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会现场(图片均由 省政府网文颖 摄)
江西有声新闻发布厅第1139期:江西省林业局副局长刘宾发布助力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高地新闻
【直播团队】
总监制:苏越 直播统筹:李梦丽
直播热线:0791-86847839
8月23日,江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省林业局联合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 助力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高地”新闻发布会。省林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宾发布和介绍有关情况。省林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杨皓,省林业局二级巡视员倪修平,省林业局二级巡视员李军,省林业局总工程师李木兰,吉安市林业局局长罗忠华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省委宣传部对外新闻处副处长徐承主持新闻发布会。
省委宣传部对外新闻处副处长徐承
徐承:
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发布会第13场,邀请省林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宾先生,省林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杨皓先生,二级巡视员倪修平先生,二级巡视员李军先生,总工程师李木兰女士,吉安市林业局局长罗忠华先生,介绍“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 助力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高地”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的提问。下面,先请刘宾先生作介绍。
省林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宾
刘宾: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感谢大家对江西林业的关心关注。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西省林业系统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实现“扩绿、兴绿、护绿”并举,增强生态保护和林业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为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高地作出了林业贡献。
一、聚焦“扩绿”,林业高质量发展底色越来越浓
扩绿就是扩优势,植树就是植未来。这些年来,我们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做到数量与质量并重、增量与存量并举,描绘出一幅以“绿”为底色的高质量发展画卷。
一是科学绿化扮靓家园。先后在重点区域森林“四化”、重点区域生态保护修复、长江“最美岸线”、国家储备林、低质低效林改造等国土绿化工程中推进科学绿化,连续三年争取中央财政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落户江西。“十四五”以来,江西累计完成人工造林面积451.96万亩,封山育林287.47万亩,退化林修复(低产低效林改造)696.72万亩,森林抚育987.45万亩。科学绿化实现了森林资源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由粗放经营向科学经营转变,由注重经济效益向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并重转变,越来越多的绿色和彩色正在点染赣鄱大地。
二是森林质量稳步提升。在全国率先启动森林质量提升工程,担负起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重点省建设任务,通过建设森林可持续经营样板、珍贵树种示范基地和林相改造更新试点,打造了一批森林质量提升样板。截至目前,全省森林覆盖率达63.35%,森林面积1035.4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70979.6万立方米,乔木林平均每公顷蓄积量由49.2立方米提高到82.0立方米,乔木林中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面积比重由原来的31.9%提升至52.4%,森林资源的数量持续增加、质量稳步提高、功能不断增强。
三是群众幸福感持续增强。持续开展森林城市、森林乡村、乡村森林公园、小微湿地示范点建设,实施100个“百村千树”乡村绿化美化项目,城乡绿色空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全省11个设区市和2个县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在全国首个实现设区市“国家森林城市”全覆盖,还拥有69个省级森林城市,1105个国家或省级森林乡村,599个乡村森林公园和136个小微湿地保护与利用示范点。如今,江西的城市,城在林中、林在城中,江西的乡村,出门见绿、处处皆景,群众在绿意盎然中与幸福感相伴、与获得感同行。
二、聚焦“兴绿”,林业高质量发展动力越来越足
森林成就了绿水青山,也汇聚了绿色财富。近年来,我们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换路径,推动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有机联动,让江西的好山水、好生态成为“有价之宝”。
一是林业产业总产值稳居全国第一方阵。江西省政府与国家林草局共建江西现代林业产业示范省,林业产业释放新的潜能。2023年,江西林业产业总产值总值突破6500亿元,稳居全国第一方阵,今年上半年达到2892.43亿元,同比增长8.7%。目前,江西拥有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53家,省级林业龙头企业364家,国家林业产业示范园区2家,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34家、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132家。林业产业在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些林区山区农民收入的20%左右来自林产品。
