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州德安人王韶,从九品文官逆袭为一流武将
江西
江西 > 人文 > 揭秘 > 正文

江州德安人王韶,从九品文官逆袭为一流武将

从一位文臣成长为一代名将,王韶经历了哪些风风雨雨,在宋代及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作者:杨振雩 杨若谷

1067年,宋神宗赵顼继位。血气方刚的赵顼不甘王朝屈辱求和,极欲“用武开边,复中国旧地,以成盖世之功”。次年,王韶递上了《平戎策》,提出“收复河湟,招抚羌族,孤立西夏”的方略,很快被采纳。

此后,王韶率军驰骋疆场,击溃羌人和西夏的军队,主导熙河之役,拓边二千余里,立下赫赫战功。

王韶何许人也?从一位文臣成长为一代名将,王韶经历了哪些风风雨雨,在宋代及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德安县爱民乡土塘村王氏总祠。 杨振雩/摄

德安县爱民乡土塘村王氏总祠。 杨振雩/摄

王韶(1030-1081),字子纯(一名子醇),江州德安(今江西德安县)人, 祖父和父亲皆为知书达理的乡绅,“家学渊源,庭训有素”。王氏家谱称,王韶“生而颖异,行气不凡”。

王韶少怀抱负,在庐山东林寺读书时曾赋诗《咏裕老庵前老松》以明志:“绿皮皴剥玉嶙峋,高节分明似古人。解与乾坤生气概,几因风雨长精神。装添景物年年换,摆捭穷愁日日新。唯有碧霄云里月,共君孤影最相亲。”

嘉祐二年(1057),翰林学士欧阳修权知贡举,27岁的王韶登进士第,与苏轼、苏辙、曾巩、曾布等同榜。

王韶先授将仕郎,后任新安主簿和建昌军司理参军,再任耀州司户参军。他不甘碌碌无为,再入京城,参加了朝廷举办的制科考试,却未能如愿。郁闷之下,他离开了平庸琐屑的职务,独自前往西北客游,足迹所及于陇南与河西一带边关。

北宋中期,青唐部的吐蕃族唃厮罗政权控制了青海与甘肃一带,与宋朝结成联盟以抗衡西夏。但唃厮罗死后,其后裔分道扬镳,政权陷于分裂。

此时,如果西夏予以兼并,势必掌握大片土地,对宋朝构成极大威胁;假如宋朝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将西夏以南的吐蕃制服,则对稳固和拓展江山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与王韶不谋而合的还有一位少年,那便是王安石的公子王雱。

宋初对辽和西夏的军事侵扰,也曾进行过抵抗。宋真宗继位后,采取绥靖政策,对北方民族如小侯事大国,无敢不从,年年纳贡。

景德元年(1004),北宋与辽签订“澶渊之盟”后,西夏便成了主要的威胁。宋神宗继位后,不甘本朝屈辱求和,想通过武力收复失去的国土。

熙宁元年(1068),王韶依据从边关得来的第一手敌情撰写成平敌之策,疾赴开封,奏进三篇《平戎策》。他提出,对于强悍的党项骑兵,不应仅作正面防御,而应攻其侧翼,威胁西夏后方,方可取得主动权。并大胆地提出欲制服西夏,须断其右臂的主张,一如汉武帝断匈奴手臂的战略战术。

宋神宗披阅之后,甚为奇异,召问王韶方略。王韶说:“人之能为人者,以其有左右臂也,右臂既损,它能为人哉?方今夏人右臂是也,义不可弃。”主张招抚蕃部各族,从而使西夏形成前后遭夹击势态。神宗采纳了他的建议,授予王韶“秦凤路经略司机宜文字”之职。

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始行新法。王安石对王韶的《平戎策》十分欣赏,称之为“奇策”,因其与自己所主张的富国强兵之策不谋而合。加上儿子王雱从秦州探明洮河一带军情,也怀有“抚纳”诸族的主张,王安石更坚定了对王韶所议的采用。

就这样,王韶可谓是在合适的时间提供了合适的方略,得到了宋神宗的称许和王安石的肯定,从所取得的空前战果来看,证明它果真是一个“奇策”。

王韶又上言,称渭源至秦州一带抛荒甚多,请置市易司,以商贾之利来营造良田,也得到了神宗和王安石的支持。

然而,在实施中却遭到了边帅李师中等人的阻挠,宋神宗也几曾动摇。王安石则力挺王韶之策,多次向神宗进言以坚定其意志,驳斥各种异议。

熙宁三年(1070)冬,罢免了秦凤路经略使李师中、窦舜卿等人的职务。王韶被任命为太子中允,授秘书省著作郎,提举秦州西路蕃部,负责招抚蕃部、募人营田和创设市易司等事。

