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邱 玥 陈记昌
青山叠翠,绿水清幽,鸟飞虫鸣……初秋时节,行走在昭萍大地,一个个美丽村庄犹如一幅幅意境深远的水墨画。
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村道、整洁的农家小院、勤劳朴实的庄稼人……如今,欣欣向荣的村庄在萍乡大地渐次出现,一张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2022年、2023年萍乡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居全省第一。
是什么力量,引领乡村发生巨变,让村民笑靥如花、生活蒸蒸日上?萍乡市委相关负责人给出答案:学习践行“千万工程”经验,推进市域“点线面带”工程和乡镇“十个一”标准化体系建设,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破除门槛 尊重创新
从“要我干”转变为“我要干”
红窗白墙的民房错落有致、清澈见底的羲之河穿村而过、古窑文化研学中心人气满满……8月29日,记者走进芦溪县南坑镇窑下村,很难想象,三年前,这里道路坑洼、产业凋零、人心思走。
“随着村庄环境变美,我们依托深厚的古窑文化、启初志愿服务团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研学、陶艺、民宿、果蔬采摘等产业,并推动窑咖啡、乐淘陶营地、‘村BA’篮球场等建成营业,村里热气腾腾,有20多个年轻人回村了,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超60万元。”窑下村党支部书记廖小群乐呵呵地说。35岁的曾辉是回村年轻人中的一员,他告诉记者,2021年春节返乡,他发现前来村里旅游的人越来越多,看到商机的他毫不犹豫选择回到村里,在自家旧宅基地上建成桃园民宿,并带动村民利用互联网平台销售农特产品,“借着乡村旅游东风,日子越过越红火,我在家门口实现了人生梦想!”
窑下村的蝶变,正是萍乡市在坚持党建引领、市场导向、群众参与的基础上,以乡镇点、村点为基础单位,全力推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点线面带’工程中的‘点’是指乡镇点、村点,萍乡在扶持建设这些乡镇点、村点时,破除门槛,不分基础好坏,而是因地制宜、充分尊重各地创新意识。”萍乡市农业农村局乡村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科科长陈朝峰告诉记者,萍乡市拿出真金白银,围绕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方面,按照“成熟一批、扶持一批”的原则进行推进,村民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实现了由“要我干”向“我要干”转变。
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旅则旅……在萍乡市委市政府引领下,广大村民积极创新,主动作为。张家湾村、东阳村、石溪村、江口村等100个特色鲜明的村庄相继实现蝶变,有的还一跃成为“网红”村庄。
走进湘东区排上镇桥头村,只见各类品种的水稻在试验田里郁郁葱葱,该村立足悠久的水稻制种历史,积极培育优质品种、发展制种企业,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成为远近闻名的制种村。湘东区麻山镇横岗村则自主建立农村电商基地“乡村直播间”,让更多村民掌握直播带货技能,解决了农产品滞销难题,为乡村振兴装上了新引擎。莲花县路口镇同坑村自发创新建立“乡娌乡音”调解茶室,由村党支部牵头组织驻村工作队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利用农闲时间,和群众围坐一起,用“大白话”“土方言”在茶叙间收集民情民意,鼓励村民说事、议事、主事,让村民成为乡村治理主人翁。
培育企业 打造产业
从“零星发展”转变为“规模经营”
龙头企业是带动现代农业发展的“火车头”,是引领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力军。
“鼓励引导基础条件较好、发展特色鲜明的乡镇点、村点先行先试,串珠成链成带成片,不断提升乡村振兴先行线带发展水平,这便是‘点线面带’工程中‘线’与‘带’的深刻内涵。”萍乡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景国成表示,在“线”“带”提升的过程中,萍乡市创新“龙头企业+”模式,走规模经营的发展道路,将企业、村庄、农户、市场连接成一个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体,实现了村庄有收益、企业有效益、村民得实惠。
8月30日,江西吉内得实业有限公司高标准常规水稻良种繁育核心基地里绿浪翻滚、丰收在望。来自莲花县高洲乡高滩村的脱贫户罗道泉正忙着在基地里割杂草,充满干劲,“以前这里是一片撂荒地,现在都开垦成了良田,在这里务工每年收入4万余元,真正实现了在家门口增收。”
