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是个好地方丨万里茶道第一关的前世今生
江西
江西 > 人文 > 正文

江西是个好地方丨万里茶道第一关的前世今生

“兴于1723年、废于1938年的姑塘,既是鄱阳湖内河航运断代史的一页,又是近代民族苦难史的一部分。而今,曾显赫一时的姑塘镇在地图上已悄然隐去,只剩下姑山上的古炮台和山下的海关遗址,在西风残照里昭示人们:这里曾是万里茶道第一关。”

在古代,水运是最重要的运输方式。隋唐时期,京杭大运河开通,与长江、赣江、大庾岭通道相沟通,形成了纵贯中国南北的水陆运输线。南北物资、官邮、商旅多通过大运河—长江—赣江—大庾岭—珠江运输往来。

而地处长江干线的九江,无疑是这个交通大网络的枢纽所在,也是南北水上通道的重要港埠。于是乎,九江姑塘从一个叫女儿浦的小渔村,蝶变成为天下眉目之地。

姑塘关——万里茶道第一关。 梅曙平/摄

姑塘关——万里茶道第一关。 梅曙平/摄

01

在历史的长河中,南腔北调的过客们讲述着千年水道的故事。到了明朝,故事还在继续。朝廷在数千公里的广阔空间共设有十二处钞关,后期只剩崇文门、扬州、九江等八大榷关。除九江外,其他七关都位于京杭大运河沿线,九江关是设在长江沿线的唯一征税机构。

九江钞关活水万变,却存在一个症结:江西内河船只与长江下游往来鄱湖舟楫,因不走九江而走湖口,偷税漏税现象十分严重,史称“遗算于湖口”。鉴于此,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户部又在湖口增设税关,以防止偷税漏税现象发生。

在湖口设关,却不占地利。湖口江段峭石巉岩遍布,湍回浪急,又没有避风的良港,下水舟船被汹涌的水流横冲,难于近岸。上水船只逆向溜头激射,进驻泊位险象环生。嘉靖年间,衙署在湖口增设税关,不到四年,就有数百艘商船因风高浪急而倾覆,死亡人数达数千。朝廷无奈,只得于隆庆元年(1567)撤罢湖口关。

及至万历二十六年(1598),朝廷不甘赋税大量流失,再次在湖口设立税务关卡,却不过是重蹈覆辙。到了万历四十三年,不得不再次撤罢。纵观整个明朝,关税遗漏于湖口的症结始终没有得到解决。

清顺治和康熙年间,再次将九江关移设湖口,但面对的问题与明朝如出一辙。直到雍正元年(1723),朝廷才改弦易辙,在距湖口四十里的姑塘设立九江分关。

由江西巡抚裴度委任二处税官:一驻九江,一驻姑塘。于大姑塘设分关,水涨则有女儿港、张家套可泊舟,水落则平湖一线,无风涛礁石之险。朝廷这一决定与举措,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遗算于湖口”的难题,也成就了姑塘镇近二百多年的繁华。

姑塘地处庐山东麓,鄱阳湖西北岸,与大孤山隔水相望,是舟楫由鄱阳湖进入长江必经的咽喉要地。江西有85个县沿水路贯通,内河各种货物经赣江入鄱湖,皆须在姑塘集散、通关。

自打设榷关之后,但凡往来于江西内河与长江下游之间、不由九江经过的商船皆在此纳税。仅道光九年(1829),九江榷关包括姑塘分关,年税收总额达白银六十多万两,是江海关(上海)的七倍,为全国榷关税额之首。

姑塘关旧址。 梅曙平/摄

姑塘关旧址。 梅曙平/摄

02

阅读姑塘海关的漫长史志,1861年是一个转折点。 鸦片战争后九江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由殖民势力掌控的九江海关应运而生,该海关主要负责征收进口洋货的关税。在此过程中,清政府一步步丧失了对关税政策的自主控制权。

光绪二十年(1894),九江关税务司致信九江关监督,进一步要求将五十里外的姑塘常关口岸交给税务司兼管,此举遭到了江西官员一致强烈反对。时任江西巡抚的李兴锐行文总税务司,以“姑塘税源皆系水路生发,不能以陆路距离为依据”为由拒绝。

直至光绪二十七年(1901),总税务司致函清政府外务部表示反对,并要求大姑塘和九江关一并改归税务司兼办。清政府迫于列强的压力,迫使江西衙署让步,最终将姑塘关划归九江关税务司管理。至此,姑塘榷关完全由英国人把持,易名姑塘海关。