二是特色优势产业落地生金。江西省政府制定“油茶产业三千工程”“竹产业千亿工程”“林下经济三千亿工程”等发展目标,油茶、毛竹、林下经济等特色优势产业勇挑大梁、持续发力。目前,全省建有油茶林1650万亩,竹林1765万亩,林下经济总规模3762万亩,经营面积、产量和产值均位居全国前列,带动全省从业人员约800万人次,“江西山茶油”“赣竹”等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各地木竹加工、家具制造、林产化工、香精香料、苗木花卉、森林食品等“一县一业一品”产业类型日趋丰富,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涌现了新干商洲枳壳、金溪香精香料、南康家具、铜鼓黄精等区域特色品牌,多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呼之欲出,成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柱产业。
三是林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动能奔涌。通过举办鄱阳湖国际观鸟季(周)、森林旅游节、中国竹文化节等活动,积极培育森林康养、森林旅游、观鸟经济等新业态,现已拥有6处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155处省级森林康养基地,第三届鄱阳湖国际观鸟季活动期间,沿湖各地观鸟旅游综合收入超5亿元,曾经的砍树人“丢斧弃锯”变身“看树人”,曾经的打渔人“洗脚上岸”变身“护鸟人”,日子越过越红火。在全国率先开展“两山”转化收储运营,累计收储林地面积92.72万亩,林权贷款累计近345.69亿元,开展林权收储担保贷款0.59亿元,开展林权代偿贷款0.47亿元;创新开展湿地资源运营管理,湿地占补平衡指标累计成交额超过1.2亿元。林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的不断拓展,让江西现代林业产业体系底盘更稳、长板更牢、活力更强。
三、聚焦“护绿”,林业高质量发展根基越来越牢
绿水青山常在、人与自然和谐,江西的每一抹绿色都来之不易。近年来,我们扎实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文章,实行最严格的保护措施,严守森林和湿地资源安全底线,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一是森林和湿地保护修复成就斐然。美丽江西,森林与湿地相融共生。在森林和湿地保护修复中,我们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持续开展森林和湿地保护专项行动,森林资源问题数较2018年相比下降了88%,全省湿地保护率达到62%;建立健全森林防火网格化管理体系,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9‰以下,强化林业灾害防控,开展松材线虫病防控“五年攻坚行动”;不断完善公益林和天然林保护补偿机制,经过9次提标,补偿标准提高到每年每亩21.5元,补偿标准居中部省份第一,对重点区域的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实施差异化提标,国家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省级自然保护区补偿标准分别提高到35元/亩、33元/亩、29元/亩,全省50%以上的天然商品林纳入补偿范围,生态公益林补偿面积达4976.69万亩。
二是自然保护地体系成就万物和谐。构建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精心呵护赣鄱万物生灵,成就多样美丽。武夷山国家公园(江西片区)的设立,成为全国首批拥有国家公园的省份之一,出台《江西省武夷山国家公园条例》,成为全国首例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省际协同立法,井冈山国家公园已纳入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江西武功山地质公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地质公园,是江西继庐山、龙虎山、三清山后的第4个世界地质公园。截至目前,全省建设各类自然保护地542处,数量居全国前列,保护了江西省50%以上的自然森林生态系统,30%以上的自然湿地生态系统和90%以上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
三是野生动植物得到全面保护。江西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之一。我们不断完善野生动植物保护法律体系和管理制度,实施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和拯救繁育,开展野生植物就地迁地保护和回归,让绿色江西更加美丽繁华:白鹤被确定为江西省“省鸟”,朱鹮在鹰潭野化放飞种群重建,蓝冠噪鹛国家研究中心在江西挂牌,庐山植物园纳入国家植物园候选园名单;出台全国首部专门保护候鸟的省级地方性法规《江西省候鸟保护条例》,每年发布林业生物多样性公报;华南梅花鹿、穿山甲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野外种群得到恢复性增长,全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保护率达90%。此外,江西16万余株古树名木载满历史记忆和乡愁,我们不断织密筑牢古树名木保护安全网,让这些古树名木“老有所依”、枝繁叶茂。
记者朋友们,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也是江西林业奋勇向前的“航向标”。我们将乘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东风,不断深化改革、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让赣鄱大地满眼春,绿水青山处处新。希望大家多走走、多看看,把江西的绿水青山故事讲得更加生动,把群众的美好幸福生活写得更加精彩!
徐承:
谢谢刘局长!下面开始提问,提问前请举手,并通报一下所在新闻机构。好,开始。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提问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请问下一步江西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推动林业产业发展、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方面有哪些举措?
