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乡野走向世界,石堨成就了“中国最美乡村”婺源
江西
江西 > 人文 > 正文

从乡野走向世界,石堨成就了“中国最美乡村”婺源

9月3日,国际灌排委员会第75届执行理事会公布了2024年(第十一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婺源石堨成功入选。从乡野走向世界,婺源石堨究竟有何魅力?

源流千秋 穿越古今

婺源清华村彩虹桥下,一座壅坝上水流潺潺,这是婺源石堨中具有代表性的彩云堨,与彩虹桥一起建造于宋代。

“婺源石堨的建造历史非常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根据《詹氏族谱》记载,婺源庐源社庙旁边的郑家堨就为南北朝时所修建。”南昌工程学院教授温乐平介绍道,“唐宋元时期,大批北方士族迁入婺源,婺源石堨得到广泛开发,到了明清时期,婺源石堨进入兴盛时期。当时,外来居民对婺源山麓及沟谷中较低缓的坡地进行拓荒开垦,形成了低山板块梯田和部分高山坡地梯田,民众就在山间溪河上修建了许多石堨,以拦截雨水,利用‘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自然条件,通过石堨抬高水位,以沟渠、竹笕等方式引水入田。”

新中国成立后,为推动农业发展,保障水源安全,婺源在前人基础上大力兴修石堨工程。据调查,截至2023年,婺源石堨坝长5米以上、水位上下游高差0.8米以上者,共计2052座,涵盖全县16个乡(镇)和1个街道,面积2967平方公里,惠及37万人。

自然生态 建造独特

雨后,位于婺源江湾镇的汪口古村青翠玲珑。村口的乐安河上,曲尺状设计的平度堨水流成瀑,与村庄的农、茶、鱼、桑相融共生。“在婺源,石堨是古老的水利工程,也是传统村落的建筑符号。”婺源县博物馆馆长胡元光说,“因为有了石堨,婺源自然景观中融入了人文生态,久而久之,蕴藏着丰富人文生态的石堨也变成了自然景观,成就了‘中国最美乡村’——婺源。”

日夜滋润着婺源这片土地的石堨缘何与自然和谐共生?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石堨建筑垒石技艺的精工巧妙。

在设计上,婺源石堨遵循“深淘滩、低作堨,宽砌底、斜结面”的设计思路,蓄水期阻拦泥沙,冬修期掏沙补田,一则可以保障耕地肥力,二则能减少山区上游水土流失。

在施工上,婺源石堨就地取材,以长短不一的块石交错布置,辅以片石、砾石和沙子填充夯实,形成一个整体。相互嵌入的块石、片石、砾石和沙子有效传递水压,保证了石堨的强度历经千百年的冲刷后与自然高度融合。

在建设规模上,婺源石堨依耕地大小而建,引水渠道较大,分水渠道规模较小,在有限的耕地资源条件下实现了耕地的最大化利用。

看似寻常,实最奇崛,这些石堨蕴含的科学价值和哲学内涵,不仅是婺源山民在长期农耕生活中经验积累的重要体现,更是中华文明强大生命力的彰显。

古韵新生 活态利用

初秋,婺源思口镇思溪村,田园幽静,山色苍苍。在溪水流淌之处,一座婺源石堨文化展示馆格外显眼。

立足全国传统古村落的区位优势,婺源筹资80余万元打造婺源石堨文化展示馆,以石堨文化基因为基础,融合古老与时尚元素、传统与现代技艺,借助文字、图像、音频和沙盘等方式,展现婺源石堨的前世今生。

“石堨已经深深融入婺源的村落生活,婺源发展全域旅游,如何让石堨这一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源头活水’长流?我们也进行了深入思考。”婺源县水利局局长俞晓霞说,“我们打造了一条县域旅游北线,将三个乡镇的重点石堨串联起来,形成一条石堨精品研学路线,通过文旅融合发展的形式,将丰富的水利历史遗存转化为旅游产品。”

“下一步,我们还将对重点石堨加强维护,并因地制宜与当地乡村旅游项目有机结合,确保这一古代灌溉工程得以更好传承。”婺源县水利局党组成员朱利华补充道。

万明川、实习生黄美程、信息日报全媒体记者黄玉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