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总有一些温暖的记忆值得我们慢下来,细细品味。为了深入挖掘与传承新溪乡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增进乡亲们的情感交流与文化认同,新溪乡“美丽新溪”公众号特此开辟 “新溪记忆茶话会”专栏。这是一个属于每一位新溪人的故事舞台,一个让过往岁月重焕新生的温馨角落。
我们诚挚邀请所有新溪乡的亲朋好友,以及曾经在这片土地上留下足迹的朋友们,拿起您的笔,或是敲动键盘,将那些关于新溪的珍贵记忆、感人故事、历史瞬间,亦或是那些年在新溪结下的不解之缘,化作一篇篇生动的文字,与我们共享。您的每一篇投稿 ,都将为新溪的文化宝库增添一抹亮色,让这份集体的记忆得以延续,激励后来者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前几天因为一些事情去西江村一个亲戚家里,此次是开车去的。上了坡之后感觉就是西江村的基本建设和规划比附近村子要好,进村的路除了整洁之外还拓宽了。凭着记忆在老房子油面坊附近找到了亲戚家,办完事后在西江古村游览了一下。看了那么多老房子,我一直在寻找那间油面坊,遗憾的是油面坊边上的老房子都在,唯独那间油面坊已不存在。看着那原地重建的房子,脑海中不禁有了当时的画面。这里声明一下,我不是西江人。小时候80年代在西江村这个油面坊(我姑父家)住过一段时间。
80年代包产到户后,我姑父利用农闲时间进行手工生产油面。在那个刚刚解决温饱问题的年代,油面属于普通百姓的奢侈品。平日里一般只有亲戚来了或小孩生日,家里才舍得煮一碗油面以示好客和疼爱。但这对于我姑父家来说,就没有那么稀缺,做到了油面自由。这对我们那年代肚子里没什么油水的人来说,这可是有很大的诱惑。所以寒假时就会去小住几天,以满足自己的食欲。
手工制作油面是自然晾干的,油面坊门口有一块阳光充足的空地做晒场。冬闲时间晒场就成了老年人的闲聊和休闲的地方。他们一般会早上八九点就来到晒场聊一些农作物收成,牲口下崽之类的琐事,到中午吃饭时回家吃饭,下午三点左右又过来,继续上午的话题,赶上天气不是很好的情况下也会买点没怎么晒干的油面回家加个餐(因为油面没晒干不能保存,姑父就会按成本价打折卖给乡邻),也不用给钱就是记个账。我那时应该是小学三年级,对他们闲聊中对生活所表达的期望只是一知半解。
在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几个老人讲他们曾经在战场上的事情,当时被深深吸引,由于那时还小,不知道他们讲的是哪场战争,只知道很震撼,能从另一个角度来了解战争。后来知识面广了,我猜他们讲的是抗日时的上高会战。听他们讲述各人的经历,大体分为两个方式参加那场战争。有一个是参军去的前线,当时一起去的同乡应该有4个人,只有他一个人回来了。另一种是以支前(拉壮丁)的方式参与了这场战争,他们是一伙同乡一同前往,也基本上有一半人没有回来。他们口中所描述的战争,没听到什么豪言壮语,连生离死别都是一语带过,与我们当时接触的影视图书上宣传的完全不一样。听得最多是如何生存下去,在战场上侥幸存活下来后又是如何辗转回家。也许那时的他们对国的概念并不强,但对回家这个执念非常强烈,听到他们在战争途中和战争结束后为了回家受尽磨难。有一个老人家讲述他们一行3人为了回家,途中要躲避多种部队的盘查,还有路上一些保长甲长的盘剥。一路上也没有盘缠,饿了的话能找到什么就吃什么,并没有现在电视里讲的讨饭回家情景。由于实在是太饥饿,三个人曾躲在别人牛圈中吃牛屎充饥。但这东西也不能提供什么能量,其中两人偷偷跑出去找食物,后面就没有回来了。听老者的意思,这两人应该是他的堂兄弟,他们也大概率是被枪毙了或被别的部队卷走了,而他是依靠回家的执念,昼伏夜出经过几个月才回到了家。
讲到这时,与他产生共鸣的几个老者也在默默的流泪,情绪激动得全身颤抖,到最后还口语不清,也许他们想起曾经的兄弟在自己身边死去时的绝望。其他的人因为没有这种经历都不知道如何劝慰他们,现场只听到几位老者的啜泣声。姑父也不善言语就拿了一点散面煮了端给大家吃,以缓解这悲凄的场面。几位老者吃了面后,情绪有所缓解,有点自嘲的说着自己不争气的话,感叹着现在生活的美好安详。其实现在想起来,他们不应该自嘲呀,那场战争的胜利有他们的一份功劳,不管他们是否自愿,这也许是当年我们千千万万个江西老表在那场战争中的缩影。晒场现在已经改成广场了,当年的老人都已经离去,只留下一些孩童在那嬉戏。
“油面坊茶话会”已经转移到古井那里了,他们的故事不知道还有没有在流传,不知在这繁华的古村哪里还能找到他们朴实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