省林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杨皓
杨皓:
近年来,我省每年出台一个林业产业政策文件,全力推动构建“3+N”现代化林业产业体系,持续拓展林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实现了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和“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有机统一。2023年,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突破6500亿元,位居全国第一方阵;全省累计发放林业生态产品贷款338.37亿元,落实政策性林业生态产品保险保额1049.75亿元。
下一步,在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牵引,将油茶、毛竹、林下经济作为全省重点产业来抓,加大在项目、政策、资金等方面支持,全力打好八个方面的组合拳,推动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林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一是放活林地经营权,让林农吃下“定心丸”。在稳定集体林地所有权、承包权的基础上,将林地的经营权分置出来,鼓励社会资本采取出租、入股、托管、合作、互换等流转方式流转林地经营权,释放林地经营权权能。
二是建立林权收储平台,实现林业产业规模化经营、集约化发展。采取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方式组建林权收储平台,通过“平台+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模式,将碎片化、低产低效及林农不会经营、不愿经营、经营不善的林地经营权收储起来进行统一规模经营。
三是建立林业经营收益权证制度,提振林业经营者信心。在全国率先创新建立由县级人民政府颁发林业经营收益权证制度,将承包经营权证确权覆盖不了的林下经济、林业碳汇、湿地环境、森林景观利用、森林康养、天然林、公益林等非木质化利用收益权,以及林地入股、托管、合作的收益权,纳入林业经营收益权证登记范畴,解决林业经营可确权、可流转、可交易、可融资的问题。
四是发挥国有林场示范带动作用,引领林农共赴致富路。充分发挥国有林场有技术、有人员、有资源的独特优势,探索“国有林+集体林”“国有林场+家庭林场”“国有林场+村办林场”“国有林场+民营林场”“国有林场+合作社+林农”等共建模式,发挥国有林场联农带动林业产业发展的示范作用。
五是在公益林、天然林下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真正实现不砍树能致富的目标。支持鼓励林农利用公益林、天然林林下资源,大力发展森林药材、森林食品等林下经济,推进森林康养、森林旅游等森林景观开发利用,让林农既得补贴,又能增收。
六是创新绿色金融,增强社会资本“进山入林”的积极性。鼓励金融机构针对各县(市、区)的不同林业产业特点,创新推出更多额度大、时间长、利率低的金融产品,解决林业发展中融资难、融资贵、门槛高的问题。
七是探索建立林业碳汇开发机制,促进林农增收致富。大力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增加森林固碳增汇能力,加快构建全省森林碳汇“一张图”。积极开展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开发试点和林业碳中和试点工作,建立健全提升森林碳汇能力的生态补偿机制和碳汇开发机制,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参与碳汇林建设管理和开发利用,通过林业碳汇交易来获取经济回报,让林农变股东,“碳汇”变“钞票”。
八是建立健全林业生态产品交易市场体系,盘活林业资源资产。将我省南方林业产权交易所建成区域性林业生态产品交易平台,促进林权、林业碳汇、湿地占补平衡指标及大宗林产品有序交易。探索生态修复林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让林地生金、林农增收。
江西日报提问
江西日报:
江西森林覆盖率居全国第二,但是森林质量亟待提高,请问江西在提升森林质量方面有哪些举措?
