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邹宇波
深秋时节,记者来到新余市渝水区水北镇琴山村的高产油茶种植基地,只见漫山遍野的油茶树随着丘陵绵延起伏,树上挂着一颗颗成熟的茶果,上百名村民正穿梭在林间采摘,一派喜人的丰收场景。
“村里油茶产业这么红火,要感谢水北商会倾心帮扶。”琴山村党支部书记邓冬生说,油茶产业是村里的特色产业,拥有5000亩油茶林。然而,这片油茶林分散在村民手中,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前些年还出现了茶果滞销现象。
新余市水北商会了解情况后,主动对接帮扶,采取“商会+农户”和“商会+种植大户”两种模式,无偿提供改造资金、技术指导、销售等方面的支持,大力改造低产油茶林,做优做强茶油产业,带动380家农户户均年增收1万元以上。这是该商会参与“万企兴万村”行动的一个缩影。
邓冬生介绍,为帮助农户解决销售难题,水北商会出资50万元,渝水区投入170万元,共同打造高产油茶深加工产业基地,延伸了油茶产业链,带动当地村民和脱贫户就业,让村民在家门口致富奔小康。
在琴山村的高产油茶深加工产业基地,村民邓志兵正在检修榨油机,为接下来榨茶油做准备。“这个基地每天可以榨出茶油1000斤,茶果一下子升值很多。”他给记者算起了账,“我种了53亩油茶树,一年采摘茶果3万多斤,以前,每斤果子只能卖1元钱。现在采下果子直接榨油,1斤茶油市场价60元,我去年卖茶油挣了13万元。”
“我们的茶油不愁销路,市场上如果卖不完,还有水北商会给我们‘兜底’呢。”脱贫户邓带根接过话茬。他种了7亩油茶树,既可以在基地务工,又可以将自家茶果送到基地加工和销售,每年收入有7万元,日子越过越红火。
水北商会在开展第二批主题教育中,紧紧抓住“党建+乡镇商会”工作模式,切实推动理论学习走深走实,开展学习研讨交流、红色走读等活动,扎实做好调查研究。立足商会产业,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把群众组织起来、把资源整合起来、把产业发展起来,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转变,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契机,水北商会将带领138家企业、320名会员,深入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在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方面贡献力量,打造一支‘永不走’的乡村振兴服务队。”水北商会党委专职副书记简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