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中草珊瑚含片、热敏灸、中药制药设备……翻开江西中医药大学建校65年来的历史,产学研用结合办学这一鲜明特色已经烙印在这所大学的灵魂之中。
近年来,江西中医药大学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汇聚“大团队”、构建“大平台”、承担“大项目”、催生“大成果”,推动创新链、科技链、人才链、产业链融合闭环,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交出一份彰显高校担当、体现高校价值、诠释高校追求的精彩答卷。
汇聚“大团队” 人才引育赋能科研攻关
打造高层次人才“聚宝盆”。该校紧密围绕学科建设目标,遵循“学科—专业—学位点” 三局同布原则,制定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规划,补短板、重保障、强激励,形成以领军人才为引领、学术骨干为支撑、青年后备为补充的“雁阵”人才梯队。积极开展人才培育工程,实施“1050青年人才工程”、青年教师博士化工程、教师访学研修“扬帆计划”,促进青年人才有序成长成才。
激发科研人员自主创新“源动力”。学校把握高校科技改革发展新要求,系统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力度,不断构筑高水平科技治理新体系。制定修订《江西中医药大学科研创新与社会服务贡献奖励办法》《江西中医药大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等文件激发科研人员及创新团队的创新潜能、创新活力。
识才爱才育才用才,精英汇聚大展宏图。近年来,该校新增自主培育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新增一批青年拔尖人才、岐黄学者、青年岐黄学者等优秀人才;新增“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一批国家级荣誉,人才团队的集聚效应日益凸显。
构建“大平台” 重大平台支撑科研创新
不断搭建科研创新“大平台”,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注入连绵不绝的“源头活水”,江西中医药大学重点打造了一批高水平科研平台。
——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聚焦解决制约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发展中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围绕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产品研发、绿色制药装备三大方向潜心研究。2021年中心成功纳入国家发改委工程研究中心新序列管理,这也是江西省仅有的2家纳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新序列之一。
——经典名方现代中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聚焦源于经典名方的现代中药创制,开展源于经典名方的现代中药产品和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实现“从经典变精品,从名方变名药,从传统到现代”,推动传统中医药转型升级。
——江西中医药产业科技创新联合体联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健康产业研究所、赣江中药创新中心等40余家企事业单位,整合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的创新资源,打造“政产学研金用”六位一体的高效协同创新体系,以“国家所需、江西所能、未来所向”为导向,推进创新链、技术链、人才链、产业链、政策链、资金链深度融合。
截至目前,学校拥有4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和59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近5年来,新增创新药物与高效节能制药设备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24个,牵头成立了中国医学—食疗整合联盟、江西省中医药产业产教融合战略联盟、江西省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承担“大项目” 重点项目驱动创新发展
近年来,学校主动谋划并承担国家战略科技前沿和急需的重大项目,服务“急难险重”,不负使命担当。
江西省葛资源丰富,品种繁多,在药用、食用、养生等方面有很大的潜在价值,但葛产业开发不够理想。为此,校长朱卫丰教授牵头启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药现代化专项项目:中药材大品种——葛(葛根、粉葛)的开发,探索实践葛产业助力乡村发展的中医药路径,以“真金白银”助力乡村振兴。
面向国家产业发展重大战略,学校始终着力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用“大项目”服务国家创新发展。
近两年,学校刘红宁教授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栀子等三种高品质江西道地中药材规模化种植及精准扶贫示范研究”、杨明教授牵头的“10种传统特色炮制方法的传承、工艺技术创新与工业转化研究”、朱卫丰教授主持的“中药材大品种-葛(葛根、粉葛)的开发”、冯育林教授牵头的“藏、蒙、维等民族药资源信息化共享平台构建、品种整理及繁育保护技术研究”项目等一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顺利通过综合绩效评价。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在科技部组织的项目综合绩效评价中获评为“优秀”。2023年,伍振峰教授牵头申报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项目获批立项。
催生“大成果” 目标导向提升转化质量
学校始终强化以重大成果为导向,不断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质量,持续产出核心关键技术和原创性引领性重大成果。同时,加强开展有组织科研,标志性成果显著。
针对中药固体制剂制造领域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刘红宁教授团队从设计、工艺、装备和质控等为出发点,开展中药片剂制造技术体系研究,创制系列中药新型制药装备,完成科技成果转化,在全国20个省市265家企业广泛运用,其中3个主要产品累计销售额达109.24亿元,科研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针对古法炮制工艺传承发展的难题,杨明教授构建起“古法-理论-原理-工艺-标准-装备”的递进研究模式,抢救濒临失传的古法技术,阐释炮制作用原理,创制现代技术装备,成功地把“鲜竹沥”“青黛”等一批药品古老的炮制技术得以复苏,近3年产生效益99.8亿元,科研成果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学校充分发挥科技赋能作用,组建10支新冠肺炎疫情应急科技攻关团队,承担系列应急科研专项,牵头制定新冠病毒江西中医药防治方案。贡献散寒除湿抗毒方、清热化湿抗毒方、温肺化纤汤并被批准为院内制剂,研发注射用B4粉针抗炎1类新药等抗疫方法、技术和产品,承担专项课题在总结国内疫情防控救治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同国际社会分享《面向国际的中西医结合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建议方案》,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作出了积极贡献。
近年来,学校先后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学校自主研发的“白头翁皂苷提取物和白头翁皂苷提取物注射液”获批为国家二类新兽药,学校牵头起草的2项ISO国际标准和5项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国际组织标准获准颁布,1项ISO国际标准、3项世中联标准获得立项,荣获“2020年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学校研发的热敏灸机器人、食疗、香疗等一批科技成果亮相江西科技成果对接会,是江西中医药科研成果转化的有力代表。
凝心聚力擘画复兴新蓝图,团结奋进创造历史新伟业。在江西中医药大学2024年教代会上,该校党委书记徐兰宾强调,全校师生要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中医药产业发展趋势,抓好“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大成果”,着力强化中医药科技创新,打造创新江西“新引擎”,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激发服务中医药强省“新动能”,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贡献“江中医”智慧。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