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是中医药的重要发祥之地和昌盛之地。这里,诞生了“杏林春暖”的千古佳话,创造了“一医两帮”的医药传奇。优秀而又独特的文化底蕴和精神特质,为江西中医药教育事业发展厚植了丰沃土壤。
1959年,经江西省委同意并经江西省人民委员会研究决定,将江西中医专科学校改为江西中医学院,江西中医本科教育由此开启。65年来,一代又一代“江中医人”筚路蓝缕、薪火相传、继往开来、创新创造,不断展现“江中医”新气派,铸就“江中医”新辉煌。今天的江西中医药大学,已发展成一所以中医药教育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产学研用结合特色鲜明的高等中医药院校,在推进新时代“双一流”建设征程中笃行不怠、砥砺前行。
党建引领 红土地上“满天星”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党建和思政工作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学校始终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根”,以思政教育为“魂”,不断完善十大育人体系,推动“三全育人”工作落实落细,以高质量党建与思政工作引领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添砖加瓦。
构建“党建思政+”工作模式。学校党委牢固树立抓党建就是抓发展、抓思政就是抓教育的理念,紧紧抓住党建引领、思政赋能核心要点,围绕中心工作、重点任务、群众需求,坚持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定期召开党建与思政工作例会、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会议等,引领推动学校各部门各单位打好组合拳,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将党建与思政工作贯穿教书育人、科研创新、学科建设、服务社会等全过程。
以“双融双育”培养时代新人。学校党委坚持把“双融双育”与“双线双督”有机结合,通过党建与思政的“双炬共擎”,党委、行政的“双线双督”,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开展先进典型选树活动,举办“师德标兵”评选、“知行合一”师德专题培训班等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教师向身边的“大先生”学习。积极推进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药学院教工第二党支部入选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两届支部书记分别获评新时代赣鄱先锋“一心为民好支书”、江西普通高校金牌青年教师。搭建党员干部联系学生、服务学生的平台,帮助学生提高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学校涌现热心救人的史洁、黄晓霞、高姚等一批传递青春正能量的“江中医”好青年。
特色品牌点亮“满天星”。学校党委将党建与思政工作和产学研用结合办学特色有机融合,精心打造“红土地上‘满天星’”品牌。各二级单位党组织打造“红色杏林”“赣药先锋”“艾溪湖畔的蒲公英”等系列品牌,形成“一院一品”党建与思政品牌矩阵。“红色杏林”专家义诊服务队获评2023年度全国党建引领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优秀典型案例,《大中小学一体化中医药文化育人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获批教育部2022高校思政工作精品项目,“晨曦大爱、护佑健康”青心护桑榆项目获第六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心灵乐梦团”志愿服务队获授全省学雷锋活动示范点。
立德树人 弦歌不辍育人才
“惟学 惟人 求强 求精”的校训高度凝练了一代代“江中医人”为之奋斗的价值追求。践行校训精神,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奋进“双一流”的征程中,“江中医人”开辟了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广阔天地,激发江西中医药人才创新创造“新活力”。
矢志改革,守正创新。学校始终致力于教育教学改革,先后创办“双惟”实践班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班,先后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学校连续四届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其中,“双惟模式”实践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实现省内本科高校该奖项零的突破。学校坚持探索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创办岐黄国医书院,探索打通中医教育现代“院校制”和传统“师承制”,明确“潜明合予”教育理念,构建起院校式、师承式、书院式“三式融通”的培养模式,该成果荣获2022年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学校坚持“五育”并举,全面推进“三全育人”,聚焦师德师风、医德医风、教学教风,创造性打出“师德标兵”“教学标兵”“传帮带工程”等一系列组合拳,推动尊师重教、大医精诚,崇德尚学、风清气正的大学文化的培育。培育“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教师”等一批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涌现一大批“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全国优秀共青团员”“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优秀学生代表,德育文化蔚然成风、花繁果硕。
特色赋能,争创一流。学校坚持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引领,扎实推进学科建设,学科竞争力显著提升。现有中医学、中药学等博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2个、中医博士专业学位类别1个,硕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6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6个,江西省一流学科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8个。中药学、中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4个学科上榜“2023软科中国最好学科”,上榜数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排名第二。临床医学进入ESI全球前1%,药理学与毒理学进入ESI全球前5‰。创新性地提出学科特区建设举措,推动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中药学(新药创制方向)特区。
内涵驱动,融合发展。学校坚持“重特色、优分类、促融合”专业建设思路,获批6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5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专病)、7个中医临床重点专科。着力打造一流本科课程,12门课程获国家级一流课程,73门课程获省级一流课程。坚持以全国优秀教材为引领、以行业规划教材建设为重点,着力打造高水平精品教材,3本副主编教材获首届全国优秀教材奖,7本主编教材获省优秀教材奖。完善教师教学评教制度,实现由“评教”向“评学”转变;建立教师教学评价反馈闭环机制,形成“收集—分析—评价—反馈—改进—再反馈—再提高”的闭环管理模式,持续提升教学质量。
筑巢引凤,人才强校。学校坚持引育并举、立德为先,持续健全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机制,着力培养“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先后引进一批全国和行业领军人才,国家级人才项目实现突破,高层次人才不断涌现。人才团队入选“第六届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学校入选教育部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高校。积极开展人才培育工程,实施“1050青年人才工程”、青年教师博士化工程、教师访学研修“扬帆计划”,促进青年人才脱颖而出。
