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当代江西
“肴馔之美,贵在本真。”从讲究色、香、味,到原汁原味本真味道的回归,既是婺源人味蕾不断追寻的过程,也是饮食习俗中透出的民间智慧。
作者 | 洪忠佩
又是一年晒秋季。无处不飞花的婺源,几乎让天南地北的游人忘了归程。其实,除了欣赏美景,打卡婺源的各色美食也是游客不容错过的旅程。
诚然,婺源县城的美食街,遍布城乡的土菜馆都是“吃货”的首选。对婺源特色小吃、菜肴了然于心之后,更会发现没有什么是“吃一顿”解决不了的。
春去秋来,到婺源赏秋当然离不开“吃秋”了。
荣获世界旅游组织 “最佳旅游乡村”称号的篁岭,晒秋与“吃秋”同步,微缩版的竹编“晒盘”摆上了餐桌,香菇、木耳、白玉豆、花生、南瓜、腊肠、腊肉、鱼干等摆满了“八宫格”,或晾晒、或风干的美味成为“吃秋”的主题。
一道道盈逸着“秋味”的美食,是山水、阳光、时间,还有乡愁共同烹出的味道,不知俘获了多少游人的味蕾。
其实,每一个到婺源旅游的游客,早餐就不由自主地进入了美食的现场——皮薄馅多的豆腐包,或者柔软爽口的汽糕,是在婺源吃早餐的标配。那菜籽油隐隐透过包皮,豆腐韭菜香气飘逸,辣油铺展在汽糕表面,葱花点撒,软糯、滑爽,都是对食欲的一种诱惑。
起锅,趁滚,吃得热乎乎的,那种惬意与舒坦,只有置身其中,才能体会得到。 如果佐粥的是一碟酸辣椒、酸藠头、酸豆角、酸萝卜条,或者豆腐乳,那就更心满意足了。
在婺源吃早餐,无需太复杂、太讲究,只需几个豆腐包,抑或一碟汽糕,足矣。豆腐包只不过是婺源人俗称“菜包”的一种,以馅料起名,简单明了,萝卜馅的称萝卜包,荠菜馅的称荠菜包,品名依馅而定。如果是包肉馅的,那无疑是称“肉包”了。
不管你信不信,在婺源早餐店吃包子,是要抢的,手上功夫稍微慢了,蒸笼就空了。
肴馔之美,贵在本真。
婺源菜以“糊”与“蒸”为主,源自农家的家常菜,让你在体验菜肴的原汁原味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获得了食物的益身与养生。
在中国菜系的序列里,婺源菜属于“八大菜系”之一的徽菜,却在传承中有了创新与发展。“无蔬不可糊,无荤不可蒸”,是婺源菜的独家风味。也就是说,婺源人都欢喜将荤腥时蔬与米粉相拌,入甑蒸,入锅糊,烹饪起来算不上繁杂,却得“食之真味”。
总体来说,“不时,不食”,是婺源人顺应时令,长期形成的饮食习俗。山地上的野菜,菜园里的时蔬,都是婺源一年四季糊菜的主要原料。春日里,菊花菜是婺源糊菜的首选——取其茎叶切成碎末,入高汤,拌米粉,稍加熬制就有了凉爽清口与浓郁的菊花芳香……
在花样繁多的糊菜中,糊豆腐当之无愧的代表菜,也是婺源传统宴席必不可少的佳肴。首先,将豆腐切丁或捏碎,倒进煮高汤的热锅里,加上虾仁、肉茸、香菇丁、火腿沫等调料,一手搅拌,一手撒米粉,煮至浓稠适当后放入切碎的香菜,出锅再浇上小磨麻油,撒些许胡椒粉和葱花。青是青,白是白,滑嫩鲜爽,香糯可口,是为一绝。
此外,萝卜菜芽、青菜、莴苣、鱼腥草、黄瓜、南瓜,以及瓠子,都能“糊”出一碟佳肴。
婺源蒸菜的原料就更丰富了,可荤可素。荤的如鸡、鹅、鱼、肉,甚至排骨、猪脚、猪肠皆可拌米粉粉蒸,素的更多了,白菜、萝卜、苋菜、莴苣、丝瓜、冬瓜、南瓜、豆角、扁荚、落苏(茄子)、芋头、番薯叶、山蕨、黄花、马兰、茶菩藤等无一不可。
粉蒸肉是婺源蒸荤菜中的招牌菜,将五花猪肉切成块状,用豆瓣酱、料酒、姜末、盐拌匀,腌醒半小时,再滚上生米粉,入碗放在蒸锅,大火蒸上一小时即可——肉质的层次融合,丰腴细腻,肉香纯粹,肥而不腻,别有风味。
尤其,婺源俗称的“农家乐”,不仅可以做到“一锅熟”,还能保持“一甑鲜”——饭甑蒸饭,在饭上再铺上荤素搭配的菜品一起蒸,如腊肉蒸黄花、腊肉蒸山蕨、腊肉蒸苋菜、蒸莴苣(掺入少许鱼腥草,味道更佳)等,饭与菜的香味在旺火蒸腾中互相渗透,香气氤氲,特别鲜美。
细究起来,婺源真正实现饮食的进化升级,是在千禧年发展乡村旅游开始,各式各样的菜肴在本土菜肴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和创新。 一道道美食锦上添花,不知让多少来自天南地北的旅人一饱口福。
譬如“农家乐”,其实就是婺源的粉蒸菜,只不过是蒸菜的器具——饭甑,换成了微缩版而已。
婺源乡村民俗活动、旅游业的发展,不断促进了婺源饮食从材料的选用、烹饪的技艺,以及形式表达的提升,在烹饪方式上,以“蒸”“糊”为鲜明特色,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天然食材的原汁原味。
而在溪头龙尾等地,菜肴的制作遵循“医食同源,药食并重”的中医养生原理,将饮食菜肴与中医养生原理相结合,形成了婺源美食鲜明的地域特色。
从讲究色、香、味,到原汁原味本真味道的回归,这既是婺源人味蕾不断追寻的过程,也是饮食习俗中透出的民间智慧。 一道道家常美食,经年抚慰着婺源人的胃和乡愁,也挑动着远道而来的游客们的味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