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老巷,承载着一方人的生活印记,拥有着一座城中无法取代的市井味道。城市的发展延伸,新商业区的崛起新潮,并未让它们褪色,而是不急不忙地书写着过往的故事。那么,在南昌的老街老巷里,都藏着哪些故事呢?今天为你介绍筷子巷、羊子巷和书院街的故事。
1992年版的《南昌市地名志》中记载道:筷子巷“东起象山南路,西至上塘塍街,长412米,宽2.5米。”随着象山南路棚户区改造的推进,筷子巷如今只剩下很小一段。筷子巷的得名,有人认为是巷子形似筷子,这种说法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
羊子街路牌
明朝初年,随着“江西填湖广”运动达到高潮,从南昌迁徙的移民,最后一站出发地就是南昌古城里的筷子巷。1997年出版的《中国移民史》便有历史文献的记载:南昌的筷子巷被列为中国古代十大移民集散地之一。近年来,时常还有湖北湖南安徽人来这里寻根问祖。
生活在南昌的人对羊子巷都不陌生。那里开了很多小吃店,其中名声在外的“两室一厅”,吸引了无数吃货前来一探究竟。虽然已经改名为羊子街,但怀旧的南昌人还是喜欢称之为羊子巷。清乾隆五十九年的《南昌县志》曾记载这里为羊叉巷,光绪三十三年《南昌县志》又称为羊子巷。南昌市民俗专家黎传绪曾解释说:“羊子巷就是因回民买卖羊肉而得名。古时候的南昌城,居民基本是汉族,几乎都不吃羊肉。因此,羊子巷的得名反应了古代回民迁徙南昌城的一段历史。”
在新四军纪念馆旁,有一条不起眼的小巷,名为“东书院街”。1933年,书院街被象山南路分割为东西两段,于是有了东、西书院街之分,追溯其历史可以远至一千多年前。在南昌的历史中,有四大书院曾响誉九州,其中之一便是豫章书院,这里曾是南宋时期传播程朱理学的重要基地。书院街便得名于“豫章书院”。如今,南昌市第十八中学门口仍书有“豫章书院旧址”几个大字,提醒着人们这里曾经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