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民政这五年”新闻发布会

“江西民政这五年”新闻发布会

自动播放

新闻发布会现场(图片均由 省政府网黎穗 摄)

新闻发布会现场(图片均由 省政府网黎穗 摄)

江西有声新闻发布厅第1177期:江西省民政厅厅长李明生发布“江西民政这五年”新闻

【直播团队】

总监制:苏越 直播统筹:李梦丽 摄像:谭兴浩

直播热线:0791-86847839

12月6日,江西省政府新闻办、省民政厅联合举行“江西民政这五年”新闻发布会。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李明生介绍五年来全省民政事业发展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省民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欧阳海泉,省民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黄永茂,省民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李晖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省委宣传部对外新闻处副处长徐承主持新闻发布会。

省委宣传部对外新闻处副处长徐承

省委宣传部对外新闻处副处长徐承

徐承

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邀请到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李明生先生,党组成员、副厅长欧阳海泉先生,党组成员、副厅长黄永茂先生,党组成员、副厅长李晖先生,请他们介绍五年来我省民政事业发展情况,并回答大家的提问。

下面,先请李明生先生作介绍。

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李明生

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李明生

李明生

各位媒体朋友:

欢迎大家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首先,我代表江西省民政厅,对大家长期以来给予江西民政事业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感谢!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五年来江西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政工作,2019年4月、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对民政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为新时代民政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五年来,全省民政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始终心怀让人民生活幸福这个“国之大者”,着力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各项民政工作取得跨越式发展。我从五个方面向各位作个介绍:

五年来,我们聚焦老有所养,优化养老服务供给,城乡老年人品质养老触手可及。深入贯彻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优化调整老龄工作议事协调机构,构建完善老龄工作体系,聚焦老年人基本养老服务需求,动态滚动实施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广大老年人生活品质不断提高。我们大力倡导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开展“赣鄱红-老有所为行动”,老年人参与社会服务热情不断增长。我们着力健全覆盖城乡、均衡可及的养老服务网络,在城市,15分钟“养老服务圈”基本形成。街道层面,每个街道和县城城关镇建有1所综合性养老机构;社区(小区)层面,建成社区嵌入式养老院440余家,日间照料中心4400余个,城市老年助餐点2042个;家庭层面,累计建设家庭养老床位2.5万余张,完成6万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在农村,县域三级养老服务网络逐渐完善。全面推行特困失能人员集中照护,实现一县一所集中照护机构,1.6万余名特困失能老年人得到专业照护;优化乡镇敬老院资源配置,打造377家区域性中心敬老院,设施条件和服务水平均得到显著改善;改革乡镇敬老院管理体制、人事编制、经费保障制度,全省所有乡镇敬老院实现由县级民政部门直管;推行“党建+互助养老服务”,农村互助养老服务设施覆盖86%的行政村,利用腾退的农村小学等闲置资源建设“一老一小幸福院”653个,为农村“一老一小”提供助餐、文体活动、精神慰藉等服务。大力推进养老服务市场化改革。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落实民办养老机构建设和运营补贴、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社会力量建设、运营的养老机构床位占总床位的51%,成为养老服务发展的重要力量。

五年来,我们聚焦弱有所扶,分类施策精准兜底,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更有保障。围绕共同富裕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逐步建立起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本民生保障体系,城乡低保、特困供养、儿童福利等保障标准逐年提高。我们着力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按照“兜牢、兜准、兜好”要求,统筹用好基本生活救助、专项救助、临时救助政策,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有效保障180余万低保、特困人员基本生活。着力畅通主动发现渠道,通过“大数据比对+铁脚板摸排”,将394万低收入人口纳入监测范围,实现困难群众早发现、早救助、早帮扶。抓好兜底保障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76万脱贫人口、15.63万防返贫监测对象纳入低保、特困保障范围。在全国率先创制城镇困难群众解困脱困政策,帮助88.61万城镇困难群众解困脱困。我们不断完善困境儿童福利保障体系。在全国率先探索孤弃儿童区域性机构养育改革,集中优势资源新建、改扩建11家设区市儿童福利院,1098名机构养育孤弃儿童全部实现集中养育。在全国率先创制困境儿童和孤弃儿童照料护理补贴制度,叠加生活保障最高可达每人每月3440元。我们着力织密残疾人福利保障网。建立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惠及48.4万困难残疾人和48.9万重度残疾人。在全国率先建立重度失能贫困残疾人集中照料托养制度,惠及1.88万名困难重度失能残疾人。我们深入开展救助管理服务质量大提升行动。五年来救助流浪乞讨人员6.4万人次,实现长期滞留人员“清零”、短期滞留人员“动态清零”。

