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治疗恶性血液疾病方面,骨髓移植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而对血液病患者来说,找到合适的供者,成为一道决定生死的难关。
自2003年8月江西省红十字会启动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以来,江西造血干细胞捐献事业已延续了21年。2006年,我省有了首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2018年9月,我省造血干细胞捐献者首次突破百人大关;2021年7月,我省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突破200例;2023年8月,我省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突破300例;截至今年8月15日,中华骨髓库江西分库已成功让357名患者重获“新生”。这些数据表明,近6年来,每百例大关的突破时间越来越短,生命接力正在加速。
廖先生正在捐献造血干细胞。
3月4日,唐先生在捐献前打动员剂。
王蓓蕾(左一)陪同捐献者完成捐献工作。
数据:我省加入中华骨髓库志愿者达8.16万名
8月8日,来自赣州市会昌县的廖先生在省人民医院完成了造血干细胞采集。他也成为我省第355例、南昌市第68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从廖先生身上采集出来的“生命种子”——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将被送往外地输入一名陌生患者体内,给他带去生命的希望……
2016年,廖先生登记加入中华骨髓库志愿者,8年后,红十字会的一通电话将他和异地一名血液病患者联系起来。“能够帮助到别人是一件幸运的事情。”完成捐献后,廖先生如是说。
据了解,这也是省人民医院一周时间里迎来的第三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也是该院自2022年8月迎来首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以来的第68例捐献者。
“随着现在非亲缘关系造血干细胞采集工作越来越多,一周3例的情况开始变得不那么稀奇。”省人民医院血液内科主管护师邓秀英感慨道,从以往一个月一例都没有,到现在一周多例,也就短短2年内发生的变化。她告诉记者:“自造血干细胞爱心采集室成立以来,我是最早负责造血干细胞采集的工作人员,现在已有5名同事加入,我们还培养了不少专职人员。”
据了解,截至目前,我省共有中华骨髓库志愿者8.16万名,已实现非血缘关系造血干细胞捐献357例,且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人数呈现不断增长态势。今年1月至7月,全省非血缘关系造血干细胞捐献实现34例,同比增长43%,为更多重症血液病患者送去了“生的希望”。
为何捐献造血干细胞人数不断攀升?省红十字会人道救助服务中心主任田丽春认为,随着各级红十字会不断完善表彰奖励办法、强化捐献慰问、普及科学常识,调动了社会各界人士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积极性。此外,全省11个设区市已将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纳入见义勇为认定表彰范围。这也进一步激发了志愿者的积极性。
特殊志愿者:“传递‘接力棒’,让生命接力赛永不停歇”
“我曾是一名血液病患者亲属,现在我愿意传递‘接力棒’,让生命接力赛永不停歇。”江西首例既是受捐者家属又是捐献志愿者唐先生如是说,他来自抚州市广昌县。今年3月,唐先生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为一名身患血液病的患者送去“生命的种子”。
2016年3月,唐先生儿子元元出生了,全家人对这个新生命充满期待。然而元元出生后,频繁感冒、发烧,半岁左右被诊断为“原发性脆骨硬化”,这是一种罕见的血液病,只能经过造血干细胞移植才能挽救生命。
“那个时候就只能等,等中华骨髓库出现匹配的志愿者。当时我做了很多功课,逐渐了解了造血干细胞捐献是怎么一回事。”当元元被诊断出血液病后,为了给像元元一样的血液病患者多一个生的希望,2016年11月,唐先生加入了中华骨髓库,成为一名志愿者。
幸运的是,半年后元元找到了非亲缘关系造血干细胞配型相合的捐献者。这个消息让一直被乌云笼罩的家庭看到了希望。移植手术顺利结束,3年后元元各项身体指标均正常。如今,8岁的元元和所有孩子一样正常生活。“我们会等他长大后,再告诉他这段经历,让他感恩这份来自陌生人的善意。”唐先生说。
去年,唐先生留下的血样信息成功匹配到一名血液病患者。可是,由于患者病情变化,第一次的捐献遗憾中止。时隔2个月后,唐先生又与另外一名患者初配成功。由于血压偏高,唐先生的体检没有合格,为了调理好身体,唐先生辞掉工作,积极调整身体状态,全身心为这次捐献作准备。
“工作可以再找,但是救人可能只有这一次,希望拼尽全力帮助到另外一个生命。”唐先生说。今年3月8日,唐先生成功在南昌完成造血干细胞采集工作,成为我省第329例捐献者。在此之前,唐先生刚刚给儿子过完8岁生日。“希望能把我这根‘接力棒’交给更多的人。多一个人加入中华骨髓库,患者就多一分希望。”唐先生说。
这些年来,像唐先生这样的爱心志愿者越来越多,他们中有大学生,有退伍军人,有医务工作者……非亲缘关系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概率低至几万分之一,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捐献造血干细胞成为他们人生中一段“奇妙”的经历——他们与另外一名陌生人血液相融,从此两位素不相识的人“血脉相连”。
“陪跑者”:确保每一次“生命种子”接力顺利进行
中华骨髓库志愿捐献流程包含宣传动员、血样采集、数据入库、再动员、高分辨配型、体检、采集造血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输注患者、捐献者回访。每例成功捐献案例的背后,离不开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陪伴。
“捐献造血干细胞就像是一场生命接力赛,我们扮演的是‘陪跑’的角色。”萍乡市红十字会工作者王蓓蕾说。作为一名“三献”协调员(无偿献血、捐献造血干细胞、捐献遗体和人体器官),王蓓蕾经常穿梭在医院,从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与患者配型成功的那一刻开始,她就全程保驾护航这场“生命的接力赛”,需要时刻关注捐献者的身体状况,保障捐献过程的顺利进行。
从一名红十字会志愿者到成为红十字会工作者,这名河南来的外地媳妇渐渐被大家亲切称呼“蓓蕾”。3年来,她累计“陪跑”服务了13例造血干细胞捐赠案例。
“萍乡常住人口180万,其中加入中华骨髓库的在库人数3622人,已经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达36人,库容使用率已达9.94‰。”王蓓蕾介绍,每条造血干细胞登记信息的背后就是一次救人的机会。前期血样由血站工作人员协助采集,回访确认是红十字会工作者一项重要的工作。
“每份血样都很宝贵且独一无二的,我们需要对他们的信息负责,确认他们捐赠的意愿,并让捐献者了解捐献造血干细胞所有的流程及其重要意义。”王蓓蕾认为,对红十字会工作者来说,热心、责任心尤为重要。
在回访每位志愿者之前,王蓓蕾总会设身处地考虑他们可能存在的疑虑,解答他们对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疑问。“近年来,成功捐献的案例不断增加,这不仅消除了捐献者的疑虑,也增强了他们坚定捐献的信心。”王蓓蕾说。
一旦确定了采集计划,王蓓蕾需要陪同捐献者前往南昌进行造血干细胞的采集。“采集工作通常持续5至6天,最繁忙的一个月内3位捐献者的陪同任务都落在我身上,在南昌待了大半个月。”王蓓蕾说,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需要为每位志愿者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确保采集任务顺利进行。
“每当捐献者完成采集工作,对我们来说,也意味着完成了一项重要的使命。我们的责任就是确保每一次‘生命种子’的接力都能顺利进行。”王蓓蕾说。
文/图 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赵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