省林业局二级巡视员倪修平
倪修平:
近年来,江西林业系统坚持问题导向,以科学绿化为引领,因地制宜、因林施策,着力推动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国土绿化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全省森林质量显著提升。我们主要做到“四个强化”。
着力强化顶层设计。制定《江西省提升林质林相林效规划(2021—2030年)》,明确森林质量提升的总体要求,细化工作措施,强化政策保障。出台《多功能近自然森林经营技术指南》,为精准提升森林质量提供技术支撑。全面开展全省退化林评估调查和修复规划,为科学实施退化林修复打下了坚实基础。
着力强化基础保障。良种壮苗是科学绿化和建设高质量森林的物质基础。“十四五”以来,我们持续加大林木良种选育和良种基地建设力度,着力扩大良种壮苗的繁育规模,良种壮苗供给能力不断增强。我省每年拿出近千万资金用于良种选育,大力培育和推广使用不同树种的良种,审(认)定的主要用材、经济、观赏和木本药材树种的林木良种达到138个,为提高森林质量夯实了基础。加大重点保障性苗圃建设力度,不断提升林木良种壮苗培育数量、质量,有效保障林业生产需求。我省已建立的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13处、省级重点林木良种基地7处。
着力强化示范引领。科学经营是提升森林质量的重要途径。2023年我省被列为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重点省,目前,全省实施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面积达23.04万亩。为充分发挥试点在全省森林经营工作中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我们精心组织开展试点工作,分区域、分类型组织开展森林科学经营的技术和模式探索。制定出台《江西省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工作方案(2023—2025年)》,组建了由30位专家组成的森林可持续经营科技支撑专家队伍,为试点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和人才保障。目前,我们在试点中探索总结的“人工杉木林大径材复层林择伐经营”等14个成功经营模式在全省普遍应用,并被国家林草局在全国推广。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工作现场推进会在我省信丰县召开。
着力强化项目带动。十四五以来,我省坚持高标准造林、高水平经营理念,以国家和省级重点营造林工程项目为龙头,带动全省森林质量和森林经营水平提升。主要实施了以赣江、抚河等主要流域为单元的中央财政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54.07万亩;以鄱阳湖河湖湿地保护和修复、南岭山地森林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武夷山森林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为目标的中央预算内投资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专项288.99万亩;以主要通道和生态廊道两侧、重要风景名胜区周围和重点乡(镇)村为重点的省级森林“绿化美化彩化珍贵化”项目15.27万亩;以补植补造和更新改造为主要方式的省级低产低效林项目107.2万亩,打造了一批科学绿化和森林质量提升样板,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明显增强。
江西广播电视台公共农业频道提问
江西广播电视台公共农业频道:
近年来,江西着力推进林长制由“全面建立”走向“全面见效”,请问在打造林长制升级版方面,江西做了哪些探索和实践?
省林业局二级巡视员李军
李军:
自2020年12月全国全面推行林长制以来,我省已连续3年在全国林长制督查考核中被评为优秀省份,上饶市、抚州市林长制工作先后获国务院督查激励,九江市和崇义县林长制工作获国家林草局激励表扬,首届全国林长制论坛在我省成功举办,武宁县罗坪镇长水村被认定为全国首个林长制现场教学基地,江西林长制工作持续走在全国前列。近年来,我们以“打造林长制升级版”为抓手,加快建立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的林业资源保护发展长效机制,为推进林业高质量发展和林业强省建设,助力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高地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一是不断夯实林长制责任体系。省委书记、省长分别担任省级总林长、副总林长,每年召开省级总林长会议、签发总林长令,高位推动林长制工作。在落实“三单一函”(即:《林业资源清单》《重点问题清单》《工作提示单》《重大问题督办函》)制度基础上,进一步强化问题导向,由省林长办直接向市级总林长函发巡林清单,推动各级林长带着“问题”巡林,对照“清单”销号,切实提升林长巡林实效。各市、县(区)参照省级做法,逐级明确任务,层层落实责任,有力推动各级林长履职尽责。据统计,全省现有省级林长9人、市级林长90人、县级林长864人、乡级林长11544人、村级林长26764人。2023年,省市县三级林长共签发总林长令253次,开展巡林4523人次,协调解决森林资源保护发展问题2782个。
二是持续健全林长制制度体系。2022年,我省出台林长制地方性法规——《江西省林长制条例》,实现了林长制工作有法可依。今年3月,我省发布的全国首个林长制工作省级地方标准——《林长制工作规范》正式实施,对林长制组织、源头管理、制度保障、目标考核和智慧管理五大体系进行细化规范,进一步提升林长制工作质效。同时,修订《江西省林长制考核办法》,将林长制工作纳入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等考核考评内容,充分调动和激发各地保护发展林业资源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各地以林长制为统领,不断创新“林长+”协作机制,推广“林长+基地(项目)”“林长+公安局长+检察长+法院院长”等经验做法,推动各部门合力守护绿水青山,加速转化成金山银山。
三是着力完善林长制治理体系。在全面实行林业资源网格化源头管理的基础上,着力强化村级林长、监管员、护林员“一长两员”队伍建设,按照统一巡护职责、统一培训管理、统一考核奖惩、统一巡护着装、统一巡护装备要求,对护林员队伍实行统一规范管理。围绕“一变一单一环一码一提升”打造林长制升级版,开发出“四打两防一监测”智能化、数字化监管系统,实现天空地一体化全天候森林资源监管。同时,全面应用江西省林长制数字管理平台,以数字技术赋能林长制创新发展。目前,全省共有各级林长、监管员、护林员、林长办工作人员等近6万人,在使用该平台开展森林资源管理。2023年,全省护林员上报林业资源变化事件74580起,已处置70567起,处置率达94.62% 。根据2023年国家林草局下发的卫星遥感判读结果,全省林业资源违法面积、违法林木蓄积量比2018年均下降了94%,为加强林业资源保护、推进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下了坚实基础。
省政府网站提问
省政府网站:
江西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基本形成,请问江西省在建成具有江西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具体有哪些举措?进展情况如何?