五年来,我们聚焦普惠均等,落实落细为民举措,民政公共服务更加便民惠民。以群众所需所盼为突破口,突出求创新、提质量、促规范,着力以改革力度提升公共服务温度。我们不断优化婚姻登记管理服务。高质量完成新中国成立以来婚姻纸质档案的数据补录和电子化工作,高标准建设婚姻登记机关,婚姻家庭辅导室、结婚颁证厅实现全覆盖。扎实推进婚姻登记“省内通办”“跨省通办”试点,办理跨区域婚姻登记3万余对。我们持续推进惠民绿色文明殡葬改革。全面落实5项基本殡葬服务免费制度,实现城乡公益性殡葬服务设施全覆盖。大力推进公民身后“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实现丧葬补助、医保、养老保险、公积金、遗产查询等9项事项联办,综合办理时长由142个工作日压缩至15 个工作日,极大提升了群众办事体验。我们大力倡树婚丧礼俗新风。打造12个省级婚丧领域移风易俗示范点,发挥党员带头、群众自治等作用,大力倡导“请客不收礼、节俭办宴席、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群众婚丧经济支出、精神负担明显下降。我们加强和规范地名管理服务。建成覆盖省市县三级、收录51.3万余条地名数据的地名信息系统,实现数字地名“一张图”。组织完成3877公里省界、1.44万公里县界联合检查,有效维护了边界地区和谐稳定。实施地名文化保护三年行动,以“先行区+试点”创新开展“乡村著名行动”,地名文化保护工作走在前列。

五年来,我们聚焦基层善治,激发社会多元参与,民政服务大局作用更加彰显。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全面深化民政领域社会治理改革,在推动全省高质量发展中积极发挥作用。我们着力引导社会组织发挥积极作用。一手抓激励引导,一手抓依法管理,为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搭建平台、链接资源,激励引导全省2.85万个社会组织积极服务乡村振兴、稳岗就业、产业发展等中心工作,投入乡村振兴帮扶资金23.55亿元,平均每年招聘高校毕业生1万余人。16余万个社区社会组织投身社会治理一线,服务群众1202万人次。我们坚持在规范与创新中壮大慈善力量。完善促进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政策措施,省人大颁布施行《慈善法》实施办法等系列法规政策,为慈善事业健康发展提供法律支撑。积极培育慈善主体,慈善组织数量从《慈善法》施行时的21个,增加到403个。开展三届“赣鄱慈善奖”表彰活动,鼓励慈善组织积极助力脱贫攻坚、扶危济困、救急救难等领域,涌现出“慈善一日捐”“百社解千难”“童心港湾”等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慈善品牌,慈善在第三次分配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五年来,我们聚焦强基固本,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民政事业发展根基不断夯实。始终把加强自身建设和机关建设作为促进工作、提升水平的落脚点,切实打牢民政工作坚实基础。我们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入开展党的系列教育实践活动,强化抓机关带系统促基层,引导党员干部自觉从政治上看待和推进民政工作,坚定扎根人民、服务群众的理想信念,不断筑牢“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鲜明底色。我们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民政工作。推动制修订《江西省养老服务条例》等5部地方性法规规章,省委、省政府出台民政政策文件10余件,省级地方标准从2019年以前的3个标准增长到2024年的近60个,构筑起民政事业发展的“四梁八柱”。我们坚持用数字赋能民政工作。分批上线低收入、养老、儿童、婚姻、殡葬等13项民政信息化应用,民政信息系统覆盖省市县和主要民政业务领域,完成民政工作数字化转型。持续优化赣服通“民政专区”,37项民政事项实现全程网办、掌上办理,群众办事体验大幅优化。我们坚持加强基层民政工作基础。加强民政人才队伍建设,多次举办全省民政领域相关技能竞赛;全省养老院院长轮训实现全覆盖,培训养老护理员近10万人次、儿童护理员近千人次。实施“五社联动 暖心关爱工程”,建设乡镇(街道)民政服务站1502个,服务各类群众190余万人次。我们持续加大民生领域资金投入。五年来,争取省级民政事业经费预算140亿元,增幅超过同期财政收入增长幅度,财政资金“民生含量”不断增加;民政工作连续18年纳入省委、省政府民生实事。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新时代新征程上,全省民政系统将进一步深化民政领域改革,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老区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利益问题,努力续写红土地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我就简要作这些介绍。下面,我和我的同事们很乐意回答各位记者朋友的提问。谢谢!