熙宁四年(1071)五月,神宗下敕赞扬王韶“以文学知名,素怀忠义”。同年八月,任命王韶主洮、河安抚司事。

王韶故里——德安县爱民乡土塘村。 杨振雩/摄

王韶故里——德安县爱民乡土塘村。 杨振雩/摄

王韶率军直抵青唐。

在招纳蕃部的过程中,王韶多次上书,主张以和平招抚和武力征讨并举,能和则和,不能和则战。具体是册封蕃部首领,给予相应的政治地位,同时通过犒赏和赈济等收拢蕃部人心。

吐蕃首领俞龙珂在青唐实力最强,渭源羌与夏人都想收服他。王韶手下诸将急于要征讨俞龙珂,而王韶力排众议,主张先行安抚。他亲引数骑直入其军帐,晓以成败,劝其归附。

为示诚意和信任,王韶当晚留宿于帐中。不久,俞龙珂率部属12万人前来归附。

降服诸羌的部署初见成效,进一步坚定了神宗收复河、陇的决心,特筑古渭城为通远军,以王韶知军事。

熙宁五年(1072)五月,王韶进兵抹邦山,征伐不肯投降的羌族部落。诸羌部落依山据险,负隅抵抗。

王韶亲入险地,命宋军直逼山寨,并传令:“敢言退者,斩!”羌兵在山寨居高临下,宋军拼死仰攻。

羌兵被迫出寨迎战,宋军则佯装后退,随即发动猛攻。王韶披坚执锐,亲率士兵冲锋在前。羌兵大溃,宋军抢占险寨,焚其庐帐而还,洮西大震。

熙宁六年(1073),瞎征不甘失败,引诱降羌反叛,在河、岷等州重燃战火,王韶率军征战。此次征战,王韶行军54天,跋涉一万八千里路,平定五州之地,招抚吐蕃诸部无数。

该战当属北宋建立80年来所取得的最大战果,在一定程度上吹散了笼罩在北宋王朝上空的因循苟安、屈辱求和的沉沉阴霾,为新法拓宽了较大的施展空间,也为革新派赢得了政治声誉。

这年九月,王安石和文武大臣向神宗皇帝报捷,神宗欣然解下一条玉带赠予王安石,并传旨说:

“洮河之举,大小并疑,惟卿启迪,迄有成功。今解朕所御带赐卿,以族卿功。”

王安石固辞曰:

“陛下拔王韶于疏远之中,恢复一方,臣与二三执政,奉承圣旨而已,不敢独当此赐。”

神宗又传旨:“群疑方作,朕亦欲中止,非卿助朕,此功不成。赐卿带以传遗子孙,表朕与卿君臣一时相遇之美也。”

皇帝两传圣旨,足见王韶收复河湟战功之巨,而王安石的鼎力支持是成功的关键。

王安石曾写下数诗,以示庆贺,其中有《次韵王禹玉平戎庆捷》:

“熙河形势压西陲,不觉连营列汉旗。天子坐筹星两两,将军归佩印累累。”

熙宁七年(1074)正月,趁王韶入朝之机,瞎征联合董毡别将青宜结鬼章,多次侵扰河州,知州景思立全军覆没,身死踏白城(今甘肃临夏银川驿)。瞎征接着进犯岷州,围困河州。

王韶闻讯后,日夜兼程,急赴熙州,率二万兵士直趋定羌城(今甘肃广河县),截断吐蕃通往西夏的道路,分兵入南山,以阻断瞎征后援,瞎征只好拔栅而逃。当即王韶回师熙河,沿西山绕道踏白城之后,一举焚毁吐蕃八千帐,斩首七千余级。瞎征无计可逃,只有束手就擒。

起初,景思立全军覆没,吐蕃再起之时,朝中一时蜂议横起,不少人主张放弃熙河。神宗寝食难安,及至捷报传来,方转忧为喜。熙宁八年(1075)十二月,王韶升任枢密副使。

熙河大捷,震动朝野。苏轼写《获鬼章二十韵》,黄庭坚写《启至大寨,闻擒鬼章,捷书上奏,喜而为诗》……纷纷对熙河之役大加庆贺。

位于敷阳山凤凰岭的王韶与夫人合墓,墓前有石翁仲。 杨振雩/摄

位于敷阳山凤凰岭的王韶与夫人合墓,墓前有石翁仲。 杨振雩/摄

王韶功勋卓著,可是入朝后,在官场上却不太得志。

先是与王安石发生龃龉,几次以母老乞归,都被神宗挽留。后因建言不慎,神宗不悦,借故将其罢职,出知洪州(今江西南昌);又因上谢表言辞怨慢,坐罪落职,改知鄂州。直至元丰二年(1079)才复知洪州。

晚年的王韶除了政治失意外,据说还时常为昔日西北边陲的杀伐感到不安。他不时出入佛门,以求得心灵的解脱,惜未如愿。

记忆中那些惊天动地的厮杀所产生的幻觉,一直在困扰和折磨着他。可以说,王韶晚年是在极端痛苦中度过的。

元丰四年(1081),王韶因病疽不愈,卒于任,享年52岁。卒后被“赠金紫光禄大夫,谥曰襄敏”,立庙熙河,赐额“忠烈”,归葬于其家乡敷阳山。

苏辙代筠州(今江西高安市)知州前来祭奠:“公学敦诗书,性喜韬略。奋迹儒者,收功戎行。千里开疆,列鼎而食。丰功伟烈,震耀当年。”

清人蔡上翔评价说:“王子醇,天下奇才也。……韶以书生知兵,诚为不世出之才,而谋必胜,攻必克,宋世文臣筹边,功未有过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