样性科普宣传活动,通过举办鄱阳湖国际观鸟季、江西林业生物多样性视频征集大赛、野生动植物摄影比赛等方式,不断提升全社会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积极性。加强生物多样性科普宣讲队伍建设,举办三届全省林业科普讲解大赛,我省6位选手在全国林草科普讲解大赛总决赛中分别荣获一二三等奖,我省选手代表国家林草局参加第十一届全国科普讲解大赛,荣获二等奖和最具人气奖。
江西卫视提问
江西卫视:
刚刚介绍到,江西省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了一定成效,请问江西省在自然保护地监管方面有哪些举措?
省林业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处处长邓兆芳
邓兆芳:
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事关国家生态安全、事关美丽中国建设、事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们在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过程中牢牢把握严格保护、世代传承这一首要原则,将强化监管思路贯穿工作始终。
一是加强源头管理。我们适时制(修)定了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为规范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省林业局联合省自然资源厅建立了自然保护地内建设项目联审联批制度,规范了建设项目涉及自然保护区范围的审查审批程序,从制度上防范非法侵占自然保护地行为发生。自2020年与自然资源厅联合开展用地预审前期工作以来,共核准工程项目是否涉及自然保护地范围700余件,依法审批项目110余件。
二是强化日常监管。在国家林草局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率先建设了江西省自然保护地智慧管理平台,定期开展自然保护地卫星遥感预警核查工作。建立自然保护地疑似点位预警核查制度,明确了省、市、县(区)各级林业部门(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职责任务,形成自然保护地疑似点位实地排查、问题确认、台账建立、整改销号等一系列闭环管理机制。开展了自然保护地疑似点位核查、自然保护地“双随机一公开”检查工作。近三年国家林草局共下发自然保护地疑似点位2900余个,自然保护地“双随机一公开”疑似点位162个,对全省自然保护地日常管理情况进行了有效预警,做到了问题早发现、早处置。
三是开展专项行动。近年来,我们会同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部门先后开展了自然保护地内高尔夫、小水电等一系列专项整治行动,与省生态环境厅联合开展了自然保护区专项行动、风景名胜区违法违建问题大排查行动。为巩固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成果,目前,省林业局联合省自然资源厅等6厅局正在开展全省自然保护地整治专项攻坚行动。通过高频次、高强度、全覆盖的监管,确保全省自然保护地保持生态系统完整性、原真性,发挥好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的重要功能。
凤凰网提问
凤凰网:
我们了解到,武夷山国家公园江西管理局已于今年9月正式挂牌成立,请问武夷山国家公园设立以来工作进展如何,下一步有什么工作打算?
武夷山国家公园江西管理局局长范强勇
范强勇:
武夷山国家公园于2021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是全国首批5个国家公园之一,跨江西、福建两省,是目前全国唯一地处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地的国家公园,总面积1280平方公里,其中江西片区279平方公里,占比21.8%。近年来,武夷山国家公园(江西片区)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是资源保护成效显著。在国家公园监测体系建设中深度融合北斗技术,初步建成“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有效保持江西武夷山连续43年“零火情”和松材线虫病疫情“零发生”的良好记录。发现黄岗山蝾螈、黄岗鼩鼹、黄岗山白灰蝶在内的全球新物种10种。
二是科研成果不断涌现。组建科学顾问团队,建立武夷山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积极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2021年以来,共发表各类学术期刊论文46篇,其中在国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篇、《黄腹角雉种群保护研究》获第六届江西林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三是国家公园影响力持续提升。举办“闻香识茶、探秘武夷”直播、《江西有座武夷山》大型融媒体直播等系列活动,进一步讲好国家公园故事,唱响武夷山国家公园生态品牌。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做好国家公园建设各项工作,着力将其打造成美丽江西的“新地标”。
一是严格保护守护原始武夷。坚持生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进一步强化管控举措,加大巡护力度,做好森林防火、松材线虫病防控以及野生动植物等资源保护工作,严格防止人为破坏,切实保护好武夷山宝贵的生态资源、文化资源和风景资源。
二是加强监测发现多样武夷。综合应用卫星、无人机、相机等设备和技术手段,建立健全武夷山国家公园“天空地”一体化综合监测体系,全面提升武夷山国家公园现代化管理水平。扎实推进综合科考工作,持续加强以旗舰物种黄腹角雉为代表的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以及新发现物种的监测和研究,着力推动科研监测工作提档升级。
三是推出品牌打造特色武夷。深入挖掘如河红茶、少数民族文化等特色资源,助力武夷山国家公园整体文化内涵和品牌提升。加强对生态茶、森林康养等产业的引导,打造“国家公园”品牌体系,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周边百姓共享好生态带来的好生活。
四是扩大宣传展现美丽武夷。推进自然教育基地建设,完善科普宣教和生态体验设施,开展自然教育系列活动,讲好武夷山国家公园故事,擦亮武夷山“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世界生物之窗”等靓丽名片,让武夷山国家公园成为展现我省良好生态环境的“最美窗口”。
徐承:
谢谢各位发布人,谢谢各位记者朋友,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