徐承:

谢谢李厅长!下面开始提问,提问前请举手,并通报一下所在新闻机构。好,开始。

中新社提问

中新社提问

中新社:

社会组织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请问江西省在加强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推动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还有什么计划安排?

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李明生

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李明生

李明生:

五年来,我们围绕“以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一手抓规范,一手促发展,有力推动社会组织质量不断提升、结构不断优化、作用不断发挥。

一方面,引导社会组织服务高质量发展。主要围绕三个大的方向发力:一是围绕乡村振兴,发挥社会组织优势,推进乡村产业发展、人才培育、特殊群体关爱服务。五年来,全省社会组织投入23.55亿元资金、引导3.2万各类人才参与乡村振兴。二是围绕就业帮扶,积极开发就业岗位,构建校社人才战略合作长效机制,实施“陪伴成长”行动,举办“筑梦青春”校园招聘会,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五年来,全省社会组织开发就业岗位8.68万个,招聘高校毕业生5.42万人。三是围绕“1269”战略,培育发展科技类、智库研究类社会组织1100余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应用技术和发展成效。此外,还深入开展行业协会商会服务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全省行业协会商会帮助招商引资落地项目289个,达成意向金额862.8亿元;通过减免、降低、规范收费等举措减轻企业负担3.02亿元。

另一方面,构建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体系。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坚持党建引领,全面推动社会组织成立登记、章程核准、年检年报、专项抽查、等级评估、教育培训与社会组织党建“六同步”,推进将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组织章程“两纳入”,创新实施“新建必建”“年检促建”“以评强建”,充分实现党组织的有形覆盖和有效覆盖。二是深化制度改革,先后出台社会组织名称管理、异地商会登记管理等政策,制定科技社团管理、社会组织理事会建设等制度办法,为规范社会组织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三是加强规范管理,建立省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工作联席会议机制,构建了业务主管单位、党建工作主管单位、行业管理部门等多部门参与的综合监管体制,持续开展“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检查和打击整治违法行为,推动社会组织提升自律水平。

下一步,我们将扎实履行登记管理部门职责,强化顶层制度设计、完善监管手段措施、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不断强化社会组织政治功能、组织功能、社会功能建设,推动社会组织更好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这个问题我就回答到这里,谢谢。

人民网提问

人民网提问

人民网

请问五年来,江西省围绕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省民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欧阳海泉

省民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欧阳海泉

欧阳海泉:

近年来,江西省民政厅围绕监测、认定、帮扶等关键环节完善工作机制,兜牢基本民生底线。

一是完善监测预警机制。发挥“大数据比对+铁脚板摸排”作用,将394万低收入人口纳入监测范围。从脱贫不稳定、主要劳动力死亡、大额医疗费用支出等方面,设置12项“大数据比对”监测指标,将饮水、住房、劳动能力等指标纳入“铁脚板摸排”监测内容;打通部门间数据壁垒,与农业农村、医保等11个部门共享18类数据,通过数据交叉比对触发预警,指引基层干部开展调查核实,让困难群众早发现、早干预、早救助成为工作中的常态。

