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技艺焕发新生机
江西
江西 > 资讯 > 正文

千年技艺焕发新生机

上栗县自古受吴风楚韵的熏陶与渲染,孕育了丰富的颇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其中傩文化更是一枝独秀,被誉为“中国傩文化之乡”。

2023年11月27日,由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2023江西省傩文化 展演 展示活动”在抚州南丰举办。由萍乡市选送,由上栗县文化馆组织的《萍乡耍傩神》(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舞蹈类项目)入选省级活动展示。《萍乡耍傩神》以面具独特、舞步刚劲、表演活灵活现获得与会嘉宾的一致好评。

穿越千年时光,傩这一文化形态,又重新焕发生机,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父子皆为“守”艺人

上栗傩面具雕刻传承人龙汝东,今年73岁,是上栗镇万石村人,专注于傩面具雕刻研究已有30多年,出自他手的傩面具个个栩栩如生、惟妙惟肖。30多年前,他首次接触到傩面具,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此,他走访全县大小傩庙,收集资料进行研究,凭借自身良好的美术功底和木工基础,成为远近闻名的傩面具雕刻大师。

拜访龙汝东时,他正在雕刻台前忙碌,左手刀、右手锤,“咚咚咚”地敲打着眼前的木头。木头在他的手中慢慢地有了轮廓。说明来意后,龙汝东热情地带笔者参观了他的创作基地。

“上栗傩面具雕刻崇尚唐宏、葛雍、周武三位将军,他们并称三元始祖。其他的面具也大多以古代名人为原型,采用写实与夸张相结合的方式,运用浮雕、透雕、圆雕、线刻等综合技巧,雕刻出他们的形象。”据龙汝东介绍,傩面具按功能分供奉与舞耍两种,用于供奉的较大较厚重,舞耍的则轻便灵巧一些。傩面具作为表现傩戏人物性格特征和面部神态的主要道具,用材和刻法都颇有讲究,雕刻的每一刀都需要提前构思,一旦出现偏差,往往是不可逆的。

谈起为何选择樟木作为面具的雕刻原材料,龙汝东说:“樟树在萍乡具有重要意义。樟木在当地百姓眼中就是‘神木’,作为傩神的一个‘载体’,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樟木具有香味,可防虫,能延长面具的使用期限。此外,樟木木质细腻,不易变形、裂开,是制作傩面具的上好材料。”

目前,龙汝东参与开发创作的2000多件傩面具作品中,有1300多件永久地在中国傩文化传承保护基地以及周边县市博物馆、文化馆展出,有7件作品被北京军事博物馆永久收藏。龙汝东工作室于2021年4月被评为中国傩文化传承保护基地面具雕艺研究中心。

受父亲的影响,龙汝东的儿子龙萍、龙飞也跟着学艺,哥哥龙萍精于傩面具的设计和绘图,弟弟龙飞专于傩面具的雕刻工艺。一门父子仨,皆是“守”艺人。

傩舞队经常受邀表演

“五里一将军,十里一傩庙。”是上栗傩庙分布广泛、数量众多的真实写照。东源乡小枧傩庙是萍乡最有代表性的古建筑之一,面积近4000平方米,设有朝房、厨房、酒楼、风雨亭、戏台等,建筑风格独特,傩面具造型各异、雕刻精致,傩舞观赏性强、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咚咚咚,咚咚,咚咚咚……”每到周末,一支女子傩舞队便伴随着铿锵的鼓点,在小枧傩庙的古戏台前认真表演、训练。“官灯引路”“天神下凡”“开山收鬼”……一整套曲目表演得细致严谨,生活气息浓厚,吸引了不少周边群众前来观赏。

“我们这支女子傩舞队有18人,平均年龄50岁,每周集训3次。”女子傩舞队的技术指导罗增勤介绍说,傩舞队成立于1996年,是萍乡市唯一一支女子傩舞队,经常受邀参加表演。

据上栗县文化馆馆长魏必海介绍,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上栗的多支傩舞队伍先后受邀赴北京、杭州、南京、广州、珠海等地演出,获得“中华一绝”“国之瑰宝”等赞誉。现如今,在省内各地的非遗文化展演活动中,经常可以看到傩舞;以“上栗耍傩神”为主体的“萍乡耍傩神”,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保护、传承傩文化

上栗傩舞历史悠久,起源于西周时期,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随着社会的发展,跳傩舞、演傩戏逐渐从驱逐疫鬼的祭祀活动转变为文娱活动。近年来,傩舞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项目进入校园。

“这些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我们必须保护、传承好它,希望通过表演,加强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普及。我们开展傩舞进校园活动,主要是想让孩子们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罗增勤说。

近年来,为保护傩面具雕刻这一传统技艺,上栗县制定了五年保护计划,组织专业队伍对上栗傩面具的历史渊源、传承情况进行深入细致普查,对傩面具雕刻培训班给予支持,发现和扶持傩面具雕刻新人。同时,将傩面具纳入旅游景区、各类场馆的展陈产品,搭建平台进行广泛宣传推介,让这一传承千年的古老技艺重焕生机。

来源:上栗发布综合萍乡日报 县融媒体中心 梁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