姑塘海关的成立虽使清朝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却让自身迎来了发展的关键时期。 江西内河被洋人“松绑”之后,长年泊港的木帆船达万艘,放眼看去,港湾里樯桅林立,码头上人货辐辏,行旅往来如过江之鲫,大姑塘亦被称作“小扬州”。

据史志记载,浔阳茶其行几遍天下。姑塘成为万里茶道上堪比河口的重镇,原因有二:

一是地理优势,姑塘陆通五岭,势据三江,过往商船要停泊在匡庐山脚必到姑塘浦;

二是市场优势,姑塘周边盛产茶叶,唐代伊始就出现了茶市,唐宋以来周遭方圆几百里的县域皆有初级交易市场,且产茶地域还具备较大的集散市场。

在唐代,江州产茶不多,可能只有最初级的市场。两宋以后,德化、瑞昌、德安均盛产茶叶,雅聚和茶,随处可见。 白居易《琵琶行》中写的“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只是当时茶叶交易的一个特写画面。在岁月的不断叠加中,姑塘茶叶的生产、加工和贸易源远流长。

1861年,九江开埠,茶市随之发生蝶变。1861年到1872年,是近代九江茶市的发端期,九江地区种茶如同风乍起,吹绿一池春水,四下里扩散开来。随着国外对茶叶消费不断增加,本土茶园、茶市迅速扩增。

九江地处鄱阳湖出口通江处,祁红、宁红以及江西各地的茶叶,除少数经玉山、梅岭输出外,大宗茶叶买卖俱都沿着万里茶道运输,九江作为中国三大茶市之一,又襟江带湖,无疑是转运中心。1872年至1886年,九江茶市进入快速扩张期,最高年贸易量达三十多万担。

这时期俄国实行酒禁,印度和锡兰(今斯里兰卡)的茶叶被挤出俄国市场,九江茶市的吞吐量急剧增加。但到1919年,中俄断交,茶叶彻底失去了俄国市场,茶市方始走向衰落。

姑塘十湾遗址。 梅曙平/摄

姑塘十湾遗址。 梅曙平/摄

03

一位外国诗人写道,我在中国的茶香里,发现了芬芳的春天。其实,外国人能够喝到中国茶,正有赖于万里茶道。

每年“嫩芽迎春吐,新梢见春发”时节,这条17世纪兴起的以茶叶为大宗货物的国际贸易路线,便格外繁忙,中外商贾摩肩接踵,络绎于途。

万里茶道里程达1.3万公里,南起武夷山,途经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等地,穿越蒙古国,最终到达俄罗斯圣彼得堡,成为跨越亚欧的世纪动脉 这是继丝绸之路之后在亚欧大陆兴起的又一条国际商道,它贯穿中国南北,连接起中国贸易港口和广大茶叶产销区,以茶叶运输为主,并辅以其他物资产品的运输,是人流、物流、资金流的重要承载体。

若说九江是茶道的轴心地带,那姑塘自然是这个轴心上的定盘星。芳茶冠六情,溢香播万里。往来茶商在这个江湖的交汇点上,皆要泊舟缴税。姑塘可供船只停靠的码头有十多个,能容纳百余艘船只停泊。码头通往集镇皆是花岗岩铺就的路面,沿途栽有成排的百年河柳,微风拂过,千条万丝参差摇曳,颇有迎来送往之意。

途经姑塘的水路茶道,高水是湖,低水似河。“涨水一大片,退水一条线”,入江水道甚为狭窄,年年涨落之间,装载茶叶的舟船生生不息,弥漫天空的茶香阵阵扑来。茶叶等商品贸易萃取出这一方水土的文化精华,深深植入姑塘的编年史。全盛时期,围绕姑塘海关的是万里春风,是欣欣向荣,那十湾的街坊间,昼有千人作揖,夜有万盏灯明。

兴于1723年、废于1938年的姑塘,既是鄱阳湖内河航运断代史的一页,又是近代民族苦难史的一部分。它目睹了日寇从这里侵占九江的滔天罪行,见证了洋船、洋货在内地的横行无忌,亲历了英国传教士李德立在庐山大兴土木建造别墅群……

而今,曾显赫一时的姑塘镇在地图上已悄然隐去,只剩下姑山上的古炮台和山下的海关遗址,在西风残照里昭示人们:这里曾是万里茶道第一关。

来源:当代江西 梅曙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