二是完善识别认定机制。先后修订低保、特困人员认定办法,拓展特困人员认定为无劳动能力的情形,优化刚性支出困难家庭认定办法,设置低保边缘家庭车辆、住房等9种财产认定豁免情况,进一步扩大了政策惠及面。完善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对接联动市场监管、中国证券、驻赣金融单位信息数据,实现申请家庭市场主体登记、金融资产等46大类信息联网精准查询。

三是完善救助帮扶机制。建立救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实现18年连涨,城乡低保、特困人员救助标准较2020年分别增长32.6%、52.1%、33.3%、51.2%,180余万低保、特困人员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对符合条件的低收入人口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落实医疗、教育等专项救助,帮助困难群众解决急难愁盼。近两年来,各有关部门累计实施专项救助帮扶500余万人次。改革重塑临时救助制度,全面推行“急难地救助”以及“小金额先行救助”政策措施,今年以来累计实施临时救助12万余人次。

下一步,我们将紧盯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求突破,持续健全完善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救助帮扶,扎实推动社会救助从“保生存”向“保基本、防风险、促发展”拓展,更好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

谢谢。

香港商报提问

香港商报提问

香港商报:

社会各界十分关注人口老龄化问题。据最新数据显示,江西即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请问江西省在推进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发展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下一步将采取哪些措施?

省民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黄永茂

省民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黄永茂

黄永茂:

近年来,全省民政系统认真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健全完善党委领导、部门密切配合、群团组织积极参与的老龄工作机制,围绕老年人所急、所需、所盼,大力推动养老服务发展,老年人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一是老龄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积极推进老龄体制改革,推动优化调整设立省老龄委并印发制度文件,建立市、县、乡三级老龄工作体系,构建上下贯通、运行高效的大老龄工作格局。在省老龄委的统筹协调和各地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省养老保险和企业年金覆盖率不断扩大,老年健康和医养结合服务能力持续提高,高龄津贴、经济困难老年人服务补贴等制度普遍执行,老年人社会参与方式更加多元,新时代“银龄行动”“赣鄱红--老有所为行动”深入开展,全社会孝老敬老、尊老爱老的氛围日益浓厚。

二是养老服务供给持续优化。全省建成养老机构1716家,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2.2万余个,养老服务网络不断健全。在城市,推动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全覆盖,建设440余家社区嵌入式养老院和4400余个日间照料中心。针对老年人“吃饭难”问题,发展多元化老年助餐服务。完成6万余户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老年人居家养老更安心。在农村,完善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县级失能人员集中照护中心全覆盖,建设377家区域性中心敬老院,全面推行乡镇敬老院人财物县级直管,利用腾退的农村小学等资源建设653家“一老一小幸福院”。

三是基本养老服务广泛覆盖。出台《江西省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将清单扩展为28个服务项目,让老年人有更多选择。全省116万名80周岁以上老年人享受高龄津贴,50余万名经济困难的老年人享受养老服务和护理补贴,老年人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惠及近400万老年人,逐步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

四是养老服务市场更加多元。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养老服务发展,推动发展银发经济,落实建设和运营补贴、税费减免、用电用水用气等优惠政策,实施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推动养老服务与养生、医疗、旅游等领域融合发展。全省社会力量建设和运营的养老机构达705家,床位数占全省养老床位总数的51%。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开展“三大行动”,推进老龄和养老事业产业发展。一是持续开展养老服务提质升级行动。全面深化新时代养老服务改革,优化基本养老服务供给,加快构建分级分类、普惠可及、覆盖城乡、持续发展的养老服务体系。二是持续开展银发经济创新发展行动。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产业,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培育养老服务新兴业态,扩展养老服务领域消费场景,丰富老年产品用品供给,推动发展银发经济。三是持续开展老年社会参与扩面行动。深入开展“赣鄱红-老有所为行动”,广泛搭建老年教育资源共享的公共服务平台,推进老年友好型城市和社区建设,推动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谢谢。

江西卫视提问

江西卫视提问

江西卫视:

社会事务工作关系千家万户,点多面广。请问五年来,江西省社会事务工作进展如何,下一步重点任务是什么?

