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新闻发布会

江西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新闻发布会

自动播放

新闻发布会现场(谭兴浩 摄)

新闻发布会现场(谭兴浩 摄)

江西有声新闻发布厅第1113期:江西省文旅厅厅长梅亦发布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新闻

【直播团队】

总监制:苏越 直播统筹:李梦丽 提问:苏越 信息采集:黄子怡 摄像:谭兴浩

直播热线:0791-86847839

6月14日,江西省政府新闻办、省文旅厅(省文物局)联合举行江西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新闻发布会。省文旅厅党组书记、厅长梅亦发布和介绍有关情况。省文旅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丁新权,省住建厅副厅长王晓明,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章亮华,婺源县委书记徐树斌出席发布会,并答记者问。省委宣传部对外新闻处副处长徐承主持新闻发布会。

省委宣传部对外新闻处副处长徐承(省政府网文颖 摄)

省委宣传部对外新闻处副处长徐承(省政府网文颖 摄)

徐承:

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邀请到省文旅厅党组书记、厅长梅亦女士,省文旅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丁新权先生,省住建厅副厅长王晓明先生,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章亮华先生,婺源县委书记徐树斌先生,请他们介绍我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的提问。下面,先请梅亦女士作介绍。

省文旅厅党组书记、厅长梅亦(史玉琨 摄)

省文旅厅党组书记、厅长梅亦(史玉琨 摄)

梅亦

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江西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新闻发布会。首先,我代表江西省文旅厅、江西省文物局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江西文物工作的社会各界,特别是新闻媒体界的朋友们表示衷心感谢!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物工作,强调“要建立健全历史文化遗产资源资产管理制度,建设国家文物资源大数据库,加强相关领域文物资源普查、名录公布的统筹指导,强化技术支撑,引导社会参与”。我们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论述精神,首先要做的就是全面掌握文物资源总体状况。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是重大国情国力调查,是“十四五”期间最大规模的文物保护行动。2023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决定自2023年11月起至2026年6月开展“四普”工作。今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省四普领导小组统筹推进,省四普办公室系统谋划、精准发力,有序推进“四普”各项工作任务在我省落地。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一下全省“四普”工作总体情况。

一是高位推进“四普”工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四普”工作,主要负责同志重点部署推动,多次对“四普”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听取专项汇报、作出指示批示。省政府印发《关于做好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成立以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和分管副省长为双组长的领导小组,全面加强党对“四普”工作的领导。我省“四普”工作已列入2024年省委常委会工作要点和省政府工作报告,还将列入2024年度市县综合考核指标内容。市、县党委政府均高度重视“四普”工作,主要负责同志做到亲自过问、亲自部署、亲自协调,并通过现场调研、听取汇报或召开专题会议等方式抓好落实。

二是汇聚“四普”工作合力。省四普领导小组共有20个省直成员单位,各部门积极参与,大力支持。省委宣传部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与统筹协调,省发改委大力推进文物保护利用设施建设和设备更新,省财政厅强化了普查经费保障,省住建厅、省自然资源厅主动提供普查相关图纸数据,党史、教育、工信、交通、水利、农业、商务、退役军人、国资、民宗、统计、林业、军区、铁路和省管局等各成员单位全面行动,积极提供行业文物线索,部署推进本系统的普查工作。

三是完善“四普”工作机制。我省是全国第二个完成省市县三级普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组建工作的省份,全部实行双组长制。省文旅厅(省文物局)牵头迅速组建省四普办公室,调集省直文博单位精锐力量,成立6个省级专家指导组,分片包干加强对地市的工作指导。目前,全省共集结普查办公室119个、人员1250人,组建普查队伍188支、队员1678人。同时,组织30多名普查骨干参加全国试点培训和华东片区业务培训,组织省级专家指导组成员和试点地普查队长骨干,集中研讨普查相关技术标准、培训课件和实操流程,成为省内后继培训的师资力量。我们已经在樟树、新余、于都分三期举办省级普查培训班,培训普查骨干和队员527人,支持南昌、吉安、上饶、景德镇、宜春等地补充培训普查队员1200余人,组织各地普查队员通过全国文博网络学院开展线上培训,实现普查队员培训全覆盖。

四是做好“四普”转段工作。婺源县作为全国十三个普查试点县之一,在全国率先完成国家古建筑类普查试点任务,相关经验方法在全国普查轮训班上作典型发言。樟树市、井冈山市2个省级普查试点县按时完成试点任务,全流程实战式操作,达到了熟悉普查流程、积累普查经验、锻炼普查队伍、提升普查能力的目标,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在先行先试的基础上,全面铺开第二阶段实地调查工作,实现普查转段稳步进阶,协调推进步伐加快。

五是营造“四普”良好氛围。通过中国文物报和省内外主流媒体等及时报道普查重要会议、试点培训工作的最新进展,编印普查简报专刊,在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江西主场活动上进行了专场宣传。向社会发布征集文物线索或普查志愿者公告,吸收高校学生、志愿者、乡镇文化骨干及基层文保员加入,“以老带新”,让更多年轻人成为生力军。指导各地为一线普查队员配发普查背心、专业设备和购置人身保险,并通过屏幕展板、横幅传单、流动宣传等方式向老百姓宣传“四普”工作。

下一步,我厅将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目标要求,加强业务指导和督促检查,扎实推进“四普”第二阶段实地调查各项工作,努力走出一条符合江西省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我们诚挚希望各位新闻媒体朋友们继续关心支持我省“四普”工作,让“四普”真正成为社会各界支持、参与的全民文物保护大行动。谢谢大家!

