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种意义上说,澹台灭明聚徒讲学,是江西书院文化的开端。宋元明时期,江西书院在全国独占鳌头,其中白鹿洞书院、白鹭洲书院、鹅湖书院、濂溪书院、豫章书院闻名遐迩,影响深远。这一切,何尝不是澹台灭明的理想国。”
东湖之畔的南昌市第二中学校园大门一侧,坐落着一组群雕。其中,有位站立的长者双目微合,将左手反剪于背,竖立起右手,好像在专心致志地讲学,又似乎在沉思。
时间的长河带走了太多身影,然而,南昌人不能忘记这位长者的名字——澹台灭明。
南昌市第二中学大门南侧的雕像《子羽游学》。彭文斌/摄
01
孔子门下的第一丑男
公元前512年,澹台灭明生于鲁国武城(今山东省平邑县)。据说他出生那天是个“晦日”,父母便给他取名“灭明”,字子羽。令人遗憾的是,这个孩子长得奇丑无比,从小便成为别人取笑和欺负的对象。好在父母没有嫌弃他,还尽力给他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勤奋好学的澹台灭明不仅能写一手好字,还是文章高手。
弱冠之年,澹台灭明到县里担任一名小吏。由于他才识超人,办事公道,刚正不阿,颇有清名,受到邑人的尊敬。不久,孔子的高足子游被派来担任武城宰,他积极贯彻孔子“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的主张,在当地以礼乐教人,使县内起落弦歌之声。子游还慧眼识人,发现了澹台灭明这颗珍珠。
有一次,孔子路过武城,问子游:“女得人焉耳乎?”子游回答说:“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子游的意思是说:有个叫澹台灭明的人,从来不走小路,如果没有公事,他从来不到我的房间来。换言之,此人行事光明磊落。
孔子一听,很想见见这个被子游赞不绝口的青年。然而,当澹台灭明出现在面前时,原本兴冲冲的孔子无异于被兜头浇了一盆冷水,因为这个年轻人长得额低口窄、鼻梁低矮,“状貌甚恶”。大失所望的孔子有些厌嫌,认为对方资质低下,没有什么才干。碍于自己“有教无类”的主张,孔子不好食言,只能一声叹息,勉强将他纳入门下。
澹台灭明并没有因为受到冷遇而衔恨于心,相反,他非常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努力释《春秋》、习“六艺”,积极传播儒家学说。
孔子似乎并不“买账”,依然让这个“丑孩子”坐冷板凳,每当澹台灭明谦卑地请教时,孔子总是心不在焉、敷衍塞责。后来,澹台灭明被迫退学自修。回到武城的他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更加努力学习孔子理论,宣扬孔子思想。
品德高尚、学风端正、处事光明的澹台灭明最终名满天下,成为“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对于自己当初的态度,孔子相当懊悔,自责地说:“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当时的齐鲁大地,是公认的礼仪之邦。孔子去世后,澹台灭明意识到,如果继续留在这儿,无疑施展不开拳脚。同窗的师兄弟大多选择投身官场,或往西传播儒学思想,而澹台灭明经过认真思考和权衡,选择了南下,想去“礼崩乐坏”的吴楚之地传播真知。
第一站,他到了吴地,在今天苏州城南的湖畔办学授道、兴学易俗,给姑苏城带来扑鼻的清新之风。当地人尊称他“澹台子”,并将湖命名为“澹台湖”。
成大事者,永远面向远方。澹台灭明没有止步于锦绣江南,他又把目光投向地处“吴头楚尾”的赣鄱大地。孑然犯险,孤灯一盏,他知道,那里同样需要文明之光。
02
南昌的第一场文化花雨
钟陵山成为澹台灭明进入江西的落脚之地。他在这儿结草为庐,设坛讲学。
彼时的江西全境归属楚国,是中原诸国心目中不遵礼仪、不从仁德的“蛮夷之地”。钟陵山因澹台灭明的到来,一跃成为江西文化的源头,后来更名为“栖贤山”。钟陵山所在的县域,因澹台灭明这颗耀亮的星辰,后来得名为“进贤”。