省民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李晖

省民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李晖

李晖:

五年来,全省民政系统以问题为导向,以群众所需所盼为突破口,坚持改革创新,不断完善制度机制、提升服务水平、夯实保障措施,推动社会事务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一是婚姻登记管理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全面实施婚姻登记“省内通办”“跨省通办”,累计办理跨区域婚姻登记3万余对。向37个单位共享婚姻登记数据,实现“赣服通”婚姻登记电子证照、婚育“一链办”服务。县级婚姻登记机关婚姻家庭辅导室、结婚颁证厅实现全覆盖。建立85个室外颁证基地,推动15个婚姻登记机关进公园、进景区。五年来,累计提供颁证服务30余万人次、辅导服务近40万人次。

二是惠民绿色文明殡葬改革持续深入。全面落实5项基本殡葬服务免费制度,基本实现城乡公益性骨灰堂(公墓)全覆盖。截至目前,全省共建成殡仪馆91个、城市公益性骨灰堂(公墓)105个、农村公益性骨灰堂(公墓)1.8万个。推进公民身后“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实现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申领、遗产查询等9项服务事项联办。

三是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水平全面提高。健全救助管理政策体系,拓宽主动发现和信息共享渠道,实施分层分类救助。全省共救助流浪乞讨人员6.4万人次,落户安置1021人,实现长期滞留人员“清零”、短期滞留人员“动态清零”。开展救助管理区域性中心试点工作,打造多层次、全区域、立体化的救助管理服务体系。

四是残疾人福利保障体系加快完善。实施残疾人两项补贴“全程网办”“跨省通办”,建立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较2020年分别提高66.7%、42.8%,惠及48.4万困难残疾人和48.9万重度残疾人。推动设区市精神卫生福利机构建设全覆盖。建成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机构137个,服务精神障碍患者1万余人。为1.88万残疾人提供居家照护、日间照料和机构托养服务。

下一步,我们将聚焦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推动全省社会事务工作再上新台阶。一是推进婚姻登记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建设,健全婚姻家庭辅导服务体系。二是完善殡葬政策体系,提升殡葬公益性服务水平,深化婚丧领域移风易俗改革。三是加强救助管理区域性中心建设,推动救助管理机构转型升级。四是完善残疾人福利制度,加大困难和重度残疾人保障力度,提升残疾人服务机构管理服务水平。

中国江西网提问

中国江西网提问

中国江西网:

地名是基本的社会公共信息,也是重要的社会文化形态和载体。请问近年来,江西省民政厅在加强地名文化建设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有哪些考虑?

省民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欧阳海泉

省民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欧阳海泉

欧阳海泉:

我省有着丰富的地名文化资源,围绕挖掘好、利用好、传承好优秀赣鄱地名文化,助力文化强省建设,我们主要做了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推动地名文化保护。我们联合省委党史研究室、省文化和旅游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开展“地名文化保护三年行动”,制定《江西省地名文化遗产鉴定规范》地方标准,组织开展省级地名文化遗产及红色地名鉴定活动,首批命名授牌省级地名文化遗产73个。今年,以古村和红色地名为重点,继续命名授牌600个省级地名文化遗产,逐步建立省级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切实加强地名文化保护。

二是强化地名文化利用。对于一些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尤其是城乡建设过程中消失的历史地名,我们在命名更名管理活动中采取就近移植等方式,优先恢复使用,传承历史文脉,留住群众乡愁记忆。近年来,复活使用老地名、历史地名等2000余条,让老地名在新时代焕发了新活力。

三是积极引导社会参与。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地名文化建设活动,开发地名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地名文化需求。探索开展地名文化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通过电视、网络、报刊等多种载体,加强地名文化宣传,让社会各界关心地名、了解地名、认同地名、参与地名文化建设。“上饶地名大会”“昌南小讲师”“景德镇地名小讲师”等特色活动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地名文化影响力、塑造力、带动力持续提升。

下一步,省民政厅将继续完善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制度,推动地名文化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拓宽地名文化宣传渠道,推动我省地名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让地名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省政府网站提问

省政府网站提问

省政府网站:

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和留守儿童是社会关注的特殊儿童群体。请问,江西省近年来在加强困境儿童关爱保护方面是怎么做的,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省民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黄永茂

省民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黄永茂

黄永茂:

近年来,我们主要围绕“一扩大、两强化、三提升”,不断完善儿童福利政策制度,健全体制机制,提高服务水平,推动儿童福利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扩大”,指的是扩大服务对象范围。近年来,从孤弃儿童覆盖到艾滋病病毒感染儿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等,服务儿童群体不断扩大,坚持按需施策、落实分层分类保障。

“两强化”,指的是强化制度和阵地建设。在制度建设方面,建立基本生活、助学保障、残疾照料护理补贴、心理健康服务等12项制度,编制了机构安全管理规范、未成年人监护评估等9个省级地方标准,构筑坚固的护童制度防线。在阵地建设方面,将机构抚养孤弃儿童全部集中到11个设区市的机构,省市县三级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实现全覆盖,承担困境儿童临时兜底监护职责。助力653个“一老一小幸福院”建设。部门协同打造儿童之家、“童心港湾”“童伴妈妈”“幼吾幼”等关爱服务平台阵地10788个。

“三提升”,指的是提升基本生活保障、关爱帮扶质量和心理关怀水平。基本生活保障方面,2024年,机构养育孤儿、城乡散居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为每人每月1940元、1450元、1450元,较2020年提高43.7%、52.6%、52.6%。加强关爱帮扶方面,持续实施留守儿童“关爱工程”三年行动,开展精准摸排18万人,梳理优先序列,对梳理出来1万余名监护缺失、家庭贫困、行为偏差的重点留守儿童实施建档立卡、动态管理、结对开展帮扶。加强心理关怀方面,开展重点儿童监护、心理“双评估”,实行低中高风险分级管理,建立心理关爱档案2.8万余份,结对帮扶4万余人,关爱服务儿童20万人次。

下一步,我们将不断加强儿童领域普惠性、基础性、兜底型民生建设,持续完善儿童福利四个体系,解决好儿童及其家庭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积极回应新时代儿童全面发展的新期待。一是完善政策制度体系。持续夯实孤弃儿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聚焦流动儿童及其家庭关切问题,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出台关爱政策。二是完善服务保障体系。为困难家庭残疾儿童提供特教、康复等拓展服务。接续实施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三是完善监督管理体系。筹备儿童福利信息系统部省一体化建设,不断健全业务监管体系。四是完善社会参与体系。筹备我省儿童福利协会,凝聚各方力量支持儿童福利工作。

这个问题我就回答到这里,谢谢。

江南都市报提问

江南都市报提问

江南都市报:

在推动社会进步与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下,请问近些年,江西省慈善事业情况如何?今后将如何更好地发挥慈善在促进社会和谐,助力民生保障的重要作用?

省民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李晖

省民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李晖

李晖:

五年来,全省民政系统积极培育多元慈善主体,创新实施慈善项目,慈善制度体系日益完善,工作机制更加健全,在助力兜牢民生底线、增进民生福祉、促进共同富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是依法兴善,完善发展环境。近年来,我省加强政策创制,护航公益慈善事业。省人大颁布施行《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办法》,省政府印发《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为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法治保障。近三年,共有141家公益慈善组织获得捐赠税前扣除资格,进一步稳定了捐赠主体预期。

二是培育发展,壮大公益力量。我省加强慈善多元主体培育,慈善组织数量不断增长、活力不断增强。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各类慈善组织403家,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有110家,5年来共募集款物超80亿元,实施各类慈善项目1100余个,服务群众800余万人次。积极发展慈善信托,备案慈善信托50单,累计金额2.45亿元。

三是营造氛围,激发慈善活力。开展慈善法宣传“六进”活动,即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村(居)和进社会组织,有效提升了群众慈善意识和慈善活动参与度。连续开展三届赣鄱慈善奖评选表彰活动,进一步扩大了慈善事业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激发社会各界参与慈善事业的热情和积极性,全民慈善的社会氛围越来越浓。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慈善工作的统筹协调指导,不断优化慈善事业发展环境,积极培育发展慈善组织,大力弘扬慈善精神,打造法治慈善、阳光慈善、创新慈善、全民慈善,推进我省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

徐承

时间关系,答记者问就到这里。谢谢各位发布人,谢谢各位记者朋友!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