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江西文化发展成果新闻发布会

新时代江西文化发展成果新闻发布会

新闻发布会现场(图片均由 省政府网文颖 摄)

新闻发布会现场(图片均由 省政府网文颖 摄)

江西有声新闻发布厅第1106期:新时代江西文化发展成果新闻发布会

【直播团队】

总监制:苏越 直播统筹:李梦丽 摄像:程曲

直播热线:0791-86847839

5月20日,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景德镇市联合举行新时代江西文化发展成果新闻发布会。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资办主任郎道先,景德镇市委副书记吴隽发布和介绍有关情况。省社科院党组副书记、院长肖洪波,省发改委一级巡视员郭新宇,省文旅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丁新权,省广电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兰丽华,景德镇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徐辉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省委宣传部对外新闻处副处长徐承主持新闻发布会。

省委宣传部对外新闻处副处长徐承

省委宣传部对外新闻处副处长徐承

徐承:

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邀请到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资办主任郎道先先生,景德镇市委副书记吴隽先生,省社科院党组副书记、院长肖洪波先生,省发改委一级巡视员郭新宇先生,省文旅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丁新权先生,省广电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兰丽华女士,景德镇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徐辉先生,请他们介绍新时代江西文化发展成果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的提问。下面,先请郎道先先生作介绍。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资办主任郎道先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资办主任郎道先

郎道先:

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好!很高兴在这里向大家介绍新时代江西文化发展成果。首先,我代表省文化强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向大家长期以来对江西文化发展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重要位置,守正创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考察江西期间,对推动红色基因传承、景德镇陶瓷文化发展、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工作,提出了殷切期望。江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聚焦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出台《关于加快文化强省建设的实施意见》等重要文件,2019年以来连续5年召开文化强省建设推进大会,作出一系列工作部署,推动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赣鄱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更重、成色更足。接下来,我从七个方面介绍新时代江西文化发展成果。

一、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取得扎实成效。我们两次承办“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讨会”,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江西实践研究工程”“江西省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理论研究创新工程”,连续六年举办江西智库峰会,推出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我们建成基层理论宣讲“中央厨房”——“理响江西”,广泛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万场宣讲进基层”等专题宣讲,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我省6个单位(作品)获中宣部2023年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表彰,数量并列全国省区市第1位。我们策划开展我省庆祝建党百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等重大主题宣传,激发干部群众的精气神。2013—2023年,我省共94件作品获中国新闻奖,尤其是2023年我省16件新闻作品获第33届中国新闻奖,获奖总数列全国省区市第3位。我们深化媒体融合发展,推动我省成为全国第五个实现全省县级融媒体中心全覆盖、第二个实现市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全省全覆盖的省份,目前省市县三级融媒体联动传播体系覆盖全网用户超3.9亿。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弘扬。我们建设全国红色基因传承示范区,完成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江西段)重点项目建设,与中央有关单位联合成立全国红色基因传承研究中心,召开江西省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等重大研讨活动;推进“大思政课”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深化全民国防教育,打造“红色走读”等红色育人品牌。我们加强文明培育,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支月英、“中国好人”石武荪等一批先进典型,唱响“江西好人文化”品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共669组778人荣登“中国好人榜”,同期上榜数量居全国第五。我们推进文明实践,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实现县乡村全覆盖,开展“文艺人才百千行”“万名大学生赴千站”等文明实践活动,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我们深化文明创建,完善常态长效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机制,优化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评选表彰活动,让群众在文明创建中得到实惠。我省现有10个全国文明城市、17个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总数列全国第10。

三、文化领域改革实现重要突破。我们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完成网信、文旅、广电等机构改革,完成省级层面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激发文化发展的动力活力。我们实施文化体制改革攻坚三年行动,建立文化改革“五个一批”培育机制,“南昌市创新‘孺子书房’建设管理运营新机制”等一批优秀改革项目被推广借鉴。我们推进文化企业改革,组建江西文演集团、江西报业传媒集团、江西广电传媒集团、江西电影集团、江西省数字文化集团等一批龙头文化企业。我们深化文化领域审批事项改革,实现省直经营性文化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完善省属文化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引领带动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