山不在高,有“贤”则名。被碧波环绕、林木掩映的钟陵山,开始传出琅琅书声。儒家文化的种子在这方鸿蒙之地发芽、生根、开花、结果;文化的花雨润物无声,培植出一片特殊的旖旎风景。
求学者络绎不绝,甚至把整座钟陵山都挤爆了。无奈之下,澹台灭明只好忍痛割爱,挑选了一部分资质较好的学生留在山上,手把手传道授业。
据说,其门下聚集了三百优秀学生,这看上去似乎不起眼的三百人,却是赣鄱大地上的文化先驱。他们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设取予去就,名施乎诸侯”。经过澹台灭明的身体力行,儒学在南方成为一个极具影响的学派。
最终,澹台灭明的脚步抵达了今天南昌城的东湖之畔。那时,南昌还没有建城,可澹台灭明对这方水土情有独钟。在弟子们的热心帮助下,一座简陋的草堂在滨水处搭建起来了。
在这儿,澹台灭明安贫乐道,孜孜不倦地教导学生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等古书,诠释春秋大义,践行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耻下问”等观点,并总结出一套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
无论贵贱,不分老少,澹台灭明都愿意倾囊而授。栉风沐雨,夙兴夜寐,澹台灭明仿佛一盏长明灯,微光温暖了一块块求索的心田。湖畔,修身、齐家、平天下的梦想像宣纸上的水墨,氤氲出一幅幅气韵生动的万里江山图。
老百姓太喜欢这个心灵里永远盛开着花朵的丑陋男子,他们自发在澹台灭明经过的道路上搭建起一座牌楼,以示敬意。这个地方被称为“进贤门”,一直叫到了今天。
南昌的东湖之东何其有幸,成为子羽先生再也离不开的第二故乡。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由此出发,在江西开枝散叶。
从某种意义上说,澹台灭明聚徒讲学,是江西书院文化的开端。宋元明时期,江西书院在全国独占鳌头,其中白鹿洞书院、白鹭洲书院、鹅湖书院、濂溪书院、豫章书院闻名遐迩,影响深远。 这一切,何尝不是澹台灭明的理想国。
03
城门题字有“澹台”
史书为澹台灭明着墨并不多。然而,在诗文之中和烟火民间,澹台灭明的身后却一直闪耀着一片光芒。
澹台灭明去世后,弟子们把他安葬在讲堂附近,据说南昌二中校园内至今保存着他的墓。南昌建城后,设立了“澹台门”,以示追怀之情。
值得一提的是,在海昏侯墓考古中,出土了一面西汉时期的铜衣镜,其背面有孔子和他弟子的画像,澹台灭明赫然在列。澹台灭明在后世的深远影响,由此可窥一斑。
早在宋代以前,南昌人便在澹台墓前修建澹台祠,用以四时祭祀。宋明时期,但凡到江西赴任的大小官员,都保留着一个传统——拜谒澹台墓。
宋宣和七年(1125),江南西路转运判官高述题名“鲁澹台子羽之墓”。澹台墓、孺子亭和苏圃春晓均为东湖的名胜。江西转运副使程大昌对澹台灭明极为推崇,不但重修了祠堂,题写“友教堂”匾额,并撰写了《澹台祠友教堂记》。
明代的曾棨也慕名来到东湖之畔,在祭拜了先贤墓地之后,写下《澹台墓》一诗:“闻道南游竟不回,城门题字有澹台。楚乡耆旧留遗迹,鲁国衣冠识俊才。庙貌千年存俎豆,旅坟三尺翳蒿莱。斩蛟毁璧真奇事,青简流传莫漫猜。”
最后一句中“斩蛟毁璧”的故事流传甚广,唐初的《括地志》亦有记载。据说澹台灭明曾经携带璧玉渡河,遇到两条蛟龙前来抢夺,他认为“吾可以义求,不可以威劫”,当即挥剑斩杀蛟龙,并将璧玉投入河中。在南昌各地,至今还流传着澹台灭明乐善好施、勤勉助学的故事。
当一扇门被关闭了,自己一定要设法开一扇窗。这是澹台灭明用实践告诉我们的一个朴素道理。孔子的“以貌取人”没有击倒澹台灭明,相反,成就了一位贤者的觉醒,成就了儒学的南下,成就了一座南昌城。
诚如明代熊明遇的诗《澹台祠》所云:“孔席虽不暖,江南未戒程。言游居茂苑,子羽到章城。拔剑蛟龙骇,传书弟子迎。荆蛮新礼教,鲁国老诸生。”
来源:当代江西 彭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