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江区洪湖苏家:“东坡遗韵”传新风
江西
江西 > 鹰潭 > 正文

余江区洪湖苏家:“东坡遗韵”传新风

来源:幸福余江

清晨的雨淅淅沥沥而下,滋润着满村竹林、古樟、古枫,还有沥青村道两旁恣意生长的樱树与梅树。走在村口回旋曲折的人工湖栈道上,看湖水倒映着天空和一排排乡村小洋楼,尤觉一湖碧水清幽澄澈。

这里是余江洪湖乡苏家村。恢弘的门楼上,镌刻有“眉山苏氏门楼”六个醒目的大字,加上文化墙上书写的苏氏历史,村里金盆毓鲤、石桥烟柳等苏氏八景,显示着这座村庄深厚的历史底蕴。据村里族谱记载,这里居住的村民皆为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后裔,600多年前,东坡后裔们就迁居到这里,世代村民遵循祖训,垦山耕田,立户开籍,繁衍生息。

(一)

苏东坡现存诗约四千首,词三百多首。如此优秀的文学基因,能否历经千年,传承给自己的子子孙孙?答案毫无疑问是肯定的。走进苏家村,问及苏氏先祖名人,几乎每一个苏家人都谙熟“三苏”(苏洵、苏轼、苏辙),无不以此为荣;苏武牧羊、名相苏颂等也是他们烂熟于心的名人先祖,很多典故被苏家人津津乐道。

苏家村原有座祠堂,是为纪念苏东坡而建。由于年深日久,原迹已经不在,但在老人们的回忆中,依然记得其气势非凡。近年来,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原来的空心房全部拆除,变成了随处可见的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

为做好古村风貌的延续和传承,留住村庄的“根”和“魂”,苏家村在村广场上重建苏家祠堂,兼具“村活动中心”功能。一座恢宏的仿古建筑又出现在村落的画图上,它飞檐翘角,雕文刻字,地面上刻有10余首诗词,还有栩栩如生的动物雕刻以及仿古书桌……这些串联起当地的文化和风貌,写意地表达着苏氏村庄的意境。

(二)

这里成为孩子们学习的快乐天地,也是村民们商议事项、节日聚会、文化演出的重要场所。每逢周一、周四,村民苏黎书都会早早吃完晚饭,背起二胡赶往祠堂,等到队员聚齐,就开始排练赣剧。

这支老年民乐队暂有6名队员,平时自己练,遇到村里组织活动就会登台表演。“村里有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综合文化活动中心、文化广场等各类活动场地,全村有7支广场舞队,还有好几个村民‘歌星’,光是村里人就能拿出一台文艺晚会。乡亲们一起搞文体活动,乡村生活更加和美。”苏黎书说。

“内外有别,老小有序。和善心正,处事必公……”此时,雨已经停了,20多个孩子跟着村民志愿者王桂琴早读,一阵少年清脆的诵读声从祠堂内传出,在这个周日安静的上午尤为悦耳。屋外古树下,几位老人坐在石凳上闲聊,还未完全散尽的雨雾漂浮开来,更显朦胧古意与诗意。

(三)

苏家人有着对这个光耀史册的姓氏的虔诚,更有着对新时代村庄产业发展的期待。苏冬桂一家原本是脱贫户,经济有些拮据,但从2021年开始,她家经济状况提高了一大截。

那年,村里在扶贫车间引进零度食品公司,村集体经济可获益每年5万元的租金收入,还可为村民提供百余个岗位,工作时间自由,多劳多得。企业一开始运营,苏冬桂就成了第一批20多个工人之一,平均每月4000元左右的工资,让她对生活的信心更足了。

不仅是扶贫车间带给官冬桂等村民依靠自己劳动脱贫致富的机会,还有苏家村打造的智慧农业示范园,同样给了苏家人足够的底气。计划总投资1200万的示范园就在村口,包括果树种植、智能温控大棚、水产养殖、休闲垂钓基地;107亩果业基地已经建成,“红美人”精品柑橘、优质枇杷等果树郁郁葱葱,实现了生态与经济双赢。

官冬桂的丈夫老苏也在示范园务工。“苏家村入选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集体经济发展了,大家还可以在果园里入股分红、务工拿工资。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说起这些,苏冬桂笑得一脸灿烂。

(四)

清风吹拂,乐声阵阵,花树摇曳,一切都是如此美好而令人期待。这里记录着一个乡村的密码,它们在悠悠历史轮轴上缓缓向前,保留着余江乡土文化鲜活的印记。

苏家村曾有幸,见证了东坡文化因子代代传承;苏家村还有幸,正亲历着这片土地上最蓬勃的发展和变革。(陈建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