自强不息 砥砺深耕攀高峰
围绕教育强国建设目标要求,学校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中医药振兴发展内在需要,积聚力量推进中医药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探索形成“重大项目为引领、科研平台为支撑、创新团队为依托、成果转化与应用为标尺”多元一体服务江西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途径,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助力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项目带动,科技项目取得突破。围绕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学校积极组织开展科技攻关。近5年来,学校共获得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700余项,获得科研经费超4.6亿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30项。牵头6项国家重大专项项目,分别在中药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中药大品种研究与开发、中药炮制技术传承与创新、民族药传承与利用、食药两用物质研究与安全评价、中药创新方法研究与产业化示范等领域取得丰硕研究成果,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在科技部组织的项目综合绩效评价中获评为“优秀”。牵头2项江西省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在促进我省疫情防控、热敏灸产业发展等方面提供科技支撑。
需求牵引,科技创新成果斐然。学校聚焦国家战略需求,走好科技自立自强之路。近年来,获省部级以上奖励70余项,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11项。其中,“热敏灸技术的创立及推广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填补了江西医学领域空白;“中药制造现代化——固体制剂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实现江西药类该奖项零的突破。研发的“白头翁皂苷提取物和白头翁皂苷提取物注射液”获批国家二类新兽药,标志着江西兽药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主导制定的2项中医药国际标准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批准发布,是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成果。
平台支撑,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学校现拥有4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和59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近5年来,学校新增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24个,推动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纳入国家发改委工程研究中心新序列管理,推动创新药物与高效节能降耗制药设备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为经典名方现代中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牵头成立中国医学——食疗整合联盟、江西省中医药产业科技创新联合体、江西省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协同创新平台,全力为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知行合一 奋楫笃行向一流
学校始终扎根赣鄱大地,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树牢“产学研用结合办学”特色旗帜,打造服务健康中国和中医药强省的新动能。
创新驱动,产学研用“金字招牌”不断擦亮。学校创建并发展了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江中集团,累计为全国300余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研发中药及相关产品70余个,先后有16个产品实现单品种年销售额超亿元。学校研发的中药制药系列关键技术和设备被100余家企业采用。学校研发的热敏灸机器人、智能四诊仪等一批科技成果亮相江西高校科技成果对接会。学校先后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
勇于担当,在助力中医药强省建设上主动作为。在2023年公布的《中国科技成果转化报告》中,学校以1.44亿元入选“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前50强”,为全国中医药院校和全省高校唯一上榜的高校。近年来,学校相关科技成果先后转化到南昌、宜春、上饶等9个设区市近130家企业;与赣江新区深度合作,推进中国(南昌)中医药科创城建设;与樟树市深度合作,为重塑樟树“中国药都”品牌、带动樟树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悬壶济世,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学校拥有3所直属附属医院,其中,江西省中医院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建设单位、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获批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江西医院,正成为助推江西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新高地、新名片。创办全球首家热敏灸医院——江西热敏灸医院,组建江西省中医康复(热敏灸)联盟。在疫情防控中,牵头制定江西新冠肺炎中医药防治方案,建立除武汉以外首个中西医结合定点救治医院;派出9批次51名医护人员紧急驰援湖北武汉、随州等地;组建中医医疗队参加中国政府(江西)联合工作组援助乌兹别克斯坦抗疫,受到当地政府的高度肯定。
面向世界,推动中医药“走出去”。中医药文化是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学校先后与40余个国家和地区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是教育部批准的首批具有资格接收外国留学生的高等院校之一。创办全国首家岐黄国医外国政要江中体验中心,先后接待30余批次、200余名外国政要、大使和国际友人。与韩国世明大学共建中医药特色孔子学院,打造集汉语、中国传统文化、中医药文化传播于一体的特色文化交流传播平台。连续参与援外医疗50余年,多人获评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个人。先后在突尼斯、葡萄牙、瑞典、加拿大、英国等国建立中医中心、热敏灸分院等海外中医药国际交流合作平台,用中医药文化增进与各国人民民心相通。高质量承办或协办世界中医药大会夏季峰会、上海合作组织传统医学论坛、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等国际盛会,为大会增添了亮丽的“江中医”风景。
六十五载栉风沐雨,六十五年和衷共济。新时代新征程,江西中医药大学将始终坚持“为国家改革发展服务,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服务”的办学宗旨,始终秉承“惟学 惟人 求强 求精”的校训,大力弘扬“自强不息、知行合一”的精神,长风破浪,勇立潮头,朝着“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高水平有特色中医药大学”目标铿锵前行,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江西日报 张安然 张卫平 杨清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