徐承:

谢谢梅厅长!下面开始提问,提问前请举手,并通报一下所在新闻机构。好,开始。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提问(史玉琨 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提问(史玉琨 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请问江西省宣传部门在推进“四普”工作过程中将采取哪些举措?

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章亮华(史玉琨 摄)

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章亮华(史玉琨 摄)

章亮华:

文物工作是党的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1月,中宣部印发《关于统筹推进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明确要求各级宣传部门加强对四普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强化政治引领。广大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将担当政治责任,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切实将文物保护作为一项政治责任,将“四普”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推动文化遗产的全面保护、系统保护、整体保护。

二是加强统筹协调。各级宣传部门将与同级人民政府加强协作,会同发展改革、财政、税务、金融等部门进一步加大保护专项资金投入,为文物资源普查和保护修缮等提供保障。

三是践行应保尽保。指导同级文物部门,将一切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历史遗存纳入实地调查和登记认定范围,实现全省范围的地毯式清查。根据加强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工作要求,加大古老建筑、革命文物、文化景观等普查力度,为全面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夯实工作基础。

四是维护文物安全。会同同级文物、住建、规划等部门采取措施,构建以文物资源为核心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严格落实地上文物“先调查、后建设”制度,建立健全在旧城区改建、土地成片开发中先行组织文物、历史建筑资源调查的保护前置机制,在城乡建设中有效维护文物安全。

五是广泛宣传动员。强化正面宣传引导,协调媒体协同联动,及时有效发布权威信息。运用新型传播平台创新宣传方式,精心组织文物普查主题宣传、政策宣传、成就宣传,大力推广先进经验、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在此,也请媒体朋友们依法对妨碍文物普查、危害文物安全、破坏文物的行为进行监督,反映社情民意,加大曝光力度。

这个问题我就回答到这里,谢谢。

江西日报提问(史玉琨 摄)

江西日报提问(史玉琨 摄)

江西日报:

据了解,“四普”工作已进入实地调查的第二阶段,请问下一步将重点推动哪些工作?

省文旅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丁新权(史玉琨 摄)

省文旅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丁新权(史玉琨 摄)

丁新权:

根据“四普”工作总体安排,2024年5月至2025年5月为普查第二阶段,主要任务是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实地开展文物调查。这个阶段是文物普查的中心环节和关键性步骤,省文旅厅(省文物局)作为省四普领导小组办公室单位,将根据国家统一部署,严格按照省四普实施方案确定的技术路线,把准工作重点和时间节奏,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支撑,加大对相关普查资料和信息数据督导检查,及时解决各地实地调查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确保普查工作有条不紊推进。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强部门协作。以“三普”数据为底数,在现有国保、省保名录基础上,归集整理市保、县保和未定级文物基础资料,完善全省文物基础数据库。加强住建、工信、商务、水利、农业农村等相关部门协同配合,全面系统收集历史建筑,文化景观,工业遗产,金融商贸建筑,水利农业相关建筑、设施及附属物等行业文物线索,确保“应普尽普”。

二是搭建省级平台。依托省大数据中心政务云平台,建设全省四普综合管理系统,实现省内普查数据的逐级审核和汇总上报,开通数据汇聚、数据审核、数据导入导出、查询统计等功能,汇总生成全省不可移动文物大数据库和全省不可移动文物“一张图”,为各级文物部门实施保护管理利用工作提供基础支撑。

三是加强督导检查。强化调度关,督促各地购置普查专业设备,先查先干,对经费到位不理想、启动实施进度慢的县(区)进行现场督导并通报。加强指导关,对于复查文物,逐一核准每一处不可移动文物现状情况,补充更新相关信息,重点掌握“三普”以来保护状况变化情况;对于2012年以来已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基于普查系统预置线索信息,采集文物基础信息;对于普查中新发现文物,采集信息重点突出文物价值载体部分,为开展文物认定提供依据。严把质量关,发挥省级专家指导组作用,对普查实地调查启动率、野外到达率、调查区域覆盖率、“三普”复查完成率、文物信息采集质量等内容加强质量控制,确保普查数据真实准确、完整可信。

四是加大宣传力度。把握宣传节点内容,及时公布普查工作进展与成果,有效发布权威信息。加强与主流媒体平台合作,开设四普专栏专刊。指导各地面向社会广泛征集文物线索,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查宣传活动,精心组织普查主题宣传、政策宣传、成就宣传。借此机会,欢迎新闻媒体界的朋友们多多关注支持我省“四普”工作,共同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为文物普查营造浓厚社会氛围。

这个问题我就回答到这里,谢谢。

江西广播电视台旅游频道提问(史玉琨 摄)

