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人特别会识药用药”

“江西人特别会识药用药”

10月8日,待诊所内的病人全部离开,宜春樟树市义成镇52岁的郭兵保简单吃过午饭,披上一件长外套,手拎编织袋,扛起锄头往深山里走去。

入深山,尝百草。多年来,郭兵保的足迹遍及宜春、新余、萍乡、吉安等地的大山,采回草药不计其数,造福一方百姓。记者特意跟随他的脚步,感受他与中草药的深厚情缘。

郭兵保教记者辨别草药海金沙的“性别”(左母右公)。

郭兵保教记者辨别草药海金沙的“性别”(左母右公)。

郭兵保为患者配好的草药。

郭兵保为患者配好的草药。

●江西人特别会识药用药

“杉山虽然不大,不过也有非常多的‘宝贝’,可能路边一株不起眼的小草,都是药用功效很好的草药。”郭兵保边走边讲解杉山里的一些常见草药的特征。

今年52岁的郭兵保从小便跟着父亲进山识草药、采草药。1995年以后,他开始独自进山采药,从没间断。江西很多适合草药生长的山岭,都留下了郭兵保的足迹。

“有些草药,这段时间在药材市场上买不到,我就去山里采一些。”不同地方、不同山岭的草药带来的功效会有差异,郭兵保根据诊所需求再决定采药目的地,数十年的采药经历,让他有了丰富的中草药知识。

刚步入杉山的小道,郭兵保扯下一根绿色小藤,告诉记者这便是解热毒气的海金沙,这剂草药平时用量非常大。他告诉记者一个有趣的知识,很多草药有“公母”之别,不巧的是,这一片都是“公的”海金沙,不能入药。

再往里走一走,郭兵保在另一处终于找到了一株“母的”海金沙。他教记者辨别,“公的”海金沙一般叶片呈三角形且比较规整,而“母的”海金沙叶片呈锯齿状,就像两侧伸出了多条“小触手”,这便是长孢子的地方,将“母的”海金沙晒干,脱落下来的孢子便可入药。

说到路边的草药,郭兵保指着一簇常见的白茅说,白茅根同样也是一味草药,有着清热利尿的作用。

而就在白茅丛上方,生长着一株比人还高出一大截“隔山香”,相传隔着一座山都能闻到它果实的香味,故得名“隔山香”。这一株的个头比较大,约2米高,不过果实还没有成熟,香味不够浓。记者凑近闻了闻,果真闻到了淡淡的香味。

还没等到走入杉山深处,仅在进山的小道上,郭兵保已向记者接连讲解了10余种中草药,着实让记者产生了一种“你看到的草,都是采药人眼中的药”的感觉。

郭兵保告诉记者,在江西民间,有一句谚语很有代表性,叫“江西地土婆,是草就是药”。这句话的意思是,江西人特别会识药、用药,很多普通的草,都被江西人做成很好的中药。

●一年四季,不同季节采不同的药

此次郭兵保进杉山采药,主要是想采些乌药。乌药虽然普通,但其实浑身都是宝,将叶子摘下来煮茶,单单就这一剂药,就对“治白发,长黑发”很有帮助。它的根茎切片晒干,有开胸理气、止痛的功效。

终于来到杉山深处,郭兵保弓着背,眼睛在灌木林中扫描,果真看到一株约80厘米高、长势喜人的乌药。他直接往灌木林中钻,这一片灌木林几乎无人进入,布满荆棘,或垂在耳边又或盘结在脚旁。摄像记者跟得最紧,一路被刺得“嗷嗷叫”地跟进去了。

“你们城里的孩子进山少,多进几次山就晓得怎样避开这些刺了,进山一定要穿长衣长袖,一是防枝刺挂伤,二也能防蛇虫。”郭兵保一边说话一边挥舞着锄头将一整株乌药挖了出来,它的根茎形似一个个小萝卜。就在乌药旁边,还发现了一株麦冬、一株仙茅,两种草药均取根茎用药。

“要发挥草药的最佳功效,里面学问很多。采药很讲究时节性,不同的季节采不同的草药,现在是秋季,采药一般取根茎居多。”郭兵保停下来给记者讲解起了四季采药的技巧和区别。春季百花盛开,以采“花类”草药为主,如“金银花”,此类药物以解表(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解表药一般分为发散风寒药和发散风热药;夏季暑气炎炎,人易中暑,便采些清热的药;到了秋季,则多采滋补润肺的药材,如沙参、首乌;冬季来临,为抵御严寒,采药人多上山采些温补肾阳的草药,如枸骨叶。

“一些好的草药只生长在阴山(常年不见太阳光的深山)、水源极好的地方。”他回忆起往年采药的经历,20世纪90年代,他曾到铜鼓县采到过红半边莲,因酷似半朵莲花得名,全花鲜红,生长于林下岩石上,此类草药能解蛇毒、治蛇伤。

郭兵保还曾在新余百丈峰采到过成色上佳的水龙骨,长在很潮湿的岩壁上,以根茎入药,非常适合坐骨神经痛的患者食用。

郭兵保向记者介绍的同时,又接连寻了两株乌药,用锄头掘出根茎,将它们装进编织袋,这次外出采药的任务也就算基本完成了。

●薪火相传,将中草药文化传承下去

出了杉山深处,便看到一株金樱子,它属于攀援状灌木,长满刺的枝条到处都是,记者刚刚进山被刺,它占大部分“功劳”。郭兵保介绍,清明时节金樱子会开出白色花朵,像是在山里铺上了一块块白布,观赏性较强。金樱子的果实成熟于9月至10月,以前,农村娃待金樱子果实完全成熟时,便摘下来过过嘴瘾,其果肉虽小,但甜度很高,民间又称为“糖罐子”。

郭兵保说,金樱子是一种常见的草药,村民们常进山摘取其果实,带到樟树市药材市场上售卖。

“一直以来,樟树都有采药、卖药文化,每个村子里都有村民进山采药。”在离开杉山的路上,郭兵保和记者闲聊起来。

“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的一种解释是,不是樟树的中草药有多灵,而是江西有着以“樟树帮”为主的中药炮制流派,得益于其成熟且技艺高超的中药炮制技术,切、煮、炒、煅、煨等多种炮制手段让中草药最大程度发挥出它的功效,如此炮制的中草药自然更有效。郭兵保称,江西在中药炮制方面有很多高手,他们的炮制技术享誉全国。

一路闲谈,下午2时30分许,记者已跟随郭兵保来到了他在镇里开的小诊所。诊所内四周都摆放着药柜,一排排的药匣子上都贴着标签,只要仔细观察,就可一一找到上山采摘的草药相对应的成品。

郭兵保对记者说,他的识药、采药技艺是从他父亲处传承而来,经过自己的努力,他还拿到了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证书,成为一名执业医师。

不过,因为采药辛苦且危险,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从事这一行业,导致草药采集与加工的人群年龄普遍在50岁以上,断层现象比较严重。

如何让中草药文化传承下去?郭兵保要求儿子从小跟着自己上山采药,手把手教儿子认识各种草药并了解其功效。如今,他的儿子已经26岁,在一家医院当一名助理医师,闲暇时间也会钻到深山老林里采集各种草药。对此,郭兵保颇感欣慰。他还创建了几个微信群,闲暇时间会在群里分享一些中草药知识,他非常希望能将江西浓厚的中草药文化传承下来、传播出去。

文/图 卢勇 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傅蓝天