作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江西吉内得实业有限公司大力推行“企业+科研+基地+农户”“企业+科研+合作社+农户”的产业模式,帮助周边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同时,公司坚持传承和发扬传统稻米文化,只用原生态老种子,实现粮食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的质量保证,为市场提供更优质、更安全的大米。
“我们以产品为根本,不断提升产品的质量,‘让世界知道江西有好米’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董事长蒋鹏程向记者介绍,目前公司自建基地和订单基地水稻种植面积达5.4万亩,覆盖莲花县高洲乡、荷塘乡、三板桥乡等多个乡镇,带动农户5000余户、种粮大户40余家,走上了生产订单化、产品优质化、全程标准化、营销品牌化的产业发展道路。
同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的江西胜龙牛业有限公司,则不断创新联农带农模式。从领养扶贫牛、到以“公司+合作社+农户”为模式的肉牛合作养殖,再到扶贫资金入股分红、发展牧草产业助增收,胜龙牛业联合体内农业经营主体销售收入超5亿元,带动5000余户农户增收致富。
“近年来,萍乡市持续抓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培育,并鼓励其与市场接轨,呈现了龙头企业‘领’起来、农业产业‘舞’起来的局面。”景国成说,如今在萍乡市,甘源食品、天涯种业、葛溪正太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规模不断壮大,辐射带动功能逐年增强,构建起以现代种业、优质稻米、草地畜牧、设施蔬菜、油菜油茶为主导产业和以食品加工业、硒锌功能农业为特色产业的乡村产业体系,为乡村全面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情系红军路 共筑安源红”乡村振兴先行带、湘东百里特色农业乡村振兴先行带、芦溪县“滋滋”农文旅产业融合和美乡村先行带 ……放眼萍乡,不难发现,立足不同县域特色的7条乡村振兴先行带和沿高铁、高速、国省道重点建设的6条乡村振兴先行线正悄然形成,它们在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方面正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大激发了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力量下沉 以民为本
从“各自为战”转变为“协同作战”
9月1日清晨,萍乡市翠湖智慧农贸市场熙熙攘攘,与传统农贸市场不同的是,在这里能感受到科技化、智能化的力量。
“我们为每个商铺都配备了统一的智慧电子秤,实现了菜品的统一定价与智慧化管理。”农贸市场相关负责人介绍,电子秤记录下的每一笔交易都会被录入智慧平台,数据经过汇总、分析,结果会在智慧大屏上显示,对于百姓而言,智慧电子秤提供的小票更是溯源和维权的有力保障。
萍乡市以转变乡镇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将乡镇“十个一”标准化体系建设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翠湖智慧农贸市场的建成便是一个生动实践。
一个党群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一套普及普惠学前教育和优质均衡发展义务教育体系、一个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医共体、一套互助养老服务体系……记者注意到,这“十个一”均以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为方向。
“在推进乡镇‘十个一’标准化体系建设过程中,萍乡市不是各自为战,而是牢牢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萍乡市委农办秘书科科长文嘉说,市委副书记任总召集人,推动市级各有关部门力量下沉,每一项标准化体系建设均由市级主管部门牵头抓总,其他相关部门协同配合,充分发挥项目支持、业务指导和帮扶作用。如今,全市51个重点涉农乡镇街道中有35个已完成建设,剩余16个将于今年底完成。
千条万条,百姓受益是第一条。随着乡镇“十个一”标准化体系建设的推进,大大提升了基层政府为民办事的条件、能力与效率。湘东区下埠镇自主开发的“下埠镇融E办”一窗办理软件、数据可视化平台,为群众和企业提供了便捷办事新渠道,事项办理时限压缩了40%,办事速度提高了30%。上栗县桐木镇整合各村集体资源,在闲置土地上建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让众多老年人安享晚年。
驱车回城,已是日落时分。一个个山清水秀、文明和谐、宜居宜业的村庄,镶嵌在充满活力的昭萍大地上。
这是一方生机勃勃的热土,这是一片希望升腾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