江西广播电视台旅游频道提问(史玉琨 摄)

江西广播电视台旅游频道:

请问江西省住建厅在提供历史文化遗产线索支持做好“四普”工作,以及加大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省住建厅副厅长王晓明(史玉琨 摄)

省住建厅副厅长王晓明(史玉琨 摄)

王晓明:

我厅牵头保护管理的城乡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主要是具有保护意义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街区以及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

一直以来,我厅持续组织开展城乡历史文化遗产资源普查认定申报工作,截至目前,我省共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6座,列全国第9,省级历史文化名城7座,省级历史文化街区82片,列全国第3,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50个,列全国第8,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66个,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413个,省级传统村落157个,公布历史建筑3860栋,列全国第4。抚州市、婺源县等5地接续列入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市(县),调查登记传统建筑2万余处,并对全省3000余栋历史建筑、2万余栋传统建筑“一户一案”建档。历史文化街区挂牌完成率100%,历史建筑测绘建档完成率97%、挂牌完成率98%。通过开展普查认定申报工作,保留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为做好“四普”工作提供有力线索支持。近年来,我厅在加大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主要举措有:

一是强化党建引领。建立并全面落实各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向本级党委专题报告城乡历史文化保护工作情况制度。部署开展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课程进省、市、县三级党校活动。全国首创党建引领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品牌,构建党群联动工作格局,充分发挥村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二是健全制度体系。2016年出台全国首个传统村落保护地方性法规《江西省传统村落保护条例》。各地市也相继颁布了历史文化保护专项地方性法规或规章。今年,将“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完善历史建筑和传统村落保护制度”列为2024年省委深改办重大改革项目,由省领导牵头领衔推进,并将“推广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制度建设经验”列为改革经验推广项目。

三是统筹保护利用。目前全省已有50余片历史文化街区实施了修复利用,千余栋历史建筑完成保护性修缮,景德镇陶阳里等街区成为我省文旅新时尚。今年5月,住建部在景德镇召开的全国城市更新既有建筑消防改造座谈会上分享我省历史文化街区特殊消防审验管理经验。

四是加大宣传推介。央视《文脉春秋》节目先后专题播放九江市、抚州市、景德镇市名城纪录片。中宣部《文化中国行》选取九江庾亮南路等街区作为采风点。抚州市流坑村举办“江西古村跑”活动,全网超10亿点播流量。《江西古村落》百集纪录片于今年5月1日开播。

谢谢。

凤凰网提问(史玉琨 摄)

凤凰网提问(史玉琨 摄)

凤凰网:

请问婺源县作为国家“四普”古建筑类试点县之一,有哪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婺源县委书记徐树斌(史玉琨 摄)

婺源县委书记徐树斌(史玉琨 摄)

徐树斌:

婺源是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是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现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7个、中国传统村落30个、传统建筑3810余幢,是名副其实的徽派建筑“大观园”。

这次,婺源县能够作为国家四普古建筑类试点县,我们倍感荣幸。在上级文物部门和有关专家的支持指导下,我们全面完成了试点相关工作。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做法:

一是坚持“三学”为先,夯实普查基础。“三学”,即学透普查精神、学深本地区的历史文化、学实本地区的文物底数。我们组织调查队员深入学习“四普”相关政策、标准规范和工作要求等,确保对调查工作做到心中有数。并结合“四普”相关标准,对“三普”数据、《地名志》《婺源文物资料索引》、婺源县“一屋一档”历史建筑档案等数据资料边学边梳理线索,将满足年限要求及初步认定有保护价值的传统建筑列入新发现线索,确保不遗漏一条文物线索、不落下一处文物古迹。此次,我们试点区域浙源乡新发现文物共计25处,其中民居18处、宗祠1处、桥4处、井2处。

二是坚持“老办法+新科技”相结合,提高数据质量。一方面,我们坚持用好“边调查边走访”这个老办法,由当地村民带领调查队员深入走访熟悉本地历史文化的老人家或者“土”专家,深度挖掘和获取年代、权属使用情况等更加翔实的文物信息。另一方面,为解决好“四普”APP在古建筑密集的村落中无法进行精准定位打点的问题,我们坚持用好北斗卫星定位仪、无人机等先进科技设备,全方位获取普查对象的特点,如房屋形状是否特殊、周围有无特殊标记等,确保文物空间位置等信息真实准确、完整可信。

三是坚持灵活调整队伍安排,提升调查效率。对“三普”复查点和新发现文物点,分别采取不同的队伍安排模式。我们以村为单位,每村一个调查小队。对于原有数据较为完整的“三普”复查点,将调查小队拆分为若干个两至三人的小组,同步对多处文物进行复查,提高复查效率。而对于新发现的文物点,则将各小组重新组合为调查小队,队员按照各自分工协同推进调查各项工作,并按照“一处一档”的标准化模式,将调查数据进行统一归档,由专人进行数据上传,提高数据收集和提交效率。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总结好运用好试点工作经验,扎实推进婺源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为江西文化强省建设贡献更大的婺源文物力量!

谢谢。

徐承:

谢谢各位发布人,谢谢各位记者朋友,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