省林业局总工程师李木兰
李木兰:
自然保护地是生态建设的核心载体、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美丽中国的重要象征,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居于首要地位。我省自然保护地建设始于1975年,经过几十年的接续奋斗,初步形成了以武夷山国家公园(江西片区)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截至目前,全省共建有各类自然保护地542处,面积达187.16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1.21%,其中国家公园1处(武夷山国家公园 江西片区)、自然保护区190处(国家级15处)、风景名胜区45处(国家级18处)、森林公园182处(国家级50处)、湿地公园109处(国家级40处)、地质公园15处(国家级5处),是镶嵌在江西绿色版图上的璀璨明珠。此外,我省还有5处世界遗产地(庐山世界文化遗产,三清山、龙虎山、龟峰世界自然遗产,武夷山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
近年来,我们持续加强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积极发挥自然保护地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保存自然遗产、改善生态环境、供给优良生态产品和维护生态安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助力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高地。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保护地发展基础不断夯实。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实施意见》,明确5个方面23项重点任务,为我们建成统一、规范、高效兼具江西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绘制了“时间表”“路线图”。省人大制(修)定《江西省武夷山国家公园条例》《江西省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等一系列地方性法规,为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省林业局会同省直有关部门扎实开展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编制印发《江西省自然保护地发展规划(2022-2035年)》,制定出台《江西省自然保护地管理若干规定(试行)》等规范性文件,不断规范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扎实推进国家公园建设,武夷山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和管理机构设置方案正式获批,联合湖南省向国家林草局正式上报了《井冈山国家公园创建方案》。
二是坚持保护优先,生物多样性保护全面加强。建立江西省自然保护地智慧监管平台,利用卫星遥感影像,全面分析梳理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年度地类变化图斑,并常态化开展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违法违规问题大排查大整治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破坏自然保护地资源的违法行为。2023年,国家下发我省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遥感问题点位数量同比下降42.8%。编制实施江西省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中长期规划及实施方案,初步构建了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主体、逐步延伸到各类各级自然保护地的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近两年,全省发现新物种54种,新记录204种,极大地丰富了我省生物多样性本底资料。科学实施自然保护地极小种群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保护地内蓝冠噪鹛、梅花鹿(华南亚种)、大黄花虾脊兰、落叶木莲等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野外种群呈稳定增长趋势。
三是聚焦共建共享,生态文明红利加快释放。坚持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指导各类自然保护地在特定区域科学开展生态旅游、生态教育等活动,并通过提高保护区内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优先招聘当地群众为护林员、支持当地社区适度发展林下经济等方式,协同推进周边社区发展,努力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供给。同时,我们积极开展科普宣传,依托各类自然保护地建立林草科普基地、自然教育基地(学校)、生态道德教育示范学校等70余处,涌现出“百湿千校万人”“乐享九岭”、“趣”保护地等特色自然教育品牌,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与资源优势相结合的自然教育科普体系。今年6月,我局推出了《绿野迷踪》《美丽江西·我们在行动》节目,以视频方式向大家展示我省自然保护地内的生态之美。在此,欢迎大家持续关注,也希望大家能够积极参与我省自然保护地建设发展。
香港商报提问
香港商报:
油茶应该说是吉安的特色和优势产业,那么我想了解一下,吉安市推动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方面有哪些举措?取得了哪些成效?
吉安市林业局局长罗忠华
罗忠华:
近年来,吉安市加强油茶资源高效培育,提升加工利用水平,拓展市场销售渠道,全市油茶林面积达320万亩,实现农村人口人均1亩油茶林,年产茶油2.57万吨,油茶总产值134亿元,油茶产业已成为吉安重要的生态富民产业。我们在推动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高标准实施油茶示范项目。按照“资源培育立标杆、加工利用促提升,科技服务创一流,绩效评价出成果”的建设思路,成立工作专班,出台实施方案,统筹中央和省、市、县财政资金7.45亿元,吸纳社会资本投入6.8亿元,全力推进油茶示范项目建设。在资源培育方面,高标准新造油茶林5.11万亩、改造低产林5.97万亩,分别占年度计划任务的78.5%、90.5%,新建油茶水肥一体化设施4.96万亩,打造300亩以上油茶示范基地26个,着力提高油茶种植产量和收益。在加工利用方面,引进江西康寿山等3个油茶精深加工企业落户吉安,新建遂川安康等8个油茶收储中心,提升改造吉水红冠山等16个油茶小作坊,有效提升全市油茶加工利用水平。打造“井冈茶油”区域公用品牌,在一线城市开设油茶产品旗舰店12家,加强与主流电商平台对接合作,上半年实现茶油产品电商销售5800万元。在产业融合方面,充分挖掘“井冈茶油”文化内涵,沿宜井遂高速打造油茶产业融合示范基地8个,开展山茶油产品展示品鉴、采摘加工体验、科普研学等特色活动,打造油茶产业融合示范,助力乡村振兴。
全方位落实服务保障。一是科学落实油茶用地。通过调整省级公益林,并结合松材线虫病疫木除治、防火隔离带建设、农村“四旁”地等方式,科学保障适合高产油茶种植用地。二是统筹落实资金保障。加大对良种繁育、资源培育、收储加工、品牌建设与市场营销等奖补力度,各县在省、市补助的基础上,对油茶新造、改造分别给予200-700元/亩、100-400元/亩的补助;协调金融机构推出“油茶贷”等金融产品,累计发放油茶专项贷款7亿元。三是全面落实科技支撑。在峡江县建设油茶科技示范园,加强油茶良种选育,打造油茶新品种试验基地,着力提高油茶苗木品质;建设油茶数字化平台,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油茶林资源、油茶生长期、油茶林产量、油茶林土壤气候因子等进行动态监测,推动产业数字化、监管智能化;大力引进推广油茶营造、茶果采摘、收储加工机械化设备,提高油茶机械化应用水平;各县组建1支10人以上的油茶技术服务队,联合省、市专家团队,深入乡村、基地开展技术培训和实操演练29次,培训人员2600余人次;各县成立油茶协会,建设油茶服务中心,开展油茶技术服务。
多举措助推乡村振兴。一是提高综合效益。各地结合实际大力发展“油茶+药材”“油茶+蔬菜”等油茶复合经营模式,提高油茶种植效益。今年以来,我市与省供销集团合作,建设油茶林套种虎杖、射干等中药材示范基地12个,示范面积8000余亩,省供销集团推荐种植品种、负责技术服务、实行保底价收购,每亩年产值可达2300元以上。二是转变经营模式。引导种植企业、国有林场采取“反租倒包”模式,将规模种植的油茶林分包给农户经营,增加当地林农收入,降低企业、国有林场经营成本和管理难度。三是开展社会化服务。组织专家在各地培训专业化服务队伍,开展油茶种植、疏密、修剪、采摘等有偿服务,带动当地林农家门口就业,实现增收致富。据统计,目前全市油茶产业从业人员36万人,带动脱贫户12074户,覆盖脱贫人口42833人,实现年人均增收2358元。
徐承:
时间关系,答记者问就到这里,谢谢各位发布人,谢谢各位记者朋友,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