四、文化文艺事业蓬勃发展。我们加强文艺精品创作,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出台“文艺七条”和全国首个促进网络文学繁荣发展措施,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小说《琵琶围》、电视剧《可爱的中国》等18件作品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一批艺术家获鲁迅文学奖、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网络文学银河奖、电影华表奖、戏剧梅花奖等。我们实施江西省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行动,建成省文化中心,文化馆、公共图书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实现全覆盖。十年来,平均每万人拥有群众文化设施面积由189.2平方米增至290.4平方米;全省电影院由127家增至471家,电影票房由3.83亿元增至14.28亿元。我们聚焦群众文化需求,连续举办四届庐山国际爱情电影周,创新开展“百馆千万场 服务来共享”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常态化组织“书香赣鄱”等活动,把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送到群众家门口。十年来,全省组织文艺活动次数由14393次增至50724次。

五、赣鄱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加快推进。我们扎实推进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强化历史街区、历史街巷、历史建筑保护,做好景德镇申遗工作,举办景德镇文化创新发展论坛,努力把“千年瓷都”这张靓丽的名片擦得更亮。我们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西段)建设,高质量建设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十年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增至3个,数量并列全国第一;8处大遗址列入国家“十三五”“十四五”期间大遗址名单,数量位居全国前列。我们组织《江右文库》编纂出版,组建全省戏曲院线、美术馆画院联盟,举办“江西诗派”高端学术论坛、“赣鄱好戏”江西优秀剧目展演等活动,让赣鄱特色文化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六、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势头良好。我们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文化经济政策体系,设立国有文化资产监管机构,推进文化产业招商和文化企业培大育强三年行动,推动江西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主要呈现这么几个特点:一是文化产业发展质量不断提升。2023年,全省规上文化企业营收2599.53亿元,比2013年增长45.8%。其中,文化制造业营收比重由82%下降到64.4%,文化服务业比重由7%上升到25%,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二是文化市场主体实力稳步增强。2023年,拥有规上文化企业2743家,比2013年增长3.1倍。江西出版传媒集团连续十五届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三是文旅融合发展成效明显。十年来,我省5A级旅游景区由3家增至14家,4A级旅游景区由33家增至234家,年度国内旅游接待总人数由2.48亿人次增至8.18亿人次,年度国内旅游总收入由1896亿元增至9668亿元,“风景独好”的江西成为人们向往的“诗和远方”。

七、赣鄱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我们加强特色文化传播,“丝路瓷行”“大渊艺站”等对外文化品牌项目影响广泛,丝绸之路旅游城市联盟、国际瓷器研究联盟等在景德镇成立,推动景德镇打造国家文化交流客厅、国际文化交流名城。我们强化国际交流,开展以“开放的中国:美丽江西秀天下”为主题的全球推介活动,举办汤显祖戏剧节暨国际戏剧交流月等国际交流活动,传播好江西故事。我们推动文化贸易发展,景德镇入选国家级文化出口基地,十年来江西出版传媒集团版权输出数量由191种增至489种。如今,越来越多的江西优秀文化品牌扬帆出海、走向世界。我就介绍这些情况,谢谢大家!

徐承:

谢谢郎部长。下面,请吴隽先生作介绍。

景德镇市委副书记吴隽

景德镇市委副书记吴隽

吴隽

各位新闻界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首先,我谨代表中共景德镇市委、景德镇市人民政府,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景德镇发展的新闻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景德镇是千年古镇、世界瓷都,因瓷而生、因瓷而兴、因瓷而名。进入新时代新征程,景德镇陶瓷文化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活力新气象,承载了更多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世界认识中国的特殊期许,也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特别关心。尤其是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景德镇考察调研,再次强调了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工作,指示我们要“进一步把陶瓷产业做大做强,把‘千年瓷都’这张靓丽名片擦得更亮”。近年来,我们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围绕国家试验区“两地一中心”,即:国家陶瓷文化保护传承创新基地、世界著名陶瓷文化旅游目的地、国际陶瓷文化交流合作交易中心的发展定位,坚持“陶瓷文化立市、陶瓷工业强市、陶瓷贸易兴市”三手发力,大力推动陶瓷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瓷都大地发生了日新月异的精彩蝶变,国家试验区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坚持以文铸魂,在保护中传承陶瓷文化。我们以“四个千年”为抓手,赓续千年“瓷魂”,着力打造国家陶瓷文化保护传承创新基地。“四个千年”包括:保护好千年遗址。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龙头”,实施景德镇大遗址保护计划,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系统梳理、整体保护160处瓷业遗址、108条老里弄、近现代老厂房等瓷业遗产。传承好千年技艺。创建陶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设立全球首个古陶瓷基因库,发布首批330家“千馆之城”创建场馆,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手工制瓷技艺获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项目。呵护好千年匠心。实施艺徒制度、代表性传承人制度,组建非遗协会,培育非遗生产性保持示范基地100个、市级以上非遗传承人1900余名,让景德镇陶瓷“工匠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讲述好千年故事。挖掘阐释陶瓷文化,创作出一批以陶瓷文化为主题的文艺精品力作,舞剧选段《瓷影》精彩亮相龙年春晚,瓷乐队三出国门倍受热捧,世界瓷都景德镇的独特魅力不断彰显。

二是坚持以文兴业,在创新中发展陶瓷产业。我们坚持先进陶瓷和传统陶瓷“双轮驱动”,陶瓷首位产业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2023年全市陶瓷工业总产值达到861.25亿元,实现三年倍增。首先是做强先进陶瓷。推动创新资源向先进陶瓷集聚,与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清华大学等27家“大院大所”合作打造创新平台,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3家,国家级和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瞪羚”企业24家,多款产品在细分领域市场占有率全国乃至全球领先。2023年先进陶瓷总产值同比增长93.6%,连续三年实现翻番式增长。其次是强化数字赋能。打造智慧园区、智造工坊,建立全国首家陶瓷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接入企业1883家,标识注册7200万条,标识解析1.33亿次,赋能陶瓷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再次是重塑区域品牌。制定“景德镇制”区域品牌系列团体标准,规范授权管理,确保产品品质。创建全国首个国家陶瓷版权交易中心,获批中部地区首个全国版权示范城市。最后是强化人才支撑。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推动升格景德镇陶瓷技师学院,新建景德镇艺术职业大学,目前全市共有7所高校、8.4万在校大学生,形成较为完备的陶瓷教育和人才培育体系。建设全国首个“文艺两新”集聚区实践基地,建成中国艺术名校创联基地。三宝国际瓷谷入驻文创机构近200家,陶溪川“景漂”创客增加到2.2万名并带动上下游就业超11万人。

三是坚持以文润城,在融合中推动文旅相长。我们坚持以文彰旅、以旅兴市,着力构建以陶瓷文化为核心要素的全域旅游新格局,打造世界著名陶瓷文化旅游目的地。三年来接待游客1.57亿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551.54亿元,景德镇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心中的“诗和远方”。一方面,突出全域化谋划。实施“国际瓷都·优质旅游”文旅融合计划,大力推进“七个一”工程,即:创建一批A级景区、落地一批文旅项目、打造一批精品线路、提升一批旅游设施、培育一批文旅业态、培养一批文旅人才、引进一批知名旅行社,积极推动陶阳里、陶溪川、陶源谷、陶科园、陶博城等“五陶”业态错位发展,获评世界旅游休闲城市发展典型案例,获批国家文旅消费试点城市。另一方面,实施精品化建设。以陶阳里景区创5A为重点,建成45个文旅融合重点项目,推出景德镇记忆、高岭·中国村等一批高品质旅游产品,打造博物馆游、研学游、非遗体验游等一批精品线路,创办“陶然集”“创意集”“春秋大集”等艺术集市,提升旅游产品品牌效应、经济效益,持续引爆文旅产业。

四是坚持以文会友,在开放中繁荣交流交易。我们坚持“国际瓷都”定位,推动文化与国际交流、经贸与全球合作,着力打造国际陶瓷文化交流合作交易中心。文化交流方面,成功承办第五届“阿拉伯艺术节”、2023战略传播论坛、景德镇文化创新发展论坛、国际陶瓷艺术双年展、丝绸之路旅游城市联盟成立大会等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主动融入“感知中国”“今日中国”等国家形象综合展示平台,与72个国家180多个城市建立友好往来,有力提升了景德镇陶瓷文化国际影响力。陶瓷贸易方面,建成全国最大体量、最全业态的陶博城,全国20多个产瓷区以及11个国家600余家企业32个国际品牌入驻。创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跨境电商综试区,打造“全天不下线,全年不落幕”的瓷博会,努力成为“买全球、卖全球”的世界陶瓷贸易中心。

各位媒体记者朋友们,景德镇陶瓷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我们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以国家试验区建设为统领,全力推动陶瓷文化更好地融通中外、陶瓷工业更强地支撑发展、陶瓷贸易更广地链接全球,奋力把“千年瓷都”这张靓丽的名片擦得更亮,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贡献更多景德镇力量。

我就介绍到这里,谢谢大家!

徐承:

谢谢吴书记。下面开始提问,提问前请举手,并通报一下所在新闻机构。好,开始。

光明日报提问

光明日报提问

光明日报: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江西是文物大省,历史文化底蕴丰厚,革命文化灿烂辉煌。能否介绍一下,党的十八大代以来,江西文物事业发展取得了哪些突出成绩?

省文旅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丁新权

省文旅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丁新权

丁新权:

新时代十余年来,是江西文物事业投入多、发展快、成果大的时期,文物保护利用呈现出持续向上向好的发展态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文物普查和等级提升成效显著。新增1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3个项目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景德镇申遗驶入“快车道”。全省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3.28万处,数量居全国第11位,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2013年的52处增至现在的160处,位列全国第14位。全省登记认定可移动文物超64万件,居全国第18位,其中,珍贵文物6.15万件,位列全国第14位。

二是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引领。全省共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2960处,国有可移动革命文物4.7万件,红色标语超1万条。全省11市87个县(市、区)列入国家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居全国第2位。赣南等原中央苏区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工程、红色标语保护利用成为全国样板,在全国率先出台革命文物保护地方法规《江西省革命文物保护条例》,率先开展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县创建。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和江西师范大学成功创建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

三是考古发掘和遗址保护成果丰硕。景德镇乐平南窑唐代窑址等3个项目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景德镇御窑厂遗址等4个项目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2个项目入选“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3个项目入选“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南昌西汉海昏侯墓考古发掘项目囊括考古领域所有奖项。江西8处遗址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大遗址名单,数量居全国前列。景德镇御窑厂遗址等3处遗址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2处遗址列入立项名单。

四是博物馆高质量发展亮点纷呈。全省登记备案的博物馆数量从2013年的132家增至现在的202家,其中,国家等级博物馆从20家增至61家,数量居全国第6位。江西省博物馆、景德镇御窑博物院获评“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江西连续六年、共有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瓷业高峰是此都》等7个展览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精品奖”。今年江西省博物馆联合故宫博物院推出的“御瓷归来”展,创造了陶瓷展陈设计、现场观展体验、媒体关注热度的新纪录。

这个问题我就回答到这里,谢谢!

中新社提问

中新社提问

中新社:

刚才吴隽副书记介绍试验区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成效的取得是各方面共同努力的成果。请谈谈江西省如何主动作为、主动担当,支持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发展?

省发改委一级巡视员郭新宇

省发改委一级巡视员郭新宇

郭新宇:

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推进景德镇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走出一条具有世界意义、中国价值、景德镇特色新路子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江西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是历史赋予景德镇的重大发展机遇。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景德镇考察,为试验区下一步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工作遵循。在省委和省政府正确领导下,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各成员单位和省有关部门同心协力、同向发力、同频共振,不断加大向上争取,全力推进项目建设,落地实施了一批国家级试点示范,试验区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成效。

一是机制保障“有力度”。以试验区获批为契机,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建立健全试验区部省联席会议、省领导小组会、市级工作推进会的三级联动协调机制,先后召开3次部省会议、6次省领导小组会议、1次现场交流会,及时协调解决一批事关试验区当前和长远发展的痛点、难点和堵点问题,赋能试验区新质生产力加速“跃迁”。

二是部省协同“有成绩”。主动向国家部委汇报衔接,成功争取手工技法制瓷产品增值税按照3%的税率简易征收,批复设立中国(景德镇)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等一批高含金量的政策落地实施。先后入选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城市、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等试点示范。圆满承办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等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建立了覆盖72个国家180多个城市的“朋友圈”,对外交流交易影响日益增强,走出了一条千年陶瓷文化传承创新与开放交流的新路子。

三是要素支撑“有实效”。围绕试验区“两地一中心”战略定位,坚持以申遗为引领,积极探索活态保护传承,以项目提速带动产业提质,推动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加快集聚,累计实施300余个重点项目,涉及基础设施、文旅融合、现代产业、对外交易交流等领域,其中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交易中心、陶阳里历史街区保护更新、智造工坊等项目已建成投用,目前,现代陶瓷材料产业学院、“走读中国”景德镇中国陶瓷文化体验基地等项目正加快建设,千年瓷都全面迸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深入谋划整体布局,加快出台深化景德镇国家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的若干措施,不断争取国家更多政策、项目、资金落地落细,全力支持试验区有力、有序、有效建设,千方百计将“千年瓷都”这张靓丽名片擦得更亮。

这个问题我就回答到这里,谢谢。

江西日报提问

江西日报提问

江西日报:

据了解,全国红色基因传承研究中心成立于2022年,经过两年的建设,目前影响力正在逐渐扩大,国字号品牌建设成效初显,能否具体介绍一下中心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

省社科院党组副书记、院长肖洪波

省社科院党组副书记、院长肖洪波

肖洪波:

红研中心围绕“名副其实国字号品牌”的要求,聚焦时代主题、深耕理论研究,成立两年以来成效初显,在全国学术界的影响力逐步扩大。

一是坚持靠大联强、借智引力,共建协作不断再上新台阶。我们不断完善共建协作机制,充分发挥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人民日报社、求是杂志社等共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平台资源优势。成立2年来,各共建单位相关领导及专家参与红研中心活动160余人次,直接承担各类研究课题7项、调研课题2项。特别是人民日报社理论部2次来江西开展联合调研,调研报告《探寻革命老区焕发新活力的密码》在《人民日报》理论版刊发。红研中心成立由全国知名专家组成的学术委员会,并聘请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党校等单位44位知名专家学者为特约研究员,进一步扩大了红研中心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是坚持聚焦主题、面向全国,课题研究不断推出新成果。红研中心成立以来,围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等主题邀请全国知名专家担任重大委托课题负责人,深入开展专题研究。截至目前,共设立各类重大委托、重点以及规划课题等71项。各课题组、红研中心工作人员在重要期刊发表文章123篇,部分课题成果在人民出版社等国家级出版社出版。

三是坚持做强品牌、做大影响,学术研讨不断取得新成效。成立2年来,红研中心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等重大主题,结合重要时间节点,以打造“红色基因传承高端论坛”品牌为重点,主办或参与承办全国性理论研讨会、高端论坛16场,省部级以上领导出席会议40余人次,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985”高校教授现场参加90余人次,夯实了全国红色基因传承研究高地的基础。

2024年,红研中心将继续面向全国设立重大委托、重点、规划等课题;举办老区精神研讨会、红色基因传承高端论坛等学术活动;与相关单位开展联合调研、学术研讨等活动;同时加强自身建设。以优异的成绩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献礼!

这个问题我就回答到这里,谢谢!

江西电台提问

江西电台提问

江西电台:

我们知道,当前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呈现融合发展、转型升级的良好态势。请介绍一下,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西省推进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高质量发展取得了哪些主要成果?

省广电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兰丽华

省广电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兰丽华

兰丽华: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锚定“巩固提升传统广播电视、开拓创新推进媒体融合、整合聚合形成发展合力”三大工作方向,努力开创新时代广电发展新局面。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聚焦主题主线,主流舆论持续巩固壮大。深入推进广播电视“头条工程”和网络视听平台“首页首屏首条”建设,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致力广电媒体融合发展,积极构建“台网屏端微号”六位一体宣传格局和广电新媒体联盟机制,广电全媒体宣传广度、深度、精度全面提高。先后有18件作品获中国广播电视大奖,47件作品获中国新闻奖,涌现《思想的田野(江西篇)》《跨越时空的回信》《闪亮的坐标》《闪耀东方》《中国礼·陶瓷季》《白鹤之约》《江豚归来》等一批优秀节目,主旋律成为最强音,正能量拥有大流量。

二是深耕赣鄱文化,广电文艺精品亮点纷呈。深入实施新时代精品工程,组织创作了一批传承红色基因,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优秀作品。《领袖》《可爱的中国》等多部电视剧、《本色》《信念树》等多部广播剧入选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赣产动画片、网络剧量质稳步提升。

三是完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效能更加凸显。统筹推进有线、无线、卫星、互联网等多种传输方式,保障人民群众听好广播、看好电视。截至2023年底,全省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9.58%、99.81%。大力推进应急广播体系建设,累计建成10.1万个大喇叭终端,实现了全省行政村应急广播终端全覆盖,提前两年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各地创新实施应急广播+雪亮工程、智慧农业、基层治理等应用场景,及时进行灾害预警、播发权威信息、开展救灾宣传,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是强化科技赋能,智慧广电建设稳中有进。电视高清化加快,截至2023年底,江西广播电视台频道全部实现高清化,设区市台、县级台频道高清化率分别达到100%、65%。科技创新扎实推进,江西广播电视台组建5G技术研究中心和场景应用研究中心,不断创新节目形态,2022年播出的《闪亮的坐标 青春季》在全国首次实现扩展现实(XR)技术的大规模电视运用。

五是强化监管治理,行业生态日益向上向好。扎实推进电视“套娃”收费和操作复杂治理,全省有线电视和IPTV圆满完成第一阶段治理任务,实现开机看直播,开机商业广告全部下架,收费行为更加简化规范透明,电视界面更加清晰清爽。严格落实安全播出工作责任制,圆满完成重要保障期安全播出保障任务。致力净化视听环境,我省境外电视传播秩序专项整治工作连续9年位列全国第一方阵。深入开展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坚决整治天价片酬、畸形审美、低俗庸俗媚俗等不良倾向,坚决查处违规播放广告等各类违规行为,有力地促进了广电业的健康有序高质量发展。

我就简单介绍这些。谢谢!

凤凰网提问

凤凰网提问

凤凰网:

请问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四年来陶瓷产业发展上有哪些亮点?

景德镇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徐辉

景德镇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徐辉

徐辉: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为统领,持续推动景德镇陶瓷产业高质量发展,陶瓷产业发展亮点纷呈。

一是规模总量屡创新高。2023年,陶瓷工业总产值861.25亿元,同比增长29.44%,实现三年翻番;税收10.06亿元,同比增长31.4%;出口10.4亿元,同比增长100.7%,三年增长三倍。特别是先进陶瓷产业取得快速发展。2023年全市先进陶瓷产值已达253亿元,同比增长93.6%。

二是创新引领产业发展壮大。2023年,全市新增37户规模以上陶瓷企业,陶瓷规模企业数达240家。全市累计获省级信息化和工业化高层次深度结合示范陶瓷企业共27家,新增“两化融合”评定获证陶瓷企业9家,已启动国家级“两化融合”评定陶瓷企业5家。与27家大院大所深化校地对接、校企合作,共建了一批高端研发平台。制定了《“景德镇制”管理条例》,“景德镇制”新标识正式启用,引领产业发展壮大。

三是关键配套支撑不断强化。2023年,景德镇陶瓷交易市场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顺利通过联合验收,截至目前,景德镇陶瓷交易市场市场采购贸易累计出口1.27亿美元,服务企业291家,在全国13个口岸65个国家实现常态化通关出口,真正实现买全球,卖全球。2023年,中国陶瓷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完成并正式开展运营。正式发布了《陶瓷艺术品数字身份编码规则》溯源鉴证团体标准,完成了首批“陶瓷艺术品电子身份证书”授权。

四是贸易兴市增添动力。陶博城于2023年盛大开业,陶博城一期64万平方米的四大中心全部建成并开业。2023年瓷博会期间,线下观展总计48.19万人次;线上线下实现贸易交易额135.26亿元,同比增长12.7%。景德镇陶瓷官方旗舰店已在天猫、京东等平台开设21家景德镇陶瓷官方旗舰店,线上总销售额累计1.89亿元。

这个问题我就回答到这里,谢谢。

徐承:

时间关系,答记者问就到这里。谢谢各位发布人,谢